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昌寧縣貧困人口區域分布有什么樣的特征,哪些區域的貧困人口更多一些,導致這些人口貧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15年末,昌寧縣共有貧困戶12583戶、41407人,貧困人口分布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大部分分布在瀾滄江流域、枯柯河流域、勐波羅河沿岸的溫涼、高寒山區,少部分分布在低熱河谷地區。導致貧困人口致貧主要原因:一是受自然條件制約。由于昌寧縣屬于山區農業縣,山區面積占97%,貧困地區多處于偏僻山區,高寒貧瘠,生存環境惡劣,發展空間狹隘,區位、氣候、地理環境等條件制約貧困群眾脫貧步伐。二是基礎設施薄弱。這些貧困地區交通、教育、醫療、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制約貧困群眾脫貧步伐。三是個體素質偏低。貧困人口觀念守舊,科技文化素質偏低,自我發展意識不強,少部分存在“等、靠、要”思想。四是產業結構單一。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多數依賴傳統種植和養殖業,且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產業鏈條較短,與市場信息缺乏有效對接。
2.作為國家級扶貧試點,截至目前,昌寧縣在“精準扶貧”工作方面進展如何,有什么成績,特色或者是經驗?
截至目前,昌寧縣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情況主要從四個方面著力。一是目標精準,制定詳細計劃。瞄準建檔立卡扶貧對象,堅持“精準對象”、“靶向療法”,圍繞全縣到2018年底實現脫貧摘帽,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計劃2016年脫貧摘帽2個貧困鄉、17個貧困村;2017年脫貧摘帽2個貧困鄉、18個貧困村;2018年脫貧摘帽2個貧困鄉、7個貧困村,合理分解各年度脫貧目標,規定期限完成脫貧銷號,讓目標更加剛性、更加精準。二是掛包精準,理清發展思路。持續推進“掛包幫”“轉走訪”工作,深入貧困村、貧困戶調查走訪,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分析貧困原因、理清發展思路、制定幫扶措施,依據資源稟賦和勞動力資源以及實際需要,制定切合村情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建設規劃。同時,要針對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按照“五個一批”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戶制宜,“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扶持到戶、責任到人,讓貧困戶直接受益,做到方法精準、效益精準、精準扶貧。三是措施精準,因村因戶施策。針對貧困地區自然環境、區位優勢、發展條件等制約因素,對癥下藥,因村因戶施策,幫扶措施點面結合,個體脫貧與區域發展共同推進。1.實施整縣推進。摒棄“等、靠、要”思想,2016-2018年縣級每年將籌措資金1億元,重點支持貧困鄉、貧困村、貧困戶發展,全面啟動精準扶貧整縣推進。2.扶持到村到戶。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堅持“六個到村到戶”,扶貧項目覆蓋貧困對象力求達到70%以上。探索翁堵鎮陽旺田村、雞飛鎮雞飛社區代養、共養2種產業發展到村到戶扶貧模式。3.突出重點。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行動計劃計劃投入資金20.22億元,建設安置新村47個,搬遷安置4942戶、197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60戶、14617人。四是方式精準,拓寬扶貧渠道。改變以往單一扶貧模式,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三權三證”抵押貸款、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農業綜合改革,釋放農村發展活力。堅持一手扶龍頭企業、一手扶貧困農戶的“雙扶模式”,引進昌寧紅、摩爾農莊等龍頭企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開展小額到戶貸款風險金補償機制試點,提高貧困農戶獲貸率,主動爭取政策性和商業性銀行金融支持扶貧項目建設。依托專業合作社,培養致富帶頭人,探索卡斯、雞飛、翁堵等鄉鎮貧困農戶以資源、資產、財政扶貧資金、社會幫扶資金等折股量化到戶參股專業合作社的扶貧方式。啟動以漭水鎮沿江村為代表的鄉村旅游扶貧方式,推廣農特產品銷售“互聯網+”電商扶貧方式,引入以中和農信為代表的社會機構參與扶貧方式。
經過近年探索實踐,昌寧縣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形成可學、可看、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模式。一是探索出“黨組織帶頭、貧困戶主體、集中化飼養、股份式運營”模式。雞飛社區山頭壯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黨總支引領,實現村集體有集體經濟收入、村干部有現金分紅收入,貧困戶有養牛增值收入、飼養員有勞務收入的“四方得益”經營模式。二是建立“企業+聯合社+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經營模式。在茶葉、核桃、堅果等產業種植方面努力探索新機制,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建立易扶貧搬遷貸款資金“借、用、管、還”經驗模式。用好政策、搶抓機遇、做好群眾工作,在易地搬遷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3.“精準扶貧”是一項龐雜的系統性工作,這對每個扶貧干部來說都是能力和作風的雙重考驗。那么,縣上在這方面是如何調動干部積極性?如何確保制定的每一項扶貧政策和幫扶措施都能真正落實到位?
