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昊
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基礎在學,關鍵在做。當前,部分黨員在工作中存在的“不想為、不能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等“五不為”現象,如何破解“五不為”現象,關系“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成效。
一、強化黨性修養,根除“不想為”
不想為在工作中的表現就是精神懈怠、動力不足,干事沒激情、工作標準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推一推動一動、不推不動、甚至推了也不動;有的混天度日,消極怠工,不思進取,對工作不負責任,滿足于過得去、一般化;有的見問題就躲,見責任就推,形成“中梗阻”等,這些都是“不想為”的表現。黨員干部只有把想為當作一種追求、一種樂趣、一種境界,踏踏實實干事,才能體現對黨、對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才能做到不負黨心、不違民心、不愧良心,讓人生價值閃光,才能形成生機勃勃的嶄新工作局面。解決好不想為的問題,最根本的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加強黨性修養,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真正搞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這樣才能警示黨員干部時刻牢記宗旨,不存僥幸心理,盡心盡力、盡職盡能多做事、做好事、做成事。
二、強化能力提升,剪除“不能為”
不能為顧名思義就是干部履職能力“退化”。當前,有的干部缺乏看齊意識,平時不讀書、不學習,不研究政策,對上級部署一知半解,有的學了也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對工作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面對新形勢新常態無所適從,出現本領恐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缺乏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眼睛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會上講一套、會下做一套,對本單位部署的重點工作合意就執行、不合意就變通等。根除“不能為”,關鍵在于加強學習,只有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能力不會與生俱來、從天而降,只能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不斷提升。只有聯系實際,才能真正學懂,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深入結合實踐,把學習培養成一項興趣,貴在持之以恒,重在學懂弄通,積細流以成江海,積跬步以至千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注重總結,注重對活動和工作的分析,對失敗教訓、成功經驗及時總結提煉,在實踐中經受鍛煉,在歷練中總結提升。
三、強化跟蹤問責,鏟除“不作為”
“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領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不作為的干部安于現狀,看攤子、守位子,推著干、看著干,工作熱情減弱,進取意識淡化。有的習慣于在辦公室聽匯報、看材料,研究具體工作、具體問題少;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干部覺得船到碼頭車到站,自己工作辦法不多、思路不寬,有的甚至束手無策,還對別人工作指指點點、說三道四。習近平同志在與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強調,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意氣風發、滿腔熱情干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干一年、兩年、三年還是濤聲依舊,每年都是重復昨天的故事。鏟除“不作為”現象,要嚴肅問責,督促必須作為。對雖干事但不干凈的要處理,對雖干凈但不干事的也要問責。此外,解決“不作為”問題,除了要用問責機制,也需通過教育,從心理上解決問題,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樹立正確導向,要著力引導干部行有所循、行有所止。要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期好干部標準,提出突出選用“四種類型”干部,即突出選用黨性強的干部、敢擔當的干部、有本事的干部、有實績的干部,引導干部改進作風、崇尚實干。
四、強化擔當精神,破除“不敢為”
不敢為表現在有的干部不敢擔當、怕擔風險,在大膽試、大膽闖方面考慮自己多,明哲保身,事事先為自己打算,缺乏干事創業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有的遇到難題繞著走,碰到問題往后拖,稍微擔當就能辦成的事也不干;有的不敢較真碰硬,本該管好的事情沒有管好;有的習慣于當太平官,做老好人,失之于寬,失之于軟,導致“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不辦”的新衙門作風滋生蔓延。能否擔當,擔當大小,體現了干部的胸懷、勇氣和格調。“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形象地說明做官就要履行職責,為民辦事,否則就失去了做官的起碼資格。古人尚且如此,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干部,更要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擔當,在任一天就要負責一天,真正為人民群眾作貢獻、謀福利。解決好不敢為的問題,就要強化干部的擔當精神。只有敢擔當,才能視責任重于泰山,把公司黨委的部署、本職的責任放在心上,挑在肩上,日夜謀之,全力行之;才能遇到矛盾不上交,遇到問題不回避,遇到困難不退縮,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出色完成工作任務。要嚴格干部選拔任用標準,按照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機制,及時提拔重用那些在工作上敢于擔當、敢于負責、能干成事的干部,樹立“有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為”的用人導向。同時,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保護那些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干部。
五、強化制度創新,消除“不善為”
“不善為”不同于主觀上“不想為”。很多黨員干部有做好工作的真誠愿望,但在新形勢下,仍習慣沿用老思路老套路工作。許多“不善為”的干部也有干勁,做了大量工作,還把自己搞得很辛苦,但由于不對路子,往往陷于蠻干盲干,最后事與愿違。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就學習《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對各級黨委(黨組)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重溫這篇著作提出明確要求。其深刻用意,就是要讓領導干部在學習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學習掌握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上下功夫,提高領導能力和水平,真正解決好“不善為”的問題。制度創新是解決“不善為”問題的關鍵,而科學的理論指導則是前提和保證。一些干部“不善為”正是因為忽視了黨長期以來積累的工作方法和政治規矩,需要重新“回爐”,重溫著作、重學講話,對照改進工作方法。面對新問題,只有堅持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才能增強領導和決策中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從而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要建立長效機制、競爭機制、監督機制,完善選拔制度,大膽使用能為、想為、敢為的優秀干部,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導向,使不想為者失去市場,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