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旁紅磚灰瓦,一旁綠樹繁花。行走在西安的古城之中,感受著千年古城文化與綠色的自然融合。通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行動,激發草木活力,邁出綠色步伐,讓站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上的魅力都市西安擁有了“西安藍”、“渭河清”、“秦嶺綠”等一道道標簽,讓這座歷史文明之城呈現出新的魅力和精彩。
八水潤西安 山綠水清天更藍
灞河和渭河的交匯口,坐落著水韻靈秀的浐灞國家濕地公園。走進浐灞國家濕地公園,溫和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
浐灞生態管理局副局長樊明介紹,過去的浐灞一度因水域污染、垃圾圍堤而成為“生態重災區”。浐灞生態區的設立后,西安開始了大規模的河道治理、生態建設。“如今的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已變為‘生態補償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水資源環境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還一江清水給渭河,送一縷清風給西安,帶一片生靈給自然。為灞河、渭河筑起了一道生態屏障。”
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內有寒梅曲水、灞野堤洼、荷塘蛙鳴等6大濕地景觀,區域內有錦鯉、孔雀、鴻雁、斑頭雁等動物50科150種。隨著季節更迭,白琵鷺、大天鵝等鳥類相繼棲住,構成一幅美麗、靈動的濕地生態畫圖。不禁讓人感慨,西北地區竟能有這樣一片“城市綠洲”。
近年來,西安結合渭河、灞河、浐河、灃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實施“八水潤西安”工程,沿河營造防護林帶,打造了渭河、灃河、浐灞三條藍色生態人文景觀軸,構建橫貫東西的渭河百里生態景觀風光帶,完成水岸綠化508.4公里,水岸綠化率達到了83.2%,形成以長安八水為主骨架的水岸綠化網絡。浐灞國家濕地公園作為“八水潤西安”工程的重點項目,開園三年多,已成為西安“水城”景象的代表和市民休閑旅游的熱門地點。
“驪山云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八月的驪山,山上松柏常青,壯麗雋秀,好似一匹青蒼的驪駒。但2007年,驪山北麓森林覆蓋率卻僅為37.2%。“這里以前是雜草,山坡上的綠化不是很好,驪山丘陵一度曾是西安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驪山風景林場管理處辦公室主任關志武對記者說。
2007年,臨潼區委書記龐阿平到任,看到驪山“林不蔽體”,與圍墻里綠樹成蔭的華清宮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看到這些我感到很疑惑,華清宮林木茂盛,難道驪山就不能植樹造林嗎?”于是龐阿平打電話向各方詢問,結果無論是農林局的負責人還是專家們,都表示驪山山上土層太薄,又沒水,樹可能種不活。
“他們都和我說樹很難種活,但我不信。”龐阿平說,通過實地調查,龐阿平發現山上土層有20公分厚,只要精心養護,樹木還是可能成活的。“其實我當時心里也沒底,于是就選了兩個山頭先試一下,效果好的話再來大干一場。”沒想到,龐阿平采用將水引到山上種樹的辦法居然成功了,實驗樹木的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
2008年,“驪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復工程”正式啟動,驪山在臨潼內的26個山頭開始了全面綠化。“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驪山上已栽種側柏、油松等樹1000多萬株。”龐阿平說。經過治理,如今的驪山植物資源豐富,森林植物3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到92%,成為了古城西安的天然綠色屏障。
“長相思,在長安。”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驪山便化為大型山水歷史舞劇《長恨歌》的天然背景。山上點綴的無數盞燈,成了璀璨的星空,再現出千年前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動人愛情故事。精彩絕倫、震撼人心的《長恨歌》一票難求,離不開驪山的綠化。
而驪山的綠化,僅僅是西安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一個縮影。自創森工作開展以來,西安市新建(續建)浐灞國家濕地公園、航天城中湖公園、高新洨河公園等26座公園,新建小廣場261處,完成道路綠化639條,道路林木綠化率達84.1%,城區綠化覆蓋率逐步提高。實施立體綠化475處,空中花園面積突破100萬平方米,拓展了城市綠色空間,成為補充城市綠量的一道亮麗風景。以路網、水網、農田林網為主體的“三網綠化”作為紐帶,打造出了覆蓋全市的綠色廊道體系。
目前西安市域森林覆蓋率達到48.03%,超出國家標準18.03個百分點;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5%,超出國家標準2.5個百分點;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54平方米,超出國家標準1.54個百分點;城區街道的樹冠覆蓋率達到48.71%,超出國家標準23.71個百分點。
西安市副市長盧凱表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系統推進“品質西安”建設的有效載體,是改善生態環境,打造綠色西安這張“金色名片”的重要舉措。
生態產業齊發展 綠色財富促增收
“綠可生金,綠可富民”,如今在西安的郊縣,許多林農已經意識到,“綠色”不僅僅是生態概念,還意味著財富。
