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深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關于“深圳質量”監測情況的報告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深圳質量是新的歷史時期深圳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舉措,完全符合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和李克強總理“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的重要講話精神,是符合深圳實際的科學發展理念。文章運用由多項客觀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多種賦權方法確定權重,測算結果都顯示,深圳質量指數在2010年出現了“拐點”,表明自從深圳實施“深圳質量”戰略以來,深圳轉型發展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深圳質量;指數;轉折點
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一步將“深圳質量”戰略貫徹到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使其成為衡量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可量化、可評估的標尺,近年來我們在借鑒國內外相關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深圳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從經濟、社會、文化、城市與生態五大方面,采用53個客觀指標,對近年來深圳質量的變動情況進行了跟蹤監測。監測結果表明:自2010年深圳提出并實施“深圳質量”發展戰略以來,深圳的發展方式出現了明顯轉變,深圳質量總指數和主要領域的發展指數,均較2010年之前形成的趨勢線有了折彎式大幅上升,其中社會發展質量和文化發展質量表現尤為明顯。這標志著深圳質量發展戰略取得了實質性和突破性進展,充分說明,深圳質量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深圳轉型發展道路上的分界點與里程碑。
為使上述實證結論更為穩妥,我們以2010年為分界點,對深圳質量總指數及出現明顯“拐點”的經濟發展質量指數、社會發展質量指數、文化發展質量指數進行了結構變化的F檢驗(鄒氏檢驗),結果上述轉折點都通過了檢驗。另外,考慮到指數的走勢與指標的取舍及相應權重的大小密切相關,課題組又采用熵值賦權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對指數進行了分別測算,發現指數走勢基本一致,結論具有穩健性。
深圳質量總指數由五個一級指數構成,分別為經濟發展質量指數、社會發展質量指數、城市發展質量指數、文化發展質量指數和生態發展質量指數,監測結果如表1:




從圖1可以看出,2006年深圳質量指數為50,2010年的深圳質量指數為100,2013年則上升到181。2010年之前,深圳質量指數平均每年提高13.1;2010年之后,深圳質量指數平均每年提高27.2,增幅是2010年之前平均增幅的2倍多。2010年之后的深圳質量總指數趨勢線比之前的趨勢線出現了明顯轉折,而且這一轉折(分界點)經得起計量檢驗,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這意味著“深圳質量”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對深圳質量的提升起到了明顯效果。
在構成深圳質量總指數的五個一級指數中,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質量指數均呈轉折上升態勢,體現了深圳質量戰略實施效果的突破性進展;城市、生態發展質量指數均呈沿著趨勢線的直線上升態勢,蘊含著繼承發展的邏輯。
深圳經濟發展質量指數,由發展水平、運行穩健、經濟效率、結構優化、自主創新等五個方面二級指數(共13個指標)構成,監測結果如表2:




從圖2可以看出,如果2010年的深圳經濟發展質量指數為100,那么,從2006至2013年,深圳經濟發展質量指數從53逐步上升至193。2010年仍可認為是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分界點,深圳經濟發展質量指數的上升,脫離了以往平緩上升的趨勢線,呈現躍升的態勢。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過去幾年深圳經濟發展質量呈“躍升”態勢,主要得益于產出效率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而金融危機以來的“運行穩健性指數”走低與波動,則是導致深圳經濟發展質量指數波動的重要原因。
深圳社會發展質量指數,由生活水平、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社會安全、社會公平等五個方面二級指數(共17個指標)構成,監測結果如表3:
圖3是發現深圳質量指數存在轉折點的起點和關鍵。2010年之前深圳社會發展質量指數變動較小,其趨勢線接近于水平線(“地平線”);在2010年以后,深圳社會發展質量指數陡然上升,呈“起飛”態勢。鄒氏轉折點檢驗表明,2010年之后的深圳社會發展質量指數趨勢線,顯著不同于2010年之前。



從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過去幾年深圳社會發展質量呈“躍升”態勢,這主要得益于社會公平的不斷改善、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社會保障的不斷加強。
深圳文化發展質量指數,由文化供給能力與文化需求兩個方面二級指數(共4個指標)構成,監測結果如表4:

表4 深圳文化發展質量指數構成及其變化情況表


圖4對于發現深圳質量指數存在轉折點也十分重要。文化發展質量指數與社會發展質量指數的走勢相近。2010年之前文化發展質量指數雖有波動,但變化較小,其趨勢線接近于水平線;2010年以后,深圳文化發展質量指數呈“起飛”態勢,標志著深圳文化發展質量的顯著提升。
從表4的數據可以看出,深圳文化發展質量在2010年以后轉折式上升,得益于政府加大投入建設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公共圖書館人均圖書量、人均公共文化設施等)有效擴大;同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步提升。這些都標志著深圳文化供給能力的增強。值得注意的是,代表文化消費需求能力的指標“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占家庭消費支出比例”出現下降態勢,拖累了深圳文化發展質量的提高。
深圳城市發展質量指數,由城市交通、城市通訊、城市人居設施這三個方面二級指數(共7個指標)構成,監測結果如表5:




從圖5可以看出,深圳城市發展質量指數,以2010年為100,那么,2006年指數僅為26,以年均19.9的速度上升,2013年達到160。2010年之后,深圳城市發展質量指數一直沿著2010年之前形成的趨勢線穩步提高,深圳質量“蘊含繼承發展的邏輯”,在這里得到了一種別開生面的圖解。鄒氏轉折點檢驗表明,如果說2010年之后的城市社會發展質量指數趨勢線與2010年之前的趨勢線不同,那么,這一判斷出錯的概率高達97.3%。
從表5的數據可以看出,過去幾年深圳城市發展質量持續提高,主要得益于城市人居設施(人均住房、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的持續改善和城市通訊能力的不斷增強。
深圳生態發展質量指數,由環境質量、環境建設、污染控制、低碳發展等四個方面二級指數(共12個指標)構成,監測結果如表6:

表6 深圳生態質量指數構成及其變化情況表


從圖6可以看出,深圳生態發展質量指數,以2010年為100,那么,2006年指數僅為23,以年均20.8的速度上升,2013年達到153。2010年之后,深圳生態發展質量指數基本上沿著2010年之前形成的趨勢線穩步提高,也體現了“繼承發展的邏輯”。
從2006至2013年,生態發展質量指數的穩步提高,首先得益于深圳的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萬元GDP能耗與水耗持續降低;其次是污染控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再次是環境建設進展較大。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以后的環境質量指數缺乏亮麗表現,究其原因,一是區域環境噪聲呈增大態勢,二是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多年保持在100%的水平,不可能再有提高。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了“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即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中國質量大會上指出,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要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
深圳質量是新的歷史時期深圳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舉措,完全符合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和李克強總理“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的重要講話精神,是符合深圳實際的科學發展理念。上述監測結果表明,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實施深圳質量以來,深圳質量型發展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充分證明了這一戰略的前瞻性和正確性。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深圳只要繼續堅定不移地走質量型發展道路,始終堅持以深圳質量作為引領全市工作的導向和標桿,全神貫注于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就必定會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全面”和實現創新發展、包容發展的進程中,再創新的輝煌。
責任編輯:周修琦
F127
A
1673-5706(2016)01-0050-04
2015-11-10
課題組成員:董曉遠、謝志巋、羅思、廖明中、倪曉鋒、施潔。執筆人:董曉遠,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