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英 程波濤
摘 要:高校“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面一直存在諸多問題,不少專家學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給出了富有借鑒意義的解決辦法。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種種看法作出了評析,同時指出,無論教材內容還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切合教學實際,能夠使抽象的理論直觀化。
關鍵詞:語言學概論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直觀化
“語言學概論”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教學等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必修課。就學科體系來看,其重要性顯而易見。但長期以來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很不樂觀,老師不愿意教,學生不喜歡學。學界對這門課程的教學非常關注,要求改革的聲音此起彼伏,而爭論最多的是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不少學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提出了很多有益見解,頗有借鑒意義。但批評歸批評,問題照樣存在,這種現狀令人深思。我們的改革是否脫離了實際?帶著這一質疑,我們對學界提出的種種改革措施和建議進行了評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內容方面的問題評析
教材內容方面的首要問題是“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兩門課程的教材內容重復較多,這方面批判的聲音較多。[1][2]比如:按目前通行的教材,“現代漢語”是以語言結構要素來編排的,除緒論外,分語音、漢字、詞匯、語法、修辭(或語用)等五章,而“語言學概論”也有語音、文字、語義、語法、語用等內容。另外,不少現代漢語教材為了提高理論意識,大量地介紹普通語言學理論。所以,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再開設“語言學概論”課。能不能用“現代漢語”取代“語言學概論”?該如何看待兩門課程之間的關系呢?
當然,現代漢語事實的分析需要運用一些普通語言學的理論,我們在向中國學生介紹普通語言學理論時也離不開漢語事實,甚至主要用漢語事實去解釋說明一般語言學理論。另外,兩門學科都屬于語言學,都要講語言的結構要素,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兩門課程應有所側重,“現代漢語”側重應用,“語言學概論”側重理論。“語言學概論”課程中涉及漢語,事實是為普通語言理論服務的,比如語音學這一章,重點應放在國際音標和音位學理論上。漢語普通話中的元音和輔音,學生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學習過,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先領著學生復習一遍,重點講述漢語中沒有的音素的發音要領,如輔音中的齒間音和舌葉音等。“現代漢語”課程重點是分析漢語事實,培養學生分析和運用漢語的能力。比如語音學這一章,可以重點講漢語拼音方案中各音素的發音方法和音節拼寫規則、語音規范、普通話推廣等問題,而不必講音位理論。教材編寫的關鍵是如何協調好兩門課程的關系,而不是一味地回避相關內容。但遺憾的是,兩門課程的教材編寫往往缺乏協調性。[3]教學實踐證明,個別內容的重復是很有必要的,由于“語言學概論”這門課程比較抽象,概念多,理論多,初次接觸有一定的難度。有些內容雖然“現代漢語”中講過了,但很多學生往往一知半解,理解不深刻,所以,“語言學概論”中雖然重復但學生并沒有感到多余,不同角度的講解有利于理解鞏固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教材內容方面的第二個問題是理論框架的問題,目前通用教材理論主要局限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框架內。有些學者認為這跟當代語言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極不相稱,形式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最近幾年發展比較快的語言學理論沒有被及時吸納到教材中去。跟語言學相關的邊緣學科如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介紹得也很不充分。[1][2][4][5]我們認為這種批判脫離了教學實際,當代語言學理論確實很重要,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但這門課程在各高校學時都很少,多者50個左右,少者30個左右。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事無巨細地把語言學的各個理論都講清楚根本做不到。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許多高校轉變了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文秘”“公文寫作”“演講與口才”等應用型課程的建設。在這一大背景下,增加學時很不現實。與其把上述理論都拉來急匆匆地蜻蜓點水式地講,還不如集中時間講清楚某一理論。而結構主義是當代語言學理論的基礎,著力講結構主義也符合教學大綱對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要求,所以無可厚非。其他相關內容可以根據條件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語言學概論”一門課程包攬不了這么多內容。
另外,關于教材語料選用問題也頗有爭議,有人批判教材選用的語料主要局限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上。[3]但實際上,就國內中文系講授這門課程的一線教師和學生來看,懂多種外語的人很少,大多以英語為主。如果以一種授課者和聽課者都不懂的語言為例來講解抽象的理論,沒有感性的認識,必然理解不深刻,其效果可想而知。并且,我們學習的語言學理論從結構主義到轉換生成到功能語言學,都主要以英語為研究對象,通過跟其他語言對比,驗證總結出來的理論,以漢英語料為主是符合教學實際和學科自身實際的。漢語中有的語言現象重點講漢語,然后推及英語,因為相對于外語,可能漢語(包括方言)更符合學生和教師的語感,容易獲得感性認識,比如講到形態,學生比較難理解,因為普通話缺乏形態變化,但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很多方言里有形態變化,如果把這些漢語方言的語料吸收進教材,能夠加深學生關于什么是形態的認識。
教材的發展永遠跟不上學術研究和社會的發展。教材只是教師上課的藍本,不等于課程體系,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在把握系統性、科學性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體系,這一體系與教材有聯系又不完全一樣。既要反映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又要適時地穿插反映該學科的研究現狀與學術動態。科學合理地處理好本課程和相關課程的關系,不能推卸責任,也不能什么都包攬。在實踐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出一個科學合理而又符合實際的課程體系。
二、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評析
