朱仲南
一個企業家請教我,說不清楚說話,老是詞不達意,不生動,有時候就急,一急就結結巴巴,說不出話,真丟臉。他真誠地問:“怎么辦?”

其實講話有難的一面,有不難的一面。你要求滴水不漏,那就難了。你要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那就不難。你要求動人心弦,聽眾為之傾倒,那就難了。你要求心領神會,對人有所啟發,那是不難的。
幼兒園老師有幼兒園老師的特點,她們的話可以嗲聲嗲氣,可以不斷重疊語句。如“好好玩”“好好洗洗手手”“乖乖喲”,這種語句大量在幼兒的對話中。但如你用這樣的語言跟正處以上干部講話,做報告,那要準備幾十瓶救生丹、降壓靈之類的東西,以防萬一。要防止他們童心大發,亂蹦亂跳,引發事故。
律師講話,話中有話,講話是他們找飯吃的幾板斧,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不會說話的律師。求證、論證、證據、證詞、證人、證言、證物,天天在那想來想去。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必須學會好好說話。但用律師的思維、語言去給農民講課,100個農民里,估計有50多個像做了50多個原地轉圈動作,分不清天南地北了。剩下那50個左右的人,老在等“同志們”那一句話,因為他們知道,一說“同志們”那句話,就等于結束語了,村廣播、電視里都是這樣的。
講這幾個例子就是告訴企業家們,你講話首先要學會分眾。你要知道你的聽眾是誰,你的話準備說給什么人聽,這一點十分關鍵。一善于分眾,等于分了類;二善于尋找共同點,共同關注的問題;三是要有個性,千萬歸納自己所思所想,別抄襲引用別人的東西,這會令人啼笑皆非。總之,千萬別和“搞政務的人”談國家大事,他們老覺得自己天下無雙,謀略過人,沒必要。千萬不要和高級知識分子談學術理論,因為他們大多已有固定模式,有理論取向,容易變成爭吵。不必和農民講那么多理論,講什么上下五千年,你要善于舉例,講話要有地氣,他們才聽得進。不必和工人談什么《紅樓夢》的研究、巴甫洛夫的研究,他們感興趣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分眾之后就好辦了,你就開始在心理上去尋找你語言的切入點,研究你的話他們的認同度在哪里,這是關鍵的第二步。
對于水平比較一般的人,你盡可能用名家、名人的評價去贊美自己的事業、產品等,不妨用些溢美之詞,讓聽眾產生敬佩之意,不妨讓他們崇拜你。
對于水平比較高的人,千萬別孤芳自賞,說到天上有、地下無,你才有、人家無的地步。千千萬萬要一分為二,既要說好處,也要承認不足。這樣,才會使聽眾、對象感到你的實在,你的哲學思維,你的分析判斷正規。
對于水平高的人,必須謙虛,必須用請教的口吻、語氣、表情,千萬不要錯失良機,錯失求教的機會。做人做事如同司機問路,你一自信,不問路上了高速路,掉不了頭,會走許多冤枉路。一問一請教,如虎添翼,進退自如,人生一喜。不少企業家不善利用這一招,實在是人生大憾。
我認識一位官至正部級的官員,年輕、中年時每次講話前都喜歡靜靜地坐在那里,找一個沒人干擾的地方坐著。我好奇,有一次問他:為什么獨處、凝神?對方笑一笑,說:在醞釀一下,思考一下要說的話。筆者問:不是臨時拿稿照讀的嗎?對方說:怎么可能,不行的,下面有多少行家里手,要有準備。
現在許多企業家不太善言,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妥的一面。好的是不會給人花言巧語、嘩眾取寵之感,有實干家的一面;不妥的是容易與外界割裂,不適應發展的形勢。現在的企業家、生意人,真的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了,他必須有社會活動家的那些素質,必須善于轉型升級,必須善于學習,必須善于根據自己不同的變化進行新的定位。不可一件衣服穿到老,一雙皮鞋三千年,干什么要有所準備,有所調研,有所謀略。講什么要有所構思,有主有次,有備而講。這樣,一次、兩次,不斷的實踐之后,便可以熟能生巧,應對有方,揮灑自如了。這要是成為一種習慣,增益甚廣。
互聯網時代來了,許多人更不注意說話了,更不注意語言、語境了,許多人正在自廢武功,因為他們已經不太說話了。慢慢地,他們會喪失表達的功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橋梁——語言的功效正在被弱化。你會不會成為這樣的人呢?到了那一天,你還怎么做生意呢?你怎么指揮人去做實業呢?語言的功能一旦喪失,是十分可怕的。語言的能力、語境的把握一旦失準,對一個企業家、生意人同樣可怕。
(摘自《品格是你最硬的背景》廣東經濟出版社 圖/李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