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勤
從《孫子兵法》中“攻守”矛盾看辯證思想的運用
郭克勤
本文在對《孫子兵法》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以“攻守”為孫子兵學的邏輯起點,以辯證思維為研究對象,以辯證法為思維的一般規律,通過“攻守”矛盾的變化和運演過程,揭示出“攻守”概念戰略運演的發展變化環節,來闡述“孫子兵學”的辯證思想的運用。
《孫子兵法》攻守 辯證思想
《孫子兵法》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成書最早、內容最豐富、影響最大的杰出古典軍事名著之一,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備受中外戰略學者推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戰爭這個客觀對象的本質、規律。換言之,在于它在思維中再現了戰爭過程中一系列矛盾的產生、展開、轉化或解決,體現了豐富的辯證思維及其一系列基本原則。這些原則為我們把握、解決現實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①。
本文擬在對《孫子兵法》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以“攻守”為孫子兵學的邏輯起點,以辯證思維為研究對象,以辯證法為思維的一般規律,通過“攻守”矛盾的變化和運演過程,揭示出“攻守”概念戰略運演的發展變化環節,來闡述“孫子兵學”的辯證思想的運用。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以“攻守”這對矛盾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論述了存在于敵我之間的各自內在的錯綜復雜的矛盾發展過程。如眾寡、奇正、虛實、利害、進退、強弱、剛柔、迂直、遠近、勞逸、先后、動靜、勇怯、死生、主動與被動、速決與持久等矛盾范疇,在戰爭中通過敵對雙方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展開著關于戰爭勝負的論述。通過量變與質變、對立與統一、肯定與否定之間的相互轉化,贏得戰爭的勝利。
李際均先生認為:“在軍事認識與作戰指導中,大量遇到的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斘覀儚能娛聦嵺`中深入研究戰爭諸因素的存在與轉化時,卻發現戰略、戰役法與戰術運用中,屬于謀略的部分,很多情況下是在不確定性中發揮的?!雹?/p>
當然孫子的這些概念范疇,是在總結前人長期的戰爭實踐經驗過程中,通過人的思維概括得來的,是建立在樸素的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但“《孫子兵法》軍事思想本身的邏輯體系應該是概念范疇體系”③是確定無疑的。
“《孫子兵法》對戰爭的認識正是從這些基本概念、范疇出發,通過對戰爭基本概念、范疇的界定、分析和綜合,把戰爭活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將具體的戰爭活動和形象思維推進到了抽象的理性思維高度,把握了戰爭活動的本質和基本規律”。④
“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長于思辨的辯證思維?!雹菡缋罴s瑟博士所說:“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到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人則一直傾向于發展辯證邏輯?!雹蕖稗q證思維稱得上《孫子》方法論體系的論綱?!雹哌@種辯證思維對后世兵家著書立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吳如嵩先生說:“中國古代兵法,自孫子奠基后,大都循著孫子的足跡走在概念的辯證法這條路上?!雹?/p>
《孫子兵法》一書,一直被人們認為晦澀難懂,“世人未之深亮訓說”、“孫子論多玄空微妙,非上智不能領會”⑨,應與孫子兵學用概念來思維的方式有關。正如黑格爾《邏輯學》中所指出的:“一般人所謂的哲學難懂,在某個方面是與用概念代替表象有關的。哲學之所以難懂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沒有能力——這種能力本身只不過是不習慣——作抽象思維,即緊緊抓住純粹的思想并活動于純粹的思想之中?!軐W之所以難懂的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們沒有耐心,他們急于想用表象的方式,把作為思想和概念而包含在意識中的東西呈現在自己面前。”⑩
“攻守”是中國古代關于戰爭運動基本形式的軍事術語。見于《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攻守雖然都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但進攻比防守更具有主動性,更有利于殲滅敵人,達到戰爭目的。在具體作戰中采取哪種作戰方式,則應根據當時的敵情、我情來定。若敵眾我寡,便要先取守勢,消耗敵人力量后轉入進攻。若我眾敵寡,就要毫不猶豫地進攻敵人?!稘h墓竹簡孫子》說:“守則有余,攻則不足?!闭f明了二者的辯證關系。