為了提高“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很多教師在批判反思傳統的靠教師一張嘴講到底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總結出了許多富有借鑒意義的教學方法,比如討論式教學法,實踐式教學法,趣味性教學法等。[5](P82-83)但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運用這些方法能否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關鍵看其是否適合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實際。
討論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探究,自主獲取知識,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但是“語言學概論”是一門基礎理論課,比較抽象,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能聽懂就不錯了。另外,中文系的學生絕大多數喜歡文學,讀讀文學作品覺得很有趣,容易融入其中。而相比之下,語言學則顯得生硬、枯燥,平時上課舉幾個有趣的例子學生還比較愛聽,但一涉及到理論問題,很多學生就懵了。加之擴招之后,學生的素質普遍不如從前,要想讓他們跟著課程看點參考書,多數學生做不到。由于學生語言學方面的知識儲備比較少,純粹的討論課根本展不開。但是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討論,比如把一些有爭議問題的不同觀點告訴學生,啟發他們思考,然后讓他們說說哪種說法更有道理,最后教師總結并表明自己的看法。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且最終要走向實踐。教學任何一門課程都要注意理論和實際的聯系,“語言學概論”也不例外。其實踐式教學主要體現為: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語言調查,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語言生活,用語言學理論解釋和規范我們的日常用語。比如在講授“地域方言”時,可以鼓勵學生比較自己的方言詞匯與普通話的差異。講授“語言規劃”時,安排學生調查校園中不規范的用語現象。講授“語言的演變”時,安排學生調查近兩年出現的新詞語或校園流行語,使其真正感受到語言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但也不是任何內容都可以安排實踐的,另外,開展語言調查前,教師要設計好調查的內容,明確集中訓練的知識點,最后才好駕馭,這樣的訓練才有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中文系的學生喜歡文學不喜歡語言學的原因是語言學沒有文學有趣。盡管我們一再強調語言學與文學屬于不同的學科,沒有可比性,但把差別如此大的兩個學科放在一起教給學生時,他們就會不由自主的去比較。為什么學生不會把物理、數學拿來跟文學相比?因為學生心里很清楚它們與文學屬于不同的專業。所以近年來有學者呼吁把語言學從中文系獨立出來,這無論對語言學科的教學還是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在現有的體制下,使這門學科能夠吸引學生的關鍵還是靠趣味性,每節課都要有能夠吸引學生的亮點,比如可以通過有趣的例子來說明某個抽象的概念或者理論,最好以學生身邊的語言現象或者有趣的相聲小品的語言作為分析對象,多舉一些反映時代信息的例子。例如在講語言的演變時,不妨舉出一些流行詞語,有的是新產生的詞語,有些以前有但語義發生了變化,如“小姐、美女”等,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到語言的變化。但不是每一部分內容都能找到有貼切而又有趣的例子,對某個知識點的周密推演,思辨式的評述同樣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興趣點是多方面的,教師要在充分調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多開動腦筋,把學生吸引到課程中來。
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教師要聯系實際有選擇地運用,要為教學內容服務,不要為了追求方法的新穎而忽視了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講解和訓練。
三、結語
“語言學概論”作為一門抽象的基礎理論課,教材內容的編排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圍繞一個目的,那就是切合教學實際,使抽象的理論直觀化。
教材內容的編排要切合教學實際,不要故意回避某些“現代漢語”中講過的內容,也不要什么都包攬。對于重復的內容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推導。由已知到未知,符合認知的規律。例如教語音的發音原理時,可以先讓學生發“現代漢語”中講過的漢語普通話的音,復習這些音的發音原理,在此基礎上推及漢語普通話中沒有但方言中有的音,再推及英語和其他外語中常見的音,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語料選擇的優先序列是:現代漢語普通話>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方言>英語>其他語言,這樣更符合一線教師和學生的語感,更直觀。
教學方法的選擇也要切合教學實際,能使所講授的內容直觀化。討論和實踐都是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語言生活,并且學會由熟悉的語言現象概括或推導出抽象的理論。趣味教學法是通過有趣的例子形象化地闡釋抽象的理論。都是為了把理論就跟鮮活的語言事實聯系起來,使其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通過不同角度的講解和各種類型的語言事實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理論的博大精深。
(本研究得到了河南大學教學改革項目“‘語言學概論教學中問題導入研究”和“河南大學優秀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的資助。特此申謝!)
參考文獻:
[1]王健.《語言學概論》課程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常熟理工學
院學報,2005,(5):102-103.
[2]曾毅平.“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
究,2001,(1):71.
[3]彭澤潤、陳長旭、吳葵.“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課程協
調改革研究[J].云夢學刊,2007,(4):136-137.
[4]劉麗麗.“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與教學創新嘗試
[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7):139.
[5]許晉、李樹新.高等院校《語言學概論》課程改革探析[J].內蒙
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5):112-113.
[6]劉云.“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咸寧學院學報,
2010,(2).
(董秀英 河南開封 河南大學文學院 475001;程波濤 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