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10時,北京和平里,一場不尋常的發布會準時舉行。
兩位穿著傈僳族艷麗服裝的姑娘,熱情地給每位來賓敬上一小杯茶。茶水顏色緋紅,品上一口,回味無窮。它就是今天的主角——來自遙遠云南高黎貢山的生態普洱茶。
高黎貢山素有“世界物種基因庫”、“世界自然博物館”、“生命的避難所”、“東亞植物區系的搖籃”等美稱。在它的懷抱里成長出的普洱茶,其產品品質自有專業人員鑒定。之所以今天被隆重推出,正因為它是中國首款碳減排工藝產品,而且還是標注了碳減排量的。這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會場門口,兩位充滿活力的女士一直在忙碌著。她們也是這一重要事件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一位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怒云,一位是云南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亞忠。正因為她們的志同道合、齊心協力,才有了今天的發布會,聯手翻開了中國碳減排史上新的一頁。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對全國首款碳減排公益產品的發布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發布會上說,我國正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高發頻發的嚴峻形勢。為此,對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對現有工藝進行節能改造,成為我們修復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惟一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如期實現。
在這位國家林業局負責人眼里,全國首款“碳減排公益產品”的發布活動顯然不只是為了推出一款茶葉產品,而是倡導利用科學技術引導企業低碳轉型,帶領更多的企業投身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用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公益行動,達到推動區域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保護地區生態環境、實現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顯然也是全國首款“碳減排公益產品”的支持者。他說,發布這一產品意義重大并將影響深遠。
馬愛民指出,2015年,我國向聯合國提交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確定了到203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行動目標,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這標志著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自主減排行動已進入攻堅階段。中國社會正沿著低能耗、高能效、綠色、和諧的方向發展。
他強調,企業在低碳綠色發展的變革中是最為關鍵的力量。這款全國首款“碳減排公益產品”符合國家的改革要求,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具體行動。他透露,我國即將于2017年全面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期納入的排控企業涉及11個行業7000多家大型企業。通過市場手段,實現低碳綠色發展只是一種選擇路徑。他呼吁更多的行業和企業能加入到自愿減排的行列中來,像云南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有限公司一樣,關注生態保護,采取務實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據騰沖市政協副主席伯紹勤介紹,騰沖是我國西南邊陲的重鎮,擁有歷史的厚重、民族的團結、邊境的和諧等諸多因素。對林業來說,騰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除了涉及荒漠化的項目或工程之外,中國林業的所有項目或工程,在騰沖都有很好的示范或推廣。這次發布的產品,就來自這樣一個神秘、傳奇的地方。
他說,騰沖市緊密圍繞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國策,引導企業走低碳綠色的發展道路。當地的企業家積極響應,秉承騰沖人光榮的國家歷史使命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低碳轉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魄力,也收獲了豐碩的成果。這次發布的生態普洱茶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初,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組織專家團隊對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太陽能制茶工藝進行了深度調研。專家們看到,該公司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投入巨資,改造了制茶生產線,所用能源由過去的煤炭和薪材改為太陽能。這樣的改造不僅改善了制茶衛生狀況,重要的是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據悉,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委托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對該公司的茶葉生產線進行了碳盤查。經認證,確定該公司采用太陽能集熱功能系統替代傳統煤炭制茶工藝后,每生產一餅茶減少409g二氧化碳排放。
專家組一致認為,這是企業配合國家履行《巴黎協定》的積極行動,是服務于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務實做法,應該得到支持和推廣。
據了解,在中國還沒有出現過標注碳減排量的產品。于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探索機制創新,經多方努力,在國家林業局的支持下,決定推出這款注入應對氣候變化公益內容的“碳減排公益產品”——既標注有碳減排量,并帶有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標識的高黎貢山普洱茶。
發布會上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與騰沖市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現場簽署了公益捐贈協議,承諾按生態茶銷售收入的5%,捐贈給碳匯基金會,用以在云南開展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生態保護項目。
李怒云評價說,之所以這款產品令人矚目、備受推崇,是因為其具有三大特點:一是碳減排的積極行動。這是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及國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背景下,參與完成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碳減排具體行動;二是清潔能源的低碳產品。該公司一改前期高耗能高污染的燃煤炒茶工藝,利用先進的太陽能集熱功能系統,實現煤、柴等的零消耗,有效的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三是參與公益的具體實踐。該公司不僅追求經濟效益,更關注生態建設。確定了每銷售一餅普洱茶,定向捐資用于當地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為主的生態保護事業。這展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參與公益事業的具體實踐。
“這是企業配合國家履行《巴黎協定》的積極行動,應該得到支持和推廣。”這句話,李怒云反復說了幾次。
記者特別注意了發布會后媒體的反應。網絡媒體較為活躍,及時發布了有關新聞。遺憾的是紙質媒體缺少必要的響應。有的報紙編輯看到有關這一新聞稿件時的第一反應是,“賣茶嗎?”即便是記者反復強調了其中的引領意義之后,編輯心里還在敲鼓:主任、總編會為這篇公益稿子開綠燈嗎?
無論是從新聞價值、還是從社會價值來判斷,這樣的新聞都應該多些、更多些。社會應該支持這樣的公益行動!媒體應該為這樣的公益產品開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