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
我有個很小的孫子,童言無忌。去年我沒有微信,他說這個不像話,要把微信里有趣的東西給我看,我卻看不到。他幫我買了手機,還教我使用。我沒那么懂,我孫子說,你傻呀。是的,我覺得我很笨,很多事情融不進去,可我又沒有老年癡呆,我忽然想到了今天的話題,世道變了,這就是精變。
這種變化怎么發生的,人怎么開始精變的?精變的社會,為什么人人都想成精?到底是人變,文化變?還是文化變,人變?還是先從人變開始談吧,社會的各個行業,都有精英。
在我看來,文化作品或是文學作品,有經典,但沒有精品。精品是多一個字太多,少一個字就是破壞。《紅樓夢》很多人都在續,《三國演義》《水滸傳》也在不斷修改。文學作品不是工藝品,工藝品有精品。文學作品不一樣,舞臺作品也是。梅蘭芳的戲,也在改。
追求精變,中國作家都太過聰明,文人作家里成精的很多,一般文化界里,二三十年出一個人精。聰明是想成精,但還沒成精。成精了,就是一碗清水。
成精現象是因為急于成名。中國有本古書,記載了190多種妖精。我忽然發現,有的明星就是成精的人物。為什么人成了精感到幸福?社會文化有點亂,大家都想過得好,都想成功。
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傳播力量在于“化”。成精的時代,要有足夠的清醒去認識。成精者大多是成功的,會引起別人的仿效。
現在中國文學作品,有個通病,每年7000多部長篇小說問世,絕大多數都不好,不能支撐民族精神,缺少文學品格。去年美國有本暢銷書,里面有個觀點,社會越是進步,人類越是反常。美國的科茲威爾寫了一本《奇點迫近》,到了2045年,人類進入技術奇點,人和機器的結合體出現,有靈魂有思想有情緒有欲望。
現在寫書的人比讀書的人多,大家都在手機上讀,真正的精英都在大量讀書,在這個時代,讀書越多才越有用。
我們是在沒有書讀的時代成長的。現在讀書,有人一個月讀300多本,那不是一頁頁讀。好的書,就要細讀。某大學出版社調查“死活都讀不下去的書”,《紅樓夢》高居榜首,四大名著在前十位。如果我們想不出好的辦法,怎么辦?
英國有共同閱讀,幾個人在一起討論,一本書會有幾個人都讀過。我們在一個群體中,很難有一本書,是大家都讀過的。年輕人喜歡讀青春暢銷書,營養越來越少。學習好的學生都是讀經典讀得多的。網絡語言對語言破壞很多,看書好不好,看語言就知道了。
人精畢竟是少數,文化的本質沒有變,經典不變,萬變不離其宗,文化核心和本質是永恒的。不管海浪多大,海底是平靜的。臺風再大,中心是平靜的。尼采說,一種是靈魂寫作,一種是世俗寫作,但是靈魂離不開世俗。星云大師說,如來以不動而動,教化人間。
寫作變成聰明人的游戲,就要在精變的時代守住自己。大家生活在同質的時代,得到的信息也差不多,思想如何才能新穎,在這個時候,差異就是優勢。范冰冰很漂亮,但人稱范爺,這就是反差。
人人追求成精,真正的智者,不妨笨一點。笨也是一種才華,很多人精的成功,也是下笨功夫。我想到的精,第一個想到的人物是楊麗萍,從草根到廟堂,功成名就,一天毅然回家,走遍云南,幾年之后,一部《印象》震撼所有人。
那么,普通老百姓如何守住自己?一個老頭到紐約參加老年馬拉松,上飛機后,開始拉肚子。跑來跑去,身上就熱,直起腰來,跑得快了。老年馬拉松,全場很轟動,也很好看,老人光著腳,貴州山民的膚色又很特殊,少數民族服飾也很特別。人們議論開了,對此,老人說,自己跑得不快,如果有貴州酸菜魚,才快。家里窮,上山打兔子,看到一個兔子,舍不得火藥,直到把兔子追死才罷。任何教練都比不上貧窮,這里的馬路比家里的炕還軟和。
(摘自《揚州晚報》 圖/矢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