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我國氣候十分異常。7月下旬,暴雨造成石家莊、鄭州等多個城市內澇。一時間,“城市看海”,成了今夏網絡流行語。
“老天一咆哮,城市就內澇”。果然,最近一輪暴雨,大江南北多個城市就接連“看海”了。樓梯成“瀑布”、小區變“魚塘”、馬路現“涌泉”……各種夸張的內澇視頻在微信上流傳,引發人們對城市排水系統的空前關注。
城市內澇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國城市治理沒跟上發展步伐的問題。我國正在經歷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城市邊界不斷擴大,讓城市治理有點“跟不上趟兒”,一些問題隨之暴露。
客觀看來,這與極端天氣增多、城市排水管網標準明顯偏低有關。由于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我國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明顯滯后于城市化進程。許多城市排水溝渠、管網、泵站等規劃不盡合理,排水體系不科學,規模偏小。
很多城市也在努力解決這一頑疾。然而,對于城市的“血管”采用“打補丁”的方式,“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難以見效。對于城市內澇,需要超越一時效果、短期責任,轉變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強化公共管理和應急機制,進行更長期的規劃、承擔更長遠的責任。因此,要在我國新型城市化進程中協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做好城市排水的同時,也要防范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海綿城市是一個全新理念,源于城市雨水利用和排洪防澇,力圖通過對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管控,采用影響小的“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措施,就近收集、存蓄、滲透和凈化雨水,控制城市雨水徑流,補充地下水,“源頭分散”、“慢排緩釋”,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建設對水文循環和生態系統的干擾。優良的人居環境要有足夠的綠地、水系,而這些恰恰是天然的蓄水池,整治河道、恢復濕地、建下凹綠地、改鋪透水磚……這些海綿城市工程既可排澇,又美化城市生態,一舉兩得。
緩解城市內澇,還要盡最大可能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別往雨水箅子里倒垃圾;愛護城市綠地;發現危險路段及時撥打熱線電話……每一位市民,都可以是暢通城市排水系統的積極參與者;每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積少成多,都可以發揮大作用。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后的今天,雨果的這句名言仍有著現實的意義。我們期待,這輪暴雨能夠成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個契機。而實現這一切,只有本著“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觀念,本著對公眾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才能從小打小敲走向標本兼治,真正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