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玲 周蓉 周俊霞
?
目標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結核患者中的應用體會
陳美玲周蓉周俊霞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導致的慢性肝病,是我國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長,目前尚無徹底治愈的方法,病情緩解后常反復發作,呈漸進性加重,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1]。肺結核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傳染病之一,隨著人口老年化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肺結核有卷土重來之勢,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也是我國重點控制的主要疾病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機體抵抗力較差,抗感染能力減弱,是肺結核的易感人群。因此臨床上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結核的患者越來越多。這兩種疾病互相影響,使患者的的免疫力下降,病情更加復雜,常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或中斷治療,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心理健康[2]。大多患者患病和治療時間已久,治療依從性較差,明顯影響著疾病預后和生活質量。近年來我們對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結核患者實施目標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分析總結并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傳染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共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結核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經臨床和實驗室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頒布的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為:終末期肝病,肝膽系統惡性腫瘤,其他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嚴重糖尿病并發癥,精神性疾病等。其中,男性48例,女36例;年齡31~68歲,平均46.8±6.5歲;痰菌陽性18例,痰菌陰性66例。按照入院日期單雙數的數字表示法,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5例;將兩組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病情監測、用藥觀察、飲食管理、心理輔導和出院指導等傳染科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為患者建立個人檔案,制訂個體化的護理管理目標,從宣教指導、人文關懷、心理干預等方面予以實施。
(一)目標管理組織的建立以病區為單位,成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結核患者目標管理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分別選擇4名具有中級職稱、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較好的理論基礎、及操作水平和溝通能力的醫生和護士擔任成員。主要職責是根據院護理部的要求,結合傳染病區護理的特點,制訂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結核患者目標管理方案,對該主診組的患者實施目標管理工作的個體化護理目標的制訂和具體落實。
(二)制訂切實可行的管理目標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先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護理體檢,掌握患者目前的病情和心理狀態,分析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心理評分和治療依從性等情況。根據該類患者普遍存在的對疾病認知度較低、不良心理反應突出、治療依從性和患者滿意度較低的特點,結合初定的目標管理方案,提出該患者的個體化管理目標,要求患者的疾病認知度達到85分以上,焦慮自評量表評分(SAS)低于35分,治療依從性達到95%以上,肝功能正常率和痰菌轉陰率達到80%以上,藥物不良反應率控制于25%以內,患者滿意度達到95%以上。明確每位管理成員應承擔的任務和時限,并將每個人的目標達到與否與質量、效益掛鉤[4]。
(三)落實個體化管理措施1. 宣教指導:管理組成員用親切和藹的態度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闡述慢性乙型肝炎和肺結核的相關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有利于疾病恢復[5]。指導患者堅持科學合理服用藥物,初步掌握觀察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和藥物不良反應,理解抗結核治療對肝功能的負面影響與護肝治療之間的必要性,努力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2. 人文關懷: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良好的診療護理的環境,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3. 心理干預:該類患者因為患病已久,多次反復發作,且呈漸進性加重,大多存在著焦慮恐懼、悲觀失望、抑郁多疑、孤獨自卑等不良心理反應[6]。應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給予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四)不斷評價和完善管理方案病區目標管理組每個季度將目標管理取得的結果在病區醫療護理質量總結會議上進行討論,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教育,將活動中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保留下來,讓全體醫務人員分享和借鑒。重點將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列出,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提出進一步整改的意見和措施,作為下一季度目標管理工作的重點,使傳染病區病人的管理工作得到不斷完善和持續性改進。
三、觀察指標
患者出院時或實施1個月后,了解和統計患者的疾病認知度、治療依從性、肝功能正常率和痰菌轉陰率等治療有效率、藥物不良反應率等指標,再次行SAS測評。發放病員滿意度測評表,了解患者對目標管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
四、統計學方法
全組患者無死亡病例,未發生醫患糾紛和差錯事故,無心理突變病例。將兩組患者目標管理結果的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在患者對疾病認知度、SAS、治療依從性、治療有效率、藥物不良反應率和患者滿意度等方面,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目標管理結果的比較
慢性乙型肝炎是較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之一,我國屬于高發地區,尤其在沿海地區的發病率較高,近10年來一直位居各種肝病住院患者首位,已經成為我國突出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7]。患者的肝功能反復異常、病情逐漸加重、勞動力和生活能力進行性下降。較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有肺結核,這兩種疾病互相影響,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復雜,治療更加棘手,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肺結核需要長期使用抗結核藥物,然而大多數抗結核藥物對肝臟有明顯的損害,加重肝臟功能的異常,甚至可以發展為重癥肝炎[8]。大多患者存在各種不良心理反應,降低了治療依從性,影響和制約著臨床診療護理和患者的疾病恢復,給予適宜的護理干預顯得非常重要。
目標管理是以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理論為基礎的一種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廣泛應用在護理管理中,將護理部的整體目標逐次轉變為各層次各部門及個人目標,建立管理的目標體系,實施具體化的管理行為。要求護士對患者全面負責,有利于護士素質的提高,使護患關系更加密切,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提高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9]。
我們根據傳染病區的醫療護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將目標管理理論運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制訂出符合我科實際情況的病人目標管理方案[10]。對每一位患者進行護理體檢和診斷,掌握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特點,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個體化管理目標,并從宣教指導、人文關懷、心理干預等方面予以實施。經過目標管理的觀察組與采取常規措施的對照組相比較,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相關知識的認知度明顯提高,改善患者的焦慮不安、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緒,不良心理狀態得到明顯改善。患者能基本掌握使用藥物的注意事項,學會觀察病情變化和監測藥物不良反應,治療依從性得到顯著提升,藥物不良反應率有效降低,促進了疾病恢復和改善了預后,明顯提高了患者對醫院各項工作的滿意度,提高了醫療護理質量,增進醫患和諧,使傳染病區的管理質量得到持續有效的改進。
[1]葉香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0-21.
[2]蘇麗芳,張曉麗,鄧蟬娥.肺結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狀況調查研究.白求恩醫學院學報,2013,11:228-229.
[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肝臟,2011,16:2-16.
[4]周俊霞,陳潔,王娟,等.目標管理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依從性的效果研究. 護理研究,2015,29:1473-474.
[5]楊亞娟.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應用.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3:86,88.
[6]何建媚.不同學歷層次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調查分析.肝臟,2015,20: 262-263.
[7]俞海英,郭銀燕,潘劍,等.10年肝病住院患者疾病變化趨勢分析.肝臟,2014,19:200-203.
[8]蘇國生,黎建源,程萬里,等.肺結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126例治療效果觀察.海南醫學,2012,23:30-31.
[9]李便貞,趙玉英,張香云.目標管理在優質護理服務工作中的體會.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20:2784.
[10]呂寶玉.目標管理理論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與體會.首都醫藥,2014,6:68-70.
(本文編輯:茹素娟)
226600江蘇南通海安縣人民醫院傳染科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