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霖
幾百年來,在西方列強眼里,臺灣一直是一個寶藏。當初荷蘭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過了38年“臺灣癮”,在鄭成功的驅逐下,離開時還戀戀不舍。明鄭時期,有鄭氏集團的允準,英國等西方國家有機會在臺灣做了十來年生意。到了清朝管轄后,西方國家再想一睹寶島的真面目,就難了。
臺灣,開門吧,這是西方列強在19世紀的愿望。而且他們知道,最有效的手段,是武力。
第一個對臺灣提出要求的,還是如日中天的英國。
1841年9月底,已經在廈門、虎門各處得手的英軍終于向臺灣伸手,一艘運輸艦向雞籠(今基隆)港發起進攻,把守港口的守軍奮起反擊,結果是英艦中炮逃竄,觸礁沉沒。這一仗英軍死32人,被俘超過百人,是清朝對英作戰的首次勝利。
10月,英軍又派艦船到達雞籠,聲言主要目的是索還被俘的英國大兵,每名愿意用銀洋百元交換。兩國正在交戰,臺灣軍民不可能單方面收下這筆“贖身費”。結果英艦再度發炮,遭到更猛烈的還擊,英軍撤走。
11月,英國派出多艘兵船,打算到臺灣相機行事。已經指揮兩場勝仗的臺灣兵備道姚瑩和總兵達洪阿制定了戰術,宗旨是“不與海上爭鋒”,“以計誘其擱淺,設伏殲擒”,一艘英艦在這種安排下真擱淺了。據記載,這場勝利中的戰利品包括英軍從其他戰場上繳獲的清軍兵器,又被臺灣軍民反搶了回來。俘虜里還有為英軍效力的漢奸。
整個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屢戰屢敗,沿海各地喪師失地,唯獨臺灣連戰連捷,沒讓英國人占到便宜。除了英軍派往臺灣的不是主力外,還在于島上軍民團結一心,地方官指揮得當。這樣的經驗也沒辦法避免清軍在整個戰爭中失敗,清政府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締約過程中,英方硬說在臺灣被殺的兵丁是商人,是“妄殺冒功”,要求將臺灣的地方官治罪。打了敗仗的清政府無奈,只得把立下戰功的姚瑩、達洪阿革職,差點兒在臺灣激起兵變。
姚瑩、達洪阿在戰爭期間將大多數英軍俘虜處決,是英國人嫉恨和不愿放過他們的原因。這兩人后來又被朝廷重新啟用,表明皇帝并不昏聵,只是無奈。
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打敗清朝后,通過《南京條約》強迫中國開放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個通商口岸,不包括臺灣。但英國人不垂涎不惦記是不可能的:臺灣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門戶,戰略地位絕佳,還有兩種誰都眼饞的物產,一是樟腦,二是煤炭。如果艦船在海上航行時,能在臺灣中途加煤,那可是個絕妙的主意。英國的涉華官員一直認為五個港口中的福州不大理想,虧損多,想另在臺灣開港。清朝的態度是“斷不可行”,臺灣兵備道徐宗乾還訂下了“全臺紳民公約”,明確提出“不設通商口岸”“不準夷人登岸”等。
一時不能開港,但英國人還是有特權。他們在19世紀40年代后期考察了臺灣北部的煤炭,優良的煤質讓他們驚嘆。1850年,英國駐華公使兼香港總督文翰想花錢購買臺灣雞籠山的煤礦,遭到中方拒絕。
年輕的美國也對臺灣興趣濃郁,好幾位美國商人、軍人都向政府建議:占領臺灣吧,用錢買用槍炮打下來都行。從1856年到1857年,美國駐華代辦彼得·巴駕為臺灣忙個不停,幾次致函美國國務卿,強調應抓住時機占領臺灣。巴駕還將美國駐香港艦隊司令邀請到澳門,一起籌劃如何打寶島的主意。
英、美覬覦臺灣,要得逞還得靠又一次武力。1858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又吃了大虧的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簽訂了《天津條約》,規定在臺灣增辟新的通商口岸。落實這規定數美國最積極,從1859年就催著開口通商。清廷覺得拖也拖不過去,另外,走私貿易已經進行了兩三年,不開放反而收不到稅,更吃虧,于是就在淡水準備停當,只待美國派個駐臺領事來。不料美國自家內亂,爆發南北戰爭,領事派不出來,開港的事情只得暫擱。
美國派不出領事,英國卻不放手,1860年,英國領事到達臺灣,又過了兩年,淡水正式開關。本來《天津條約》中規定:臺灣開放的口岸是臺南、淡水兩處,但列強并不滿足。結果法國人口吐蓮花,說港口可以分為“正口”和“子口”,在南部,臺南為正口,打狗(高雄)是臺南的子口;北部,淡水為正口,雞籠為淡水的子口……一通鬼扯,讓臺灣開放了臺南、高雄、淡水、雞籠四個口岸。
寶島終于重新向西方開門。從此,樟腦、煤炭等臺灣商品源源不斷地出口,鴉片、紡織品和日用雜貨涌入島內。
(摘自《一本書讀懂臺灣史》九州出版社 圖/黃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