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小別離”釀成“大傷害”
《留學》雜志社主編 覃巧云
最近遇到了一個讓我自慚形穢的同齡人,他是本期的封面人物,刁盛鑫。
刁盛鑫是一個懂得順勢而為的聰明人,他于2015年創立美信金融,服務的是那群在國外投資理財的中國富豪,幫他們管理錢袋子。僅從數量估算,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2015年5月,招商銀行和全球領先的管理咨詢公司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15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中國現有100萬高凈值人群,坐擁112萬億元人民幣。這部分人中絕大多數人都有海外投資需求,換言之,他們都需要刁盛鑫這樣在金融圈摸爬滾打多年,深諳海外理財之道的能手。找準一片廣闊的藍海,自此風里雨里放膽搏殺,這樣的刁盛鑫多令人羨慕。
對比刁盛鑫,我不免焦慮,己不如人的焦慮,這很常見。中國人其實很上進,上進的表現之一就是喜歡比較,你的生活方式,我的職業理想,他的財產身家......通通可以拿來做一番優劣高低的比較。即便是學齡的孩童,也不能幸免于此。正如熱播電視劇《小別離》里的三個家庭,父母努力幫孩子追趕與同齡人的差距,把出國留學當成子女的最佳出路。我想說,這些父母都患上了低齡留學焦慮癥,癥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把優秀當成了做人的標準,不能忍受差異的存在。本期的封面故事,就是試圖幫這些家庭緩解一下類似的焦慮,別讓“小別離”造成“大傷害”。
中國人的思維,澳洲人可能無法理解。本期“觀察家”欄目的那篇文章——《在澳洲,沒人在乎你的名校頭銜》,就談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追捧名校,而澳洲本地人對于大學排名卻毫無感覺,名校光環并不會給你增光添彩,普通大學也不會讓人自慚形穢。在求職時,你來自澳洲排名第一的大學又或是名不見經傳的學院,對雇主來說基本沒有差別,他們問起你的學校,普通得就像是循例詢問你的家鄉是哪里一樣。如果硬要說有什么區別的話,就讀名校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大概很有錢,當然這種印象也并非什么好事。看到這里,只想為國內那些,在招聘季被雇主篩掉簡歷的二、三本學校學生,默哀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