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郁紅
完善區域產業轉移避免粗放式“西進”
文/ 郁紅
產業轉移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引起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趨勢,將部分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地區,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地區轉移的過程和現象。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主動做好承接產業轉移的各項工作,才能夠促進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目前我國化學工業的區域布局優化正在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個發展時期,即由第二階段的粗放式“西進”升級為東部和中西部平衡協調發展的新常態,不同區域的化學工業發展模式也需要相應調整。在近日于上海召開的2016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中以“合理投資布局,構建產業生態圈”為主題的“市長分會”上,各路專家和企業老總給出了他們對區域布局優化看法和建議。高起點建設,實現綠色化發展、發展精細化工產品、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優勢、打造智能化園區等成為關鍵。
作為一種以企業為微觀行為主體的經濟活動,產業轉移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區域,從總體角度綜合平衡各方主體利益而做出的戰略性決策。產業轉移對產業轉出地和產業承接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對產業轉移效應的認識與評估是產業轉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內即將迎來一次大的產業轉移。很多行業都要從發達的東部地區走向中西部地區,這是一個大趨勢。對于我們石化行業來講,這同時也是一個趨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務副書記曾堅發言指出。
根據曾堅的分析,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石化大國,很多化工原料產品的產能和產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國內石油化工行業總產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發展速度令世界矚目。但是目前中國石化產業的發展比較多地集中在基礎原材料方面的傳統產業,從產業布局來看,大多處于沿江、沿海交通發達的大城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以及人們對環境、安全要求的進一步增強,這種產品格局和產業布局已經明顯不能適應中國石化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在一些地方時有發生的針對石化企業的群體性事件充分證明這種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調整我國的石化產業格局,正確引導石化企業從環境壓力、人力成本很高的東部大城市向資源稟賦優秀、交通環境優越,人力資本相對較低的內地城市發展,成為國家主管部門、地方省市政府和行業協會都在思考的重要課題。
“我原來在國資委工作,在前幾年到新疆出差時,來到了一個縣。該縣縣長帶我到他們的經濟開發區去參觀。當時他跟我講的觀點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帶來一次大的產業轉移,即發達的東部地區的很多產業都要向中西部轉移。他看好機械行業,所以在他的縣里辦了機械行業技工學校,大力培養相關人才,準備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可謂提前就做了準備。而以前曾不被大家看好的河南省濮陽市,也在當地市委市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決定劃出60平方千米的土地,建設一個現代化、高起點的化工園區,目的是打造我國中部地區新的化工基地。濮陽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受到了中國石化聯合會的大力支持,雙方決定把建設濮陽化工基地作為共同的戰略目標予以推進。”曾堅談到。
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指出,當前,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深刻調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不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且有利于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在全國范圍內優化產業分工格局。
其實,石化行業大規模的區域產業轉移并非始于目前。本世紀以來,中國化學工業的區域布局調整曾以粗放型“西進”為主。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助理張方談到,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進入重化工發展階段,資源瓶頸日益突顯,而我國中西部地區未開發資源相對豐富。2000年國家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隨后陸續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在市場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資源性化工產業型大規模西移,特別是煤化工產業大規模西進,成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化工行業的主要投資熱點。
“但片面發展資源型基礎化工的粗放型‘西進’,加劇了當地基礎化工產品的產能過剩,并在當地形成了精細化工產業斷層。而精細化工產品大量從東部地區運入和基礎化工產品從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大規模運出,提高了化學工業的整體成本,降低了經濟效益,更增加了運輸的風險。”張方強調。
張方表示,目前的低油價使煤化工等資源性化工產業投資熱快速退潮,同時我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加快發展精細化工的條件已經成熟,化工產業“西進”和“北上”應由粗放型向精細化升級。
根據張方的分析,一方面,我國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北,煤炭資源主要在西部和山西等中部地區,東北地區的石油化工基礎較好,中西部煤化工在過去十多年突飛猛進,發展精細化工的原料配套條件大為改善。
另一方面,我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本世紀近15年的加快發展,下游相關產業已形成相當規模,發展精細化工的市場條件已經具備。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已將精細化工作為“十三五”產業升級的優先方向,遼寧省提出將發展精細化工作為遼寧化學工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寧夏提出未來重點發展精細煤化工,新疆提出加快發展石化深加工產業。總之,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精細化工產業的原料條件、市場條件、政策條件均已齊備,未來應加強承接精細化工產業轉移,填補精細化工產業斷層,促進當地資源與消費市場有效對接,提高化學工業的產業層次和經濟效益。
張方同時強調,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同時,我國東部地區將重點建設大型石化產業基地,同時繼續領跑精細化工產業。因為我國石油消費的增量主要依靠進口,海運是目前石油進口的主要方式,國家規劃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均布局在東部沿海港口地區,東部地區應發揮沿海港口和政策扶持等綜合優勢,利用進口石油和其它原料,加快建設石化產業基地,提高基礎化工原料保障能力。而且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精細化工產業基礎最為雄厚、高端技術人才最富集的地區,未來仍將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繼續引領我國化學工業轉型升級。此外,華東華南沿海地區人口稠密,化學工業更應集中布局,區域內的化學工業產業布局調整主要是精細化工產業向石化產業基地適度集中,構建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體系,發展循環經濟。
在此次市長分會上有專家談到,國內石化產業的“西進”,進入化工園區成為必然,因此園區發展的成熟與否就成為能否承接好東部產業轉移的關鍵。
“從國內外石化園區建設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統一的規劃石化企業進入石化園區發展,既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又有利于降低企業的發展成本,同時有利于環保、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我們上海園區、寧波園區、南京化工園區的成功實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在內地建設和發展新的化工園區時,必須適應石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高起點建設,符合現代化和全新的要求,要建立在上海園區、寧波園區、南京園區的基礎之上,甚至要超過這些園區的水平。在新建園區內應大力推進高、精、尖產品和新興化工材料的生產,并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將東部地區落后的產能淘汰掉,以實現石化行業的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曾堅指出。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特邀專家、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戰略首席顧問楊向宏表示,全世界包括中國化工行業發展的熱點和重點有兩個,一個是綠色化工,一個是產業集群化。我們千萬不要忘記綠色化工,這是我們化工行業發展的核心。
綠色化工要求從源頭上消除環境的污染。我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通過發展綠色技術,不生成或者很少生成副產品或廢物,實現或接近廢物“零排放”。
產業集群化是第二個發展方向。它是同一產業的企業以及該產業的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產業集群能夠成功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產業內的資本某一區域內較快地集中,以及勞動力和產業技術充分自由地流動,并實現與資本的自由組合;第二是市場的充分供給;第三是當地政策的鼓勵。一個產業要走上成長的階梯,必須從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入手,以此降低投資和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并節約環境治理成本。
“當然,建設智慧化工產業園也非常重要,這是我們政府要做的事情。十幾年來,以化工園區規劃建設為核心,加速化工產業布局調整,推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正成為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但目前相對而言,國內大部分園區的管理方式相對落后,體現在園區運營商只提供基本的水電氣,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智能化都要由入駐企業自行完成。園區管理平臺和入駐企業平臺不能交互互動。園區信息建設自成體系,信息化水平不高,更缺乏遠程、集中控制方式。同時業務系統各自封閉運行,軟硬件各個系統及數據庫相對獨立,不能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共用,這些都影響了園區的發展。對入駐企業就如同對待小孩,不能只生不養。只有把這個小孩撫養成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幫助企業實現盈利,對社會產生價值才有意義。我們政府對此應該進行有效的推進。”楊向宏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