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云南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分享活動在保山市昌寧縣大田壩鎮舉行。“云南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代表馮卓、彭喬云、扶孝紅走進大田壩鎮與大田壩中學師生開展分享交流。團省委學校部部長楊洲主持活動,昌寧縣副縣長聶勝雄、大田壩鎮黨委政府相關負責同志、大田壩中學師生400余人參加活動。
昌寧縣副縣長聶勝雄、大田壩中學黨支部書記王子和分別致辭。“云南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馮卓,“云南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曲靖市陸良縣三岔河鎮第一中學高級教師彭喬云,“云南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大理州彌渡縣甜咪咪嬰幼兒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扶孝紅分享了自己的先進事跡。馮卓從地球和生物起源、古生物研究的意義、云南古生物研究的優勢、自己所取得的研究成就、開展研究的心得體會等方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自己在攀登科學高峰過程中的奮斗歷程,激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他寄語同學們好好學習,為祖國的科學研究而努力奮斗,希望同學們堅持夢想,實現夢想。彭喬云分享了自己的創新教學的典型課堂案例和志愿服務經歷,呼吁同學們要學會感恩,學會奉獻,種下愛心的種子,他還在現場與同學們互動,選出六名志愿者代表現場開展志愿服務。扶孝紅講述了自己艱難、曲折的創業經歷以及幫助殘疾人就業的事跡,告誡同學們只有堅持自己的路,不斷奮斗,就有機會改變命運。
三位“云南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用自己的經歷詮釋了“堅持”“奉獻”“奮斗”的青春意義,讓大家受益匪淺。現場還設置了提問環節,同學們就“如何實現夢想”、“青年人成長最需要的是什么”等方面進行了提問,三位分享嘉賓一一作了回答。
共青團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聯合會在今年共評選出18名“云南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含提名獎),選樹和宣傳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涌現出的優秀青年典型,繼承發揚了“五四”光榮傳統,在廣大青年中形成了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的風氣。
共青團云南省委“掛包幫、轉走訪”小分隊再次深入大田壩文滄村入戶調查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特別是對于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于一身的云南省來說,要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一場脫貧的攻堅戰要打。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投入扶貧工作的同時,共青團云南省委也積極參與并開展了多項工作,全力助力精準扶貧。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定點脫貧攻堅工作的總體部署和安排,根據《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舉全省之力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意見》(云發〔2015〕14號)、《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 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扶貧攻堅“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包戶”長效機制扎實開展“轉作風走基層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的通知》(云辦通〔2015〕38號),在去年工作成效的基礎上,2016年共青團云南省委繼續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建立健全全省扶貧攻堅“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定點掛鉤扶貧工作長效機制,通過整體聯動,組織全體干部職工掛鉤大田壩鎮文滄村,結對幫扶63戶貧困戶、207名貧困人口。同時,在建立“掛包幫”長效機制的基礎上,統一組織開展“轉作風走基層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
2016年5月8日,團省委各部門干部再次來到大田壩鎮文滄村繼續深入調研,走訪慰問掛鉤聯系戶,切實幫助扶貧點解決困難和問題。此次“掛包幫、轉走訪”團隊一行分兩個小組深入文滄村周軍、肖樹榮、肖子義等8戶農戶家進行慰問走訪,參加走訪的同志積極與老鄉們拉起家常,溝通感情,并對照各貧困戶認真填寫了《云南省遍訪貧困村訪談問卷》和《云南省遍訪貧困戶訪談問卷》,做好走訪記錄,深入掌握并及時更新幫扶農戶的貧困狀況,實現了建檔立卡資料的動態管理。他們詳細詢問了聯系戶家中的主要收入來源、子女入學教育、家庭成員健康等各方面的情況,了解了鄉親們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并與鄉親們一起研究脫貧致富的辦法和措施。此外,在走訪過程中,工作組的同志們也積極向農戶老鄉們宣傳扶貧相關政策,引導他們積極轉變觀念,擺脫意識貧困和思路貧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同時,收集村情民意,幫助化解矛盾糾紛,引導他們依法合理表達訴求。團省委走訪小組成員們“真轉、真走、真訪”,“實掛、實包、實幫”,“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態度深深打動了文滄村的群眾鄉親們,他們紛紛表示自從有了團省委同志們的幫助和指導,他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有力量!
肖樹榮,男,51歲,漢族,由團省委青年與社會雜志社社長陳亮同志結對幫扶。家里共有3口人,去年家里遭受地震,房屋倒塌,正等待重建。兒子剛剛中專畢業,面臨著找工作的壓力。在團省委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申請了農村信用社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和過去相比,家里困難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周軍,男,42歲,由機關黨委副調研員帥建紅同志掛鉤幫扶。家里共5口人,有兩個主要勞動力,父母年邁,身體健康狀況欠佳。孩子在上小學,年收入在10000元左右,主要收入來源是養殖,希望下一步能貸款進行耕牛養殖,擴大養殖規模。
肖子義,男,37歲,文化程度小學,由團省委志工部主任科員繆勇同志掛鉤幫扶。大齡未婚,家里共有2口人,母親年邁,主要依靠肖子義一人養羊維持整個家庭。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希望在團省委同志的幫助下能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拓寬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