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萍
只要帶腦袋去創業所有設施都免費韓國財團聚落開出新創一條街
●鄧麗萍
韓國首爾最貴地段的江南區,有一條為紀念首爾與伊朗首都德黑蘭締結姐妹市而取名的“德黑蘭路”,短短3.5公里,原本是大財閥如三星、現代等總部大樓的所在地,現在舊區卻注入新血,有了七家新創育成中心,匯聚創投、風險資本家以及無數的新創公司,折射出韓國新創生態圈的蓬勃生機。
這些新創育成中心,各有來頭。功能最多元、規模也最大的“夢園”(D.Camp),由韓國20家銀行出資5000億韓元成立。六層樓的獨棟大樓,提供80個免費座位和設備,讓年輕創業家不花一毛錢,便能專心在此筑巢逐夢。
毗鄰的“新創者聯盟”(StartupAlliance),背后金主是LINE的母公司——搜尋網站NAVER,出資100億韓元。“新創者聯盟”的任務是串聯官方與民間網絡業者、電信商,帶領韓國新創團隊進軍海外市場。

TossLab
成立:2014年6月
共同創辦人:DanielChan
經營策略經理:金秀英(圖)
員工數:韓國32人、臺灣六人、日本二人

NewsyStock
成立:2012年
共同創辦人:文景祿(圖)
員工數:18人

在首爾
成立:2010年
創辦人:李敬俊(中)
員工數:50人(韓國與上海)

亞洲唯一、全球第三座Google創業園區,落腳在現代集團大樓的地下二樓;諾基亞的通訊研發中心也設在德黑蘭路。
在這條新創街上,政府也沒缺席。由韓國中小企業管理處成立的“TIPS Town”,負責提供政府資金,與私募基金和加速器(編按:為新創業者提供資金、指導、人脈、訓練、活動等支援)合作,投資新創公司;首爾市政府成立的“開浦數位創意園區”(GaepoDigitalInnovationPark)預計今年9月開幕,瞄準物聯網和金融科技。
如今,江南區幾乎每天都會舉行與新創企業有關的會議或活動,七家新創育成中心把投資、人際網、空間等創業生態系統的要素結合起來,形成良性的生態圈,人才、資源、資金和培訓,一次到位。
有別于美國硅谷,許多新創公司如臉譜、推特等,都是在大學“玩樂”中誕生;在韓國,新創公司則被當成“事業”,由政府號召大企業出錢出力,形成新創生態圈的三大特色。

韓國政府號令大企業掏錢支持新創,并統整分散在各政府部門的新創計劃,這種“打群架”的模式,在“新創一條街”充分展現。
舉例來說,政府成立的韓國風險投資公司(KoreaVentureInvestmentCorp)提供20億美元資助韓國創投,目前已催生380個新的創投基金,成為年輕人創業的活水。
此外,韓國中小企業管理處和18家創投基金合作,以一比五的出資方式支持新創,也就是當創投基金對一家新創公司投資10萬美元,政府將投資50萬美元,最高達到創投基金投資規模的七倍。目前,已有90家新創公司分別獲得60萬美元的投資。
旅游O2O(從網絡到實體)平臺“在首爾”,就是其中一家受惠于韓國政府和創投聯手投資的新創公司。
政府和天使基金的投資,是創業的第一桶金。當初募集到三億韓元,讓34歲的李敬俊有了第二次創業的機會。
2010年“在首爾”創立時,主要是出版中文旅游雜志,2013年轉型為旅游平臺,以中國大陸游客為目標,提供自由行的行程規劃、旅游地圖、觀光巴士、購物網站等O2O服務。
2014年,“在首爾”獲得韓國創投KCube投資七億韓元;2015年再獲Nice集團注資30億韓元,用來拓展電子商務。李敬俊指出,借助韓流風靡中國大陸的力量,針對大陸消費者打造購物平臺,讓觀光客透過“在首爾”網站,一次購足各種流行的伴手禮、美妝、服裝等商品。
該公司有九成員工會講中文,目前微博有133萬粉絲、雜志讀者達三萬人。
韓國的新創育成中心講究傳承,例如“夢園”以校友、學長制來引導新創業者;加速器SparkLabs則有類似當兵的“梯隊”制,因此,在短短二三年就孕育出100多個新創團隊。
不僅如此,創業成功的韓國企業家也搖身一變,成為天使投資人或成立私募基金,在創業路上,以學長身份拉拔學弟,形成良性循環。
NewsyStock共同創辦人文景祿,就是受到學長們創業精神的感召,原本在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韓國資誠(PWC)上班,也曾在香港寶來證券工作的他,在29歲那年毅然辭職創業。
文景祿投入的創業領域,正是時下最夯的金融科技,為投資人提供量化的選股信息及理財機器人的股票推薦服務。這項服務是在2012年8月,股市表現不好時推出的,對象是需要準確數據和量化分析的專業投資人。目前用戶超過20萬人,每月收費100~550美元,早在對外募資之前,就已損益兩平。
去年1月,距離文景祿創業僅兩年半,這個新創公司就被韓國移動媒體企業聯盟Yello購并,文景祿更登上了《彭博商業周刊》評選的“50位亞洲之星”榜單。
近年來,簽訂多個自由貿易協定的韓國政府以全球市場為舞臺,推行“K-Global”計劃,提供新創公司進軍海外市場所需的一切支援,包括品牌和營銷策略。
雖然首爾人口約1000萬人,密度高且相對同質,是創業者練兵的理想實驗場,但群聚在首爾的創業家都深諳,他們的市場在海外。
開發出企業通訊軟件“JANDI”的Toss Lab,是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共同創設經營的新創公司。TossLab目標很明確:“從創業第一天,我們就全球化。”目前JANDI已有三萬個企業用戶。“我們將通訊及檔案管理功能整合在一起,讓企業及團隊內部溝通及合作更加便利。”TossLab經營策略經理金秀英解釋。
成立不到兩年,TossLab已募得450萬美元的外部資金。其實,在選擇投資者時,他們就優先考慮要“得到創投在市場人脈和策略布局的協助”,例如日本軟銀創投及臺灣心元資本,幫助他們順利進入日本及臺灣市場,韓國創投HnAP則有東南亞市場經驗。
“政府的最大作用在于,打造良好的生態系統,讓年輕人實踐夢想,同時,讓創業的成功故事激勵更多年輕人,勇敢創業。”“夢園”總經理金光鉉對韓國新創發展,下了樂觀的注解。■
(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