昌寧調動干部積極性方面主要采取三項措施:一是積極宣傳引導。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介,加大中央、省、市、縣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對脫貧攻堅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進行宣傳,提高干部的思想認識。在每年“10.17”扶貧日開展系列宣傳活動,積極宣傳中央和省、市各級扶貧開發政策、成果和經驗,引導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扶貧工作,做到廣播有聲音、電視有圖像、網絡有消息、報刊有文字、信息有交流,引導全社會關注、關心、關愛扶貧事業。二是加強培訓學習。為全面提高工作業務能力,全縣加強鄉村干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培訓,從扶貧方針政策、項目資金管理、鄉村旅游、店商扶貧等方面提升扶貧干部工作能力。三是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堅持扶貧開發一線識別干部、考驗干部、甄別干部,優先提撥使用扶貧工作成績突出的領導干部。
為確保每項扶貧政策措施落實到位,主要采取三項措施:一是建立脫貧攻堅信息報送制度。全縣實行旬報工作制度,各鄉鎮定期將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情況、項目建設情況、重大工作安排部署等情況及時進行報送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二是開展督促檢查。由縣委、縣政府牽頭組織,定期對脫貧攻堅工作措施落實、重大扶貧項目推進、重要工作安排部署進行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三是強化考核問效。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全縣出臺制定扶貧開發工作考核方案,切實將全縣各級各部門工作重心轉移到扶貧開發上。重點抓好各鄉鎮、縣直扶貧責任部門、“掛包幫”單位、駐村扶貧工作隊考核,堅持脫貧對象考核到鄉、驗收到村、核查到戶,強化考核問效,堅決防止被脫貧的情況。
4.在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又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突破制約的?
全縣當前扶貧開發工作遇到困難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任務艱巨。要完成精準脫貧計劃目標:2016年脫貧摘帽2個貧困鄉、17個貧困村;2017年脫貧摘帽2個貧困鄉、18個貧困村;2018年脫貧摘帽2個貧困鄉、7個貧困村,2018年底全部建檔立卡人口脫貧退出,任務十分繁重。二是幫扶力量不夠。三是自身發展不足。全縣12583戶貧困戶因缺土地、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因病、因殘、因學、因災、因基礎設施落后致貧,自身發展能力較弱,參與扶貧項目建設積極性不高,幫扶難度較大。四是返貧現象不時發生。由于貧困地區交通、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建設滯后,抗御災害的能力較低。特別是近幾年來,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繁,因災減產、因病就醫、子女上學等因素致貧返貧。脫貧成效的鞏固任務艱巨。
面對這些困難,昌寧主要采取五項措施:
一是瞄準扶貧對象,確保脫貧成效精準。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幫戶措施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進一步精準識別對象、摸清家底,深入分析致貧原因,瞄準扶貧對象因村因戶施策,采取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一批”方式減少貧困人口,實施產業扶持、安居建設、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能力素質提升、金融支持六個精準到村到戶。加強貧困統計監測,結合“掛包幫”“轉走訪”工作,評估扶貧成效,對脫貧條件、時機成熟的貧困村、貧困戶進行成效考核,確保脫貧對象退出精準。
二是聚焦重點區域,切實解決突出問題。加大對連片貧困區域扶貧開發力度,聚焦貧困地區,在制定政策、規劃項目、分配資金過程中要優先傾斜貧困鄉村,著力抓好基礎設施改善、特色產業培育、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移民新村建設、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發展、整鄉整村推進、人口較少民族整族幫扶、生態建設8大工程,著力解決重點區域突出問題,增強貧困地區綜合發展能力,加快貧困群眾增收步伐,進一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確保貧困地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縣平均水平。
三是創新工作機制,增強扶貧攻堅活力。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著力扶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健全投入增長、項目資金整合使用管理、“三位一體”大扶貧、考核退出激勵約束、“掛包幫”駐村幫扶、信息化動態管理6項體制機制,優化配置扶貧資源,強化考核問效獎懲激勵辦法。通過制定切實管用政策辦法、措施,從體制機制上解決扶貧目標不明、措施不力、資金投向不準、成效不顯等問題,進一步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四是整合各類資源,凝聚扶貧攻堅合力。扶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要發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引導作用,積極整合專項、行業、社會各類資源集中投入到貧困地區,凝聚強大攻堅合力。一是積極爭取上級投入。要緊盯中央、省、市政策資金走向,把握政策機遇,主動與上級協調對接,逐年增加扶貧投入,解決扶貧投入與脫貧目標任務不匹配問題;二是整合部門資源。各行業規劃項目資金要圍繞扶貧攻堅目標任務,主動融入全縣大扶貧格局,切實加大貧困地區投入;三是大力引導社會投入。積極與“掛包幫”單位協調對接,爭取各掛包單位加大對定點幫扶對象幫扶力度。
五是抓實重大項目,夯實脫貧攻堅基礎。“十三五”期間,全縣脫貧攻堅堅持以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重要抓手,突出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和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等工作重點,夯實脫貧攻堅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