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曾丹妮+劉芷君
當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東部發達省份“富可敵國”,2011至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8%,我國每天收入約1美元的貧困人群超過7000萬。走出一條廣受世界贊譽的“中國式扶貧”道路。
一、新時期的貧困特征
(一)新時期貧困人口規模
由于具體測算的部門不同,所采用的測算方法和所依據的貧困線也有所不同,因此公布出來的不同年份的貧困人口規模彼此有差異。在扶貧實踐中,使用較多的貧困線是1995年國務院農研中心提出的,戶人均口糧200公斤,戶人均收入200元的貧困標準。①全國共有592個貧困縣,其中河北39個縣、山西35個縣、四川36個縣、貴州50個縣等等。
(二)新時期貧困人口的分布
1.新時期貧困人口的城鄉分布
根據世界銀行《中國:90年代的扶貧戰略》估測,1990年中國有130萬絕對貧困人口居住在城市,有9700萬絕對貧困人口居住在農村;城市的絕對貧困發生率為0.4%,農村的絕對貧困發生率為11.5%,農村占98.7%`據此可以推斷,中國的絕對貧困問題,實際上就是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②
2.新時期貧困人口的空間分布
14個貧困地區在全國的分布呈三種類型。零星插花分布的貧困地區,主要位于東部沿海的丘陵山區。這些貧困地區零星分散在我國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好似貧困的孤島。
相對集中分布的貧困地區,連接成片分布的貧困地區。
(三)新時期貧困問題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區域性,即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需要不懈的努力。③
二、精準扶貧的內含
扶貧的針對性、實效性都亟待提高,扶貧資金使用總體效率不高。所以,精準扶貧就變得特別重要。以前,是“粗放扶貧”,比如:“西部計劃”、“中部崛起與東北振興”,公益類的“希望工程”、“陽光早餐”,社會幫助的扶貧小額信貸等。
但精準扶貧則要求:
1.四個施策:“我們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
2.十項工程。
三、財政如何實施精準扶貧
(一)分類別扶持
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第三章資金使用與撥付第八條寫到,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各地情況分類扶貧:
1.發展生產脫貧: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對新技術,新成果掌握較少,致使農產品生產成本偏高,資源利用較低,產品質量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增收難等特點。以提高廣大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努力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不僅能夠使自己發家致富,更能影響和帶動周圍農民發展生產。
2.生態補償脫貧:習近平總書記說道,為了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的更好,我們會進行生態移民,例如“退耕還林”,移民后的村民們失去耐以生存的土地,若不進行及時安排,則會將原本不貧困變為貧困。所有,可以進行培訓,轉為生態保護人員等。
3.發展教育脫貧一批
4.社會保障兜底: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解決溫飽問題。讓貧困人口擁有一定的資產收益制度。
(二)完善基礎設施
1.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觀念落后,方法陳舊,作業負擔重;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
2.促進就業創業:登記失業人員1000萬人。招工難和就業難是兩大難,創歷史新高。所有要做好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
3.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
4.建設全面醫保。(1)繼續強基層。(2)完善基本藥物制度。
注釋:
①嚴瑞珍、王沉:《中國貧困山區發展的道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②世界銀行《中國:90年代的扶貧戰略》
③葉普萬:《中國貧困問題研究大綱》,F124.7
參考文獻:
[1]Bradshaw,J.,Finch, N. Overlaps in Dimensions of Poverty[J] .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003, 32( 4) :513—525.
[2]邊民.貧困線新標準解讀[J].協商論壇, 2011(12).
[3]何軍,李慶. 代際差異視角下的農民工土地流轉行為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 2014(1) :65—72.
[4]劉莉君. 農村土地流轉的國內外研究綜述[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3(1) :95—99.
[5]吳國寶.我國扶貧線大幅上調至2300 元已超國際標準[EB/OL].( 20111130) [ 20150403].http: / /finance. people. com. cn/GB/70846/16441619. html.
[6]習近平赴湘西調研扶貧攻堅,新華網,2013年11月3日.
[7]習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時強調:堅決打好扶貧開發 攻 堅 戰,中 國 政 府 網,2015年1月21日.
[8]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 開發工作的意見》,新華網,2014年 1月 25 日.
[9]國務院扶貧辦行政人事司.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 組第四次全體會議材料匯編,2015(1).
[10]安格斯·迪頓.逃離不平等:健康、財富及不平等的 起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1]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十二五”規劃[Z]. 2012.
[1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張倩 .貧困陷阱與精英捕獲:氣候變化影響下內蒙 古牧區的貧富分化化[J].學海,2014(5):134 .
[14]鄧維杰 .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6).
[15]王萍萍,徐鑫,郝彥宏. 中國農村貧困標準問題研究[J].調研世界,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