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周曉玲 朱姣 孫蓓
?
肝癌介入治療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對并發癥的影響
張麗周曉玲朱姣孫蓓
肝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起病隱匿、進展較快,大多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失去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死亡率較高。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肝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介入治療是經導管將栓塞劑填塞于腫瘤床和阻塞腫瘤的供血動脈,或者將化療藥物直接注射于腫瘤病灶,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增強化療效果[1]。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安全、療效明顯及手術成功率高等優點,已經成為治療中晚期肝腫瘤的常用的、有效的微創方法[2]。但介入治療術后也會出現較多的并發癥,如穿刺處出血或血腫、栓塞后綜合征、尿儲留、下肢水腫等,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甚至出現生命危險。因此對肝腫瘤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實施風險管理和預見性處理,能降低術后部分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術后康復,顯得非常重要。近年來,我們對肝腫瘤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實施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分析總結并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消化內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齡39.6~78.3歲,平均(58.4±7.2)歲;病程1.5~11.6個月,平均(5.4±2.2)個月。原發性肝癌95例,轉移性肝癌16例,復發性肝癌9例;單發病灶97例,多發性病灶23例;腫瘤直徑4.2~11.5 cm,平均(6.9±2.4)cm;均經一側股動脈穿刺,行單純肝動脈灌注化療18例,動脈灌注化療+栓塞化療30例,動脈灌注化療+栓塞化療+明膠海綿栓塞72例;首次介入治療33例,平均手術次數為(1.86±0.45)次。按照入院日期的單雙數的數字表示法,并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為60例;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營養狀況、腫瘤類型、分期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二、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經臨床、體征、B超、CT、MRI和AFP檢測,超聲或CT引導下穿刺行組織學檢查,按照全國肝癌防治協作會議的診斷標準確診[3];分期在中晚期,失去外科手術機會,具有介入治療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惡液質期,合并終末期肝病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嚴重衰竭,無民事行為能力或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臨床診療護理,碘油乳劑等藥物過敏史等。
三、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前給予健康宣教、心理干預,加強無菌技術操作,術后給予心理輔導、穿刺部位壓迫、密切監測、積極處理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等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肝腫瘤疾病相關知識、心理輔導、飲食指導、體能鍛煉、日常活動安全性等健康宣教,由專科醫生護士共同制定介入化療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計劃》,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恢復情況,給予個體化鍛煉康復措施(見表1)。由責任醫生和責任護士負責患者功能鍛煉的指導和實施,密切觀察患者鍛煉的內容和效果,嚴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并積極處理。每天進行效果評價,了解患者對手術治療和康復鍛煉相關知識的知曉程度。
四、 統計學方法
文中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χ2檢驗比較。應用SPSS 19.0軟件統計處理,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計劃表
將兩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在穿刺處血腫或出血、發熱及腹痛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在呃逆嘔吐、尿儲留、下肢水腫和麻痹性腸膨脹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護理結果的比較
原發性肝癌起病較隱匿,發展迅速,約有70%的患者確診后已失去最佳手術時機;隨著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介入治療已成為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療的首選方法[4]。肝動脈插管灌注化療栓塞術能有效地控制和縮小腫塊,使部分患者重新獲得手術切除腫塊的機會,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預后;肝區疼痛等癥狀顯著減輕或消失,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5]。但介入治療藥物不良反應和術后嚴重的并發癥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也對臨床治療效果和醫患和諧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掌握豐富的臨床經驗,挖掘新的科學的治療護理方法,不僅有利于患者早期病情改善,更能預防各種相關并發癥,具有積極的重要的意義[6]。
介入治療后穿刺部位血腫、出血,大多是由于患者凝血功能欠佳,操作過程中反復多次穿刺、壓迫止血不夠充分,或者患者術后活動過早,功能鍛煉不夠科學合理等原因所致。以往較多的觀點是術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將穿刺處加壓包扎和壓迫,穿刺側肢體24 h內制動,給患者帶來很多不適[7]。患者臥床時間較長,不習慣在床上排尿,會影響膀胱舒縮功能,易發生尿儲留,增加尿路感染的幾率[8]。
我們針對患者臥床、穿刺部位壓迫和穿刺側下肢制動過久,以及術后不合理功能鍛煉等缺陷,制訂肝癌介入治療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計劃表,并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具體病情,給予個體化實施。術后穿刺側下肢抬高制動,早期即行踝泵運動,動態監測穿刺處有無延遲性血腫和出血,術側肢體遠端的膚色、溫度、濕度、感覺和動脈搏動等情況[9]。早期功能鍛煉并沒有增加穿刺部位血腫或出血、發熱、腹痛、腹腔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兩組患者在穿刺處血腫或出血、發熱及腹痛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術后6 h內早期床上鍛煉和8 h后早期下床活動,不會增加穿刺部位血腫和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與劉林英等研究的結果一致[10]。患者由于術后及早在床上鍛煉,早期循序漸進離床活動,促進了胃腸功能的恢復,有效減少了術后尿儲留、尿路感染、惡心嘔吐、呃逆和麻痹性腸膨脹的發生;抬高下肢和及時踝泵運動,促進了下肢靜脈回流,減少了下肢水腫和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兩組在呃逆嘔吐、尿儲留、下肢水腫和麻痹性腸膨脹等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具有顯著的優勢。
綜上所述,對肝癌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實施早期功能鍛煉,使患者實現了“早離床、早活動、早出院、早恢復”的康復目標,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對不良生活方式的自我約束能力得到了加強,顯著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了術后康復,提高了術后生活質量,改善了預后,同時也提升了醫療護理質量,促進了醫患和諧,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康復治療方法。
[1]馬海慶.原發性肝癌介入術后嚴重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中國醫學創新,2011,22:130-131.
[2]陳衛,鄧俊,陸忠華,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原發性肝癌療效及影響因素.肝臟,2014,19: 28-30.
[3]徐從翠,宋衛芹,喬艷.肝癌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護理.中華全科醫學,2013,11:488-489.
[4]田貞.介入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護理體會.河北醫學,2011,17:1684-1685.
[5]胡海東,張見增,安維民.肝動脈栓塞治療原發性肝癌破裂出血278例療效觀察.肝臟,2015,20:776-778.
[6]劉世麗.中晚期原發性肝癌介入術后并發癥與護理.河北醫藥,2011,33:2706-2707.
[7]袁金丹.經股動脈穿刺介入術后早期體位及制動時間的護理干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 34:1991-1992.
[8]黃麗姝,楊潔云.肝癌介入治療術后的常見問題和護理干預.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587-1589.
[9]陳玲,江懷芝,黃培英,等.經肝動脈介入治療原發性肝癌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1151-1153.
[10]劉林英,周麗平.肝癌患者介入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對術后康復的影響.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 59-60.
(本文編輯:茹素娟)
710061陜西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