在選擇和確定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上,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中為我們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他在《資本論》第一卷開明宗義地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商品開始?!瘪R克思所找到的這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元素形式”,正是包含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矛盾的胚芽”的細胞形態。他正是商品從這個元素形式出發,通過對商品交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運動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概念的運演、論證,在理論上辯證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和流通的全過程,構建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的宏偉理論大廈。
仔細推敲馬克思的這段論述,可以是我們對于確定整個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說馬克思為我們提出了如下三個方面的重要原則?!捌湟?,作為整個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必須是包含著研究對象中的‘一切矛盾胚芽’的概念和范疇。只有從這樣的邏輯起點出發,研究對象所固有的全部矛盾性才能在理論思維中得到完整地再現。其二,必須是最抽象、最簡單的,然后而又必須是能夠從中推演、論證出整個理論體系中的概念或范疇。其三,總起點應當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疇。”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確定邏輯起點的科學方法同樣也適用于孫子兵學的辯證邏輯研究。我們認為“攻守”這一概念包含了戰爭現象中“一切矛盾胚芽”;“攻守”概念是戰爭現象中最抽象、最簡單,且又能夠從中推演論證出其它的概念和范疇;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概念。通過圍繞著對“攻守”概念的分析、比較和系統化,應當成為我們研究孫子兵學的一條重要途徑和方法。
雖然“攻守”的概念第一次出現于《謀攻》篇,但對攻守進行比較系統的論述卻是在《形》篇展開的。
我國臺灣淡江大學教授著名戰略思想學者鈕先鐘先生認為:“從《形》篇、《勢》篇,到《虛實》篇,三篇構成一單元,即所謂戰爭藝術,也是代表將道之精華。事實上,《形》篇所論為攻守,《勢》篇所論為奇正,《虛實》篇所論為虛實。三者之間有不可分的邏輯關系?!薄昂问胤ㄕf‘……銖鎰積水總是喻攻守之形。然一篇雖以(軍)形為名,而議論反復有如風聲,中間不露一形字,至末方點出,何其妙歟?學者最宜深味?!问胤ǖ脑捁倘粚O子文筆之美妙作了高度贊許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所說的‘攻守之形’,而這才是本篇的真正主題。戰爭必然包括兩種形式,即為攻與守,所謂善戰者必須同時既善攻而又善守。善守始能自保,善攻始能全勝。這兩種形式平行發展,彼此互賴,交相為用。必須如此,始能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唐代的李靖曾指出:‘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于勝而已矣?!J為此即所謂‘攻守兩齊之說’,換言之,即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平行互賴的關系?!?/p>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說“攻守”作為孫子兵學的基本矛盾和邏輯起點是正確的也是合乎邏輯的。
古今中外研究孫子兵學的許多學者,早就注意到,《孫子兵法》各篇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并進行了闡述。
日本學者山鹿素行在他的《孫子諺義·自序》中說:“自《始計》迄修功,未嘗不先知,是所以序《用間》于篇末,三軍所恃而動也。然《始計》《用間》二篇,為知己知彼、知天知地之綱領。軍旅之事,件件不可外之矣。《作戰》《謀攻》可通讀;《形》《勢》《虛實》一串也;《爭》《變》《行軍》一串也;《地形》《九地》一意也;《火攻》一意;《始計》《用間》在首尾。通篇自有率然之勢,文章之奇不求,自有無窮之妙。謀者不可忽?!?/p>
我國學者支偉成在他的《孫子兵法史證》一書中說:“形篇第四:兩軍攻守之形,隱于中則人不可得而知,見于外則敵乘隙而至,形因攻守而顯,故次于謀攻。勢篇第五:兵勢已成,然后任勢以取勝,故次形。虛實篇第六:善用兵者避實擊虛,先須識彼我之虛實也,故次勢?!?/p>
