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鈺鵬
摘要:百行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質。孝道教育作為中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其道德品質和素質建立的基礎和前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學生孝道教育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對整個社會的意義重大。本文主要探討了對中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現實意義及措施。
關鍵詞:中學生,孝道,孝道教育
關于“孝”的內涵,《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孝道亦有道,從心而孝,從道而孝。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中國文化。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德之本也”,一切美好的品格皆源于孝。孝道上利父母,中修自身,下澤晚輩。中華文化是充滿了人情味和人性關懷的文化,孝敬的理念早已滲透進了國人的日常生活,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是行為方式都與其息息相關。不管時代怎么變遷,人類的基本東西是不會變的,中華文化對我們的人生信念已有深遠的影響,也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品質。中學生是國家民族未來的傳承者,對他們進行孝道美德教育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
一、 孝道教育具有以下現實意義
孝道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元素。“孝”,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是一種責任。今天,我們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自然不能沒有家庭和諧。因此,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尊老、敬老、愛老、助老,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益。我們只有通過重構孝道教育,形成與時代相適應的良好家庭倫理,才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家庭的和睦團結是形成社會合力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離不開孝,孝道能調整家庭成員的心態,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孝道的感召下,年輕人才容易有愛心,有責任心,有感恩心。因此,對中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十分必要。
孝道是老人品享幸福的關鍵。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到現在有2.62億,全社會的福利機構只能解決308萬老人的養老問題,由于國情所限,大部分老人主要還是依靠家庭來安度晚年,兒孫敬孝是關鍵。建設和諧家庭,必須有新的家庭倫理道德作為支撐。中國老年人大多在物質上的要求并不高,相反,他們更期望精神上的滿足。他們往往把子女當成理想和感情的寄托。但當前人們孝的觀念不斷弱化,孝德孝道日趨衰落,我國養老難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問題又歸結到弘揚孝的美德上來,解決老齡社會存在的問題,首先需要子女后輩有孝心。
孝道能彌補青少年缺失的感恩意識。現代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感恩意識等道德品質的培養逐漸被淡化,只注重孩子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智力的開發,造成了青少年智力發展和心理發展上的嚴重失衡。在問卷調查中,我們圍繞父母的健康、生活狀況設計了一些問題,調查的結果是:部分學生對父母健康生活狀況了解不夠,缺乏必要的孝親行為,一些學生對孝親的理解比較模糊,缺乏較好的孝親態度與習慣。另一方面,學校應試教育的強大慣性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滯后,造成在教育中只注重知識灌輸而忽視道德培養,青少年感恩意識缺失,孝道意識和行為逐漸淡化。要讓學生重拾感恩之心,必須要重視孝道教育。
二、 培養青少年孝道情操的措施
讓學生弄清什么是孝道,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孝道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一個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當作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孝是一種情愛的發揮,“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孝經上有些孝道已不適應時代要求了。況且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學生無法把握其根本。為此,我就在班會上給學生布置任務:利用信息課查閱孝道及論孝道的文章,摘取有益信息為我所用。通過討論,我們選擇了從敬養的角度概括為“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的內容作為孝道觀,并將具有普世價值的“敬親、奉養”作為我們行孝道的重點。因為孝的基本含義就是“善事父母”。奉養就是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養。子女幼小時受到父母的撫育,而當父母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時,子女則有贍養、扶助和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社會責任感。對于贍養父母僅僅有養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在贍養的過程中體現出“敬親”,即對養育自己的父母親人的愛戴、尊敬之情。樹立了正確的孝道觀,學生對長輩行起孝來就會有章法可循,也有了檢驗的標尺。
宣傳孝道思想,營造孝道氛圍。注重校園孝道主題氛圍的營造和熏染,能強化學生孝親的動機。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具有強大的引導功能。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注重校園孝道主題氛圍的營造,既可以改善校園人文氛圍缺失的狀況,又可加強對學生弘揚孝道美德的熏染力度,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其美好品格。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孝道教育專題片,撰寫觀后感,出版孝道教育主題版報,舉行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等形式,深入挖掘“孝道”內涵,扎實有效地開展孝道宣傳與教育活動,營造“盡孝為榮”的校園氛圍,逐漸領會并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境界。
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孝道美德。教師在進行孝道教育時要注意聯系實際。只有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孝道理念及時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將課堂所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孝道美德,才能實現孝道教育的最終目的。比如:鼓勵學生試著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與感恩,組織學生開展“我為父母做件事”的活動,組織學生深入到周邊社區或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為他們獻愛心等,把 “孝親敬老”的情感遷移到尊師愛生上,遷移到愛班愛校上,遷移到愛社會上,遷移到愛黨愛國的崇高境界上,以實現知與行的完整統一。引導師生們從“親親”做起,認真實踐“孝道”,積累德行,升華思想。
總之,孝道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觀念最核心的部分,只有維護好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才能實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孝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髓,正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與頌揚。加強對中學生的孝道教育,培養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孝道美德,促進他們對孝道的傳承與弘揚,必將對實現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鎮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