周至的獼猴桃甘甜如怡,臨潼的石榴汁多味甜,白鹿原的櫻桃飽滿剔透……西安的特色經濟林果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西安初步形成了周至有機獼猴桃示范區、臨潼優質石榴產業區、灞橋區白鹿原櫻桃產業區等七大特色經濟林果產業區,周至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而臨潼石榴更是成為臨潼乃至西安對外的一張名片。
西安市農林委副主任、市創森辦主任任新昌介紹,目前全市共有經濟林面積55262公頃,總產值26.58億元,林下立體經濟年產值2.23億元,特種動物養殖年產值2700萬元,苗木花卉年產值13.7億元。
富農之本有了,為了解決銷售問題和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西安市逐步將經濟林果產業由單純的種植向休閑體驗、科普教育、采摘、旅游觀光等綜合產業格局發展,研發出紅石榴酒、石榴果汁等深加工產品;建成白鹿原葡萄主題公園、石榴觀光園等各類果業觀光園區……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涉林特色產業。任新昌介紹,近五年西安市的林業旅游與休閑產業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約1730萬人次,生態旅游收入22.9億元。
臨潼國家度假區就是眾多生態旅游區的一員,2010年,臨潼依托區域豐富的歷史、人文、生態等資源成立了臨潼國家度假區。度假區的建設,不僅發展了當地經濟,更富了一方百姓。有關負責人介紹,臨潼國家度假區內有景區、溫泉酒店等旅游項目,為從前靠天吃飯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為了解決“新居民”專業技能不足問題,臨潼國家度假區以“民胞物與、授人以漁”的理念,專門成立了就業培訓中心,以綠色生態產業、旅游服務業為主要載體,通過“免費就業技能培訓+免費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免費推薦就業”的培訓模式,開展了大規模的保潔、保安、園藝、服務員、電工等技能培訓工作。
六年來,臨潼國家度假區形成了“業有所就、技有所授、醫有所保、老有所養、居為所有、富為所創”的綠色城鄉統籌完整發展體系,累計建設驪山新家園、芷陽新苑、秀嶺新居三大新居民社區共計60多萬平方米,分批回遷新居民1933戶,分配房屋3789套。并集中為“農轉居”的新居民全額繳納醫保、農保等社會保險,社區服務中心、醫院、幼兒園、中小學、超市、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和生活配套一應俱全,全方位滿足新居民入駐安置區的生活需求。
臨潼國家度假區通過轉變新居民思路,縮短城鄉差距,為西安城鄉統籌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代表性的“綠色城鄉統籌”發展道路,逐漸形成人人能就業、全員有培訓、戶戶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各方行動 綠滿西安
“栽樹就是栽生態、栽財富、栽民生、栽發展,植樹造林投入再多也不為過!”西安市市長上官吉慶說。
西安市創建森林城市以來,已累計投入195.21億元。任新昌介紹,西安對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舍得投入,市、區(縣)財政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
除政府財政投入外,西安市還積極引導企業、社會團體、海外僑胞及個人通過認建、認養、捐建等方式,捐資綠化建設;重點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森林城市創建機制,積極探索PPP、BT、BOT等方式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林業產業園、生態觀光園、生態文化創意園等,鼓勵社會各方參與森林城市建設。
綠色是西安城市發展的主色調。現如今,無論是走在城區街頭還是鄉間小道,滿眼的綠意定能讓你心曠神怡。
西安市通過植樹增綠讓抬頭有綠色,出門有繁花的生活愿景成為了現實。據最新統計,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2%,超出國家標準12個百分點。除義務植樹活動外,西安市還積極開展各項生態文化活動。四年來,全市共舉辦市級生態科普活動33次,各區縣、開發區管委會等單位舉辦生態科普活動126次,共計12萬余人次參與,全市“創森”氛圍濃厚。
市創森辦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2015年12月調查問卷統計數據表明,公眾對西安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支持率為95.9%,滿意度為91.3%,知曉率為91.5%,全民參與創森的熱情空前高漲。
在全市共同努力下,“創森”四年來,西安城市道路的樹多了、城區公園增加了、河道景觀提升了、人們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西安街道兩旁、城區內外等地分布逐漸增多的綠地,不僅給古城營造了更多的綠色空間,也擴寬了市民的休閑活動范圍。每天清晨傍晚,抑或是周末節假日,各具特色的公園總能吸引不少市民外出休閑健身,也成為了古城人民心中的一處處盛景。
“以前只有周末的時候帶孩子去公園里才能見到的景象,現在出門就能看到綠地,這不僅是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更讓普通民眾感受到創森工作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家住南稍門附近的市民王衛東感嘆道。
打開西安人的朋友圈,湛藍的天空、如棉的云朵、水天一色的護城河……觸手可及的風景讓這座城市的居民幸福感倍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最有效的手段,盧凱對“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采訪團記者表示。
如果說歷史文化造就了西安的不凡氣度,那么綠色文明則讓西安的底蘊更加厚重。在“創森”植綠播綠的推動下,西安美景如畫、綠意漸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