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生
歐美國家經常批評日本是一個沒有戰略的國家,這樣的話,在我們看來還多多少少有些不公平。就中國人的感覺來說,日本很有戰略,很多事情想得比較長遠。這中間的差別究竟在哪里呢?
我們知道,由于比較右傾的安倍內閣的執政,中日兩國已經進入了頻繁的摩擦時期,從主觀愿望上來看,應該肯定,兩個國家都想使關系變好,但卻總是好不起來,不斷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摩擦。這是為什么呢?
就本質而言,日本的政治家絕大多數都比較精明,但是,卻缺乏大的宏觀戰略。我們所看到的一些所謂日本“戰略”,其實基本上都是屬于一種“算計”的范疇,因為其盡管有些是長遠的、穩定的、高層次的,但在大方向上卻沒有正確性,或者說缺乏對事物規律的基本認知。最典型的就是判斷中國的崛起對日本是一種威脅,所以,日本采取了對中國全面與長期遏制的戰略。嚴格來說,這的確是日本的戰略。但是,由于在方向上缺乏正確性,缺乏基本的善良的判斷,所以只能將這種戰略,歸納到算計的范疇。
推動中日友好,這是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以及日本的田中角榮等老一代政治家確定的中日關系的大方向。其目的在于,消除與扭轉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在兩國人民中間所留下的仇恨。這是一個高屋建瓴的政治戰略,英明、宏大而具有遠見。
在小泉執政時期,日本的政客對這樣一個旗幟和戰略,就已經十分反感,而且不斷加以批判,他們認為要基于現實利益判斷兩國的關系,而不是搞空頭的友好。到了安倍執政時期,就以中日戰略互惠、強調相互之間的經濟利益取代中日友好的方向和旗幟。
不僅如此,安倍政府已經開始采取全面遏制中國的戰略,大搞價值觀聯盟,大搞海洋國家聯盟,大搞菱形戰略,在國際多邊和雙邊場合,到處直接針對中國,講中國的壞話,抹黑中國。甚至提出了明確的以自由民主國家,圍堵專制國家的自由繁榮之弧。但在與中國的雙邊關系當中,又處處表現出愿意同中國積極改善關系,愿意和中國領導人舉行高層會晤的愿望。
這種相互矛盾的政策,屬于一種連貫統一的戰略嗎?有利于日本的長遠利益嗎?回答肯定是否定的。這是一種缺乏遠見的、難以照顧到大局利益的戰略,甚至危害日本的長遠利益,只是一種處處精打細算的算計政策。
算計政策,最終不僅不可能使中日關系走向友好,反而會導致摩擦、沖突和矛盾頻發。中國和日本,無論是在國際場合的對立,還是在東海地區的沖突,以及南海問題的摩擦,本質上都是由于日本的這種算計政策所導致。
日本追求實際控制釣魚島的法律案例這點兒小利益,不顧中日兩國友好關系的大局,不斷制造摩擦,借端生事。這些本質上都是一種小算計,要多創造幾個日本實際控制釣魚島的法律案例,以便證明釣魚島歸日本所有。但這不僅違背了中日兩國擱置爭議的約定,而且破壞了中日關系的大局。
日本的南海政策更是如此,支援與中國發生島礁與領海紛爭國家的巡邏艦船,并將進一步加大對他們支援與出售武器的力度,號召他們聯合起來同中國對抗,與中國打國際官司。甚至與他們進行演習,還威脅要參加美國在南海的自由巡航。日本的這些算計政策經常能夠得手,但卻使中日兩國的關系越來越糟。
中日關系的低迷,已經嚴重影響兩國經貿關系。兩國的貿易額占日本經貿額的大約20%,只占中國經貿額的7%,日本將遭受更大的損失是毫無疑問的。安倍經濟學缺乏中國的外部助力,也因此長期難以見到明顯的成效。這使日本不得不更加依賴美國,處處看美國的臉色行事,同時也不斷遭到一些小國的敲詐。因為一些小國,知道日本要同中國對立,日本不加大力度提供援助,這些國家就要倒向中國。
日本同中國的對立政策,更加劇了日本內心的不安全感。日本只能通過發展軍事力量,購進美國的先進軍事裝備,來滿足自身的安全需要。安倍也因此要修改憲法,醉心于建立軍事大國的迷夢。這真的能給日本帶來安全嗎?
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因為當年強盛的日本帝國已經成為亞洲的魁首,進入世界極少數幾個一流發達國家的行列,但戰敗后卻仍遭到美軍占領,近乎亡國。
這些都說明,算計政策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只能是眼前的小利益,而不可能有長久的穩定、和平與發展。因此,日本必須放棄算計式的外交政策,放棄對中國的全面遏制,使兩國關系回歸正常的軌道,日本才能夠真正地走向和平、安寧,增進國家和人民的福祉,與周邊國家形成和諧相處的局面。這才是對日本最有利的大戰略,而這樣的戰略必然是基于善良的精神,而不是遏制與對抗。
(摘自“環球網”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