鈕先鐘先生認為:“從第四篇到第六篇在十三篇中構成第二大段,這三篇在邏輯上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足以代表戰爭藝術的精義。三篇前后相連,每一篇都有其基本觀念,而彼此之間又有其不可分的關系。”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說:“讀形勢組,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形和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概念的界限比較模糊,而且有點飄忽不定,這很正常。因為同一件東西,你從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結果可能很不一樣。”
由于時代的原因,學者們雖然注意到了篇與篇之間的邏輯關系,但是,對于這種邏輯關系的內涵,卻沒有人能夠加以說明。為響應我國著名孫子研究專家吳如嵩先生提出的孫子研究要實現“研究支點的轉移”、“研究領域的延伸”、“研究方法的轉型”和“學述層次的增位”學術研究變革要求。在《廟算——概念的戰略運演》一文中,引入了“概念”這個概念。我們認為,孫子的辯證法是概念范疇的辯證法;廟算是概念的戰略運演;概念包含著普遍性、特殊性和個體性三個環節。
1.攻守的普遍性
《形篇》“主要論述敵我之間的力量對比是勝負的關鍵。通過對攻守辯證關系的論述,說明對己方軍事實力的加強和完善、運用和發揮的重要性”。文中所說的“不可勝者,守也;可勝,攻也”、“守則有余,攻則不足”都應該視為攻守的“一般通則”。正如張預所說本篇論述的是“兩軍攻守之形也”。孫子在文中所提出的“勝于易勝”和“勝于已敗”的兩個戰略思維范式也是對百戰不殆的“知勝之道”的“普遍性”規律的概括性描述。
這里的“一般通則”“普遍性”都是對“攻守”概念的一般性描述,說的是攻守的對立統一?!坝捎谒膶α⒚媸橇⒓磁c其自身同一的,因此它是絕對的同一。這種統一或同一就是普遍性。”
《形篇》所論述的“攻守”,其實就是“自身”攻守關系的一般特點。是與自身的同一,也就是說“它在它的規定性里面和它自身有自由的等同性”。通俗點說,本篇所說的攻守,不過是戰爭決策者,自己根據自己自身的綜合實力,對戰爭過程中的或者是“攻”或者是“守”的普遍性思考,僅此而已。既沒有考慮到自身組織進攻時的防守,也沒有考慮到自身在組織防守時的進攻可能。由此,我們說《形篇》論述的是攻守的對立統一,是“立即與其自身的同一”;是“絕對的同一”,即攻守的普遍性環節。但是,“概念的普遍性,是一種健動的創造力量,因而它要自己不斷產生差異,不斷規定自己?!?/p>
2.攻守的特殊性
《勢篇》“主要論述軍隊的運動。謂善戰的指揮員要在戰爭中高度發揮其靈活性,使其作戰的方式變化無窮,造成以強擊弱的態勢?!蔽闹兴f“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都應該視為“是孫子所作成的一條定律(law),對于所有一切的‘戰’都適用”。這些都是對“知勝之道”的“特殊性”規律的概括性描述。
《勢篇》所論述的“奇正”,其實就是“攻守”的運動、變化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是“攻守”分化出了“奇正”。是“戰”的一體兩翼。是戰爭的決策者,在思考自身的“進攻”時,對“被進攻”的防御;或在思考自身的防御時,而思考的“不失敵之敗”的進攻準備。因此,我們說“奇正”是攻守“把自身對立化,因此它否定自身,規定自身。這種否定的規定性的因素就是差別、特殊”。
“‘奇正之變’雖然微妙,但還屬于我方戰爭指導范圍,換言之,那可以自作決定。”不過,戰爭是敵我雙方的博弈行為,一切的思考不能僅以自己為思考對象,而必須考慮到對方。這樣攻守就進入了它的個體性環節。
3.攻守的個體性
《虛實》篇“主要論述通過對‘虛實’關系的認識和把握,在戰爭中爭取主動地位,即‘致人而不致于人’。正確地選擇作戰方向,其原則為‘避實擊虛’”。正如孫子在《勢篇》指出的那樣:“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焙沃^虛實?“虛”就是弱點,“實”就是強點?!氨仨毷紫日业綄Ψ降娜觞c,然后始能產生‘以碫投卵’的效果?!边@些都是孫子對“知勝之道”的“個體性”的概括性描述。
《虛實》篇所描述的“虛實”其實就是敵我雙方在相互攻守的運動過程中,由于敵我雙方的相互博弈形成的一種“攻守”的態勢。由于攻守是敵對雙方的行為,如果只考慮到自身的進攻和防守,仍不能做到“百戰不殆”,所以必須與敵方的進攻和防守聯系起來思考己方的攻守行為。這樣敵我雙方彼此建立起的攻守博弈就進入到了戰爭攻守思維的個體性環節。因此,我們說“虛實”是對“攻守”自身對立的“否定的規定性”——“奇正”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通俗點說,戰爭的決策者在思考戰爭指導的過程中,由或者攻、或者守的自身否定的同一性環節;到攻的同時,必須思考到自身的守;或守的同時必須思考到自身的攻的準備,把自身對立化,否定自身、規定自身的否定規定性;再到在自身進攻的同時,既要考慮到自身的防守,也要考慮到敵人的進攻和防守;在自身防守的同時,既要考慮到自身的“不失敵之敗”的進攻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敵人的防守與進攻。由自身的否定而進入到對立面的再否定?!斑@個對立面又到再否定而成為絕對同一。概念這種回到自身因而是普遍與特殊之合或同一與差別的同一?!边@就是攻守的個體性環節。
