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振鐸 孫志江
歷史人物的公關心態(三十四)
文/張振鐸 孫志江
“借箸代籌”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秦末楚漢相爭,酈食其勸劉邦立六國的后代,并同他們一起攻楚。劉邦吃飯的時候,張良來了,劉邦就征求張良的意見,張良認為此計不可行,于是他對劉邦說:“臣請借前箸以籌之。”意思是借劉邦面前的筷子來指畫當前的形勢。于是,后人就根據這個典故用“借箸代籌”表示代人策劃。
明朝的劉基(字伯溫)曾有詩形容這一情節。朱元璋問劉基:“能詩乎?”劉答:“儒者末事,何謂不能?”時朱元璋正在進餐,便指面前的斑竹箸(筷子)令劉賦詩。劉即席口占曰:“一對湘江玉并看,二妃曾灑淚痕斑。”朱元璋皺眉不悅道:“秀才氣味。”待后劉基接著吟:“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張良一借間!”
借箸代籌的公關案例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過于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戰國時期的公關大家善于研究各國間的利害沖突,游說各國君主,在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張。如蘇秦的“合縱抗秦”,使六國成功聯合,蘇秦佩戴六國相印,使強大的秦國不敢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張儀構建“連橫”的謀略,游說秦王,被其采納,最終打破了“合縱”方略,使秦國最終滅掉六國,一統天下。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公關策劃方略,往往勝于千軍萬馬,他們的一條計策往往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或戰略的走向。而他們存在的價值也就在于此。
古今一理,在現代企業的公關情境中,已不僅僅是實力的較量,同時也是公關智慧和公關心態的競爭。一個好的建議、好的策劃運用于市場競爭上,往往能呼風喚雨、點石成金;運用于企業管理上,往往能起死回生、扭虧為盈;運用于產品開發上,往往能破舊立新、碩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