“概念本身包含下面三個環節:一、普遍性,這是指它在它的規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的等同性。二、特殊性,亦即規定性,在特殊性中,普遍性純粹不變地和它自身相等同。三、個體性,這是指普遍與特殊兩種規定性返回到自身內。這種自身否定的統一性是自在自為的特定東西,并且同時是自身同一體或普遍的東西?!焙诟駹栐谝磺懈拍畹母鼡Q、相互依賴中,在它們的對立面同一中,在一個概念向另一個概念的轉化中,在概念的永恒更換、運動中,天才地猜測到了的正是事物、自然的這樣的關系。
“從自身中剖分出他物和從他物中體現出自身、回到自身,這恰好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應該叫作辯證法的環節’。”
孫子兵學的辯證思維形式,是我國古代戰略思想家孫武對戰爭這一有關“地之死生,道之存亡”的“國之大事”的理性思維形式。但是,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正像辯證思維是知性思維的否定和發展一樣,辯證思維形式也是知性思維形式的否定和發展。分析感性的綜合材料,產生知性思維形式;綜合知性思維形式,產生辯證思維形式,這是從知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形式的規律。從分析抽象同一概念(攻守)所反映的內部矛盾(奇正)開始經過分析而達到綜合(虛實),這是基本的思維方式,也是孫子兵學辯證邏輯發展的重要途徑。
注釋
①王向清:《孫子兵法》辯證思維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第3頁。
②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82頁。
③吳如嵩:徜徉兵學長河[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第32頁。
④王向清:《孫子兵法》辯證思維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第9頁。
⑤ ⑥吳如嵩:徜徉兵學長河[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第20頁。
⑦劉慶:孫子兵學體系初探[A] 本書編寫組 孫子新探:中外學者論孫子[C].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第6 6頁。
⑧吳如嵩:孫子兵法新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第36頁。
⑨吳如嵩:孫子兵法新說[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第198頁。
⑩黑格爾:邏輯學[M].梁志學,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頁。
(責任編輯:劉慶?。?/p>
A Review of the App lication of Dialectic Thinking from the Contradiction of “Attack and Defense” in The Art of War
/Guo Keqi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Art of War, taking “attack and defens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ies, the dialectic thinking as the object o study, and the dialectic method of analysis as the general law, and through the changes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attack and defense,” this article procedures concerning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oncept of “attack and defense” so as to interpre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alectic thinking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ies.
The Art of War ; Attack and Defense; Dialectic Thinking

E8
A
2095-9176(2016)02-0015-06
2015-12-15
郭克勤,山東惠民縣職業中專高級教師,山東孫子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