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區戰略地位重要。在紅軍發展革命力量,突破敵人封鎖,反擊軍閥圍攻的艱難歲月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主力紅軍先后在此活動,相互支持,共同配合,在重慶地區留下了光輝足跡。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進入川東北。1933年4月,川東游擊軍編為三個支隊,配合紅軍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到1933年10月,川東游擊軍發展到近一萬人,成為發展和鞏固川陜蘇區的一支重要力量。紅四方面軍總部將川東游擊軍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隨著三次進攻戰役的結束,川陜革命根據地得到了空前發展,新建了包括城口在內的24個縣(市)蘇維埃政府,都設立了黨的縣(市)委,開創了紅四方面軍和川陜蘇區革命斗爭的鼎盛局面。
1934年6月初,紅三十三軍在紅四、九軍各一部的配合下,從萬源出發向城口挺進,解放全境,使城口與川陜蘇區連成一片。9月2日,中共城口縣委得以健全。15日,城口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健全了城口縣蘇維埃政府。隨后,縣委組建工作組,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6個區蘇維埃,23個鄉蘇維埃,80多個村蘇維埃,形成了完整的縣、區、鄉、村蘇維埃政權組織體系。城口各級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紅色區域的擴大,使川陜革命根據地進一步拓展。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193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軍委指示紅四方面軍迅速向嘉陵江以西進攻。1月底,四方面軍組織部隊有秩序地向西轉移,以策應中央紅軍渡江北上。2月下旬,紅軍撤離城口蘇區,縣蘇維埃政府大部分工作人員隨軍西渡嘉陵江。3月底,四方面軍主力順利渡過嘉陵江,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3年12月,紅三軍(1931年3月,紅二軍團改編為紅軍第三軍)根據湘鄂西中央分局湖北咸豐大村會議向酉陽、秀山、黔江、彭水一帶發展,創造湘鄂川黔邊新蘇區的精神,進行戰略轉移,于22日從湖北咸豐縣境大村出發,突破黔江駐軍防線,勝利地攻占黔江縣城。紅三軍攻占黔江縣城后,廣泛宣傳土地革命政策、紅軍的任務和紀律,開展打土豪斗爭。由于川敵反攻黔江,紅三軍被迫于12月29日撤離黔江,進入鄂西(咸豐、利川)邊境活動。1934年1月9日,紅三軍進入石柱,深入各地宣傳紅軍宗旨、任務和土地革命政策,改造爭取豐都金鈴壩“神兵”隊伍,于4月成立鄂川邊游擊隊。5月,又將鄂川邊游擊隊與利川的游擊隊合編為鄂川邊游擊總隊。6月,總隊在竹子營戰斗中傷亡嚴重,遂編入鄂川邊獨立團。
3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召開會議,決定向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發展,創造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把鄂川邊創建成為游擊中心區域。會議還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這一區域蘇維埃運動的領導機關。4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再次召開會議,明確了發動群眾、建立黨組織、蘇維埃政權和鄂川邊獨立團等任務,落實了政治斗爭綱領和組織路線。會后,紅三軍重返川東南,深入黔江、酉陽縣貫徹和宣傳會議精神。
5月,紅三軍占領彭水縣城,隨后西渡烏江,進入黔東地區。6月,紅三軍全軍進入酉陽南腰界,收編印江沙子坡“神兵”隊伍,組建為黔東縱隊。接著,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沿河楓香溪召開會議,決定在紅軍中重建曾被解散的黨、團組織,恢復被撤銷的政治機關,創建黔東根據地。會后,紅三軍在南腰界建立軍委會機關,組建十多支共1000多人的游擊隊,分別到酉陽、秀山、松桃、沿河、德江、印江等地發動群眾開辟根據地。7月21日,產生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及黔東特區革命政府。紅三軍得到了休息和整頓,補充了新戰士,戰斗力有所提高。地方部隊也有很大發展,7月,紅三軍把酉陽、秀山、松桃的游擊隊合并組成川黔邊獨立團,9月又將川黔邊獨立團與沿河、印江、德江獨立團以及黔東縱隊組成紅軍黔東獨立師。黔東特區縱橫100多里,人口10余萬,建立了17個區革命委員會、100多個鄉蘇維埃政權。黔東特區建立后,川黔邊人民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湘鄂西武裝割據的局面發展到湘鄂川黔邊武裝割據的新時期,為以后紅二、六軍團會師創造了條件。
8月初,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南腰界召開會議,決定以最大的努力去發展川東、酉陽、黔江的游擊戰爭,與鄂川邊游擊戰爭連成一片,從而推動鄂川邊蘇區和川東蘇區的建立,并決定派一批干部去恢復發展湘鄂邊的工作。9月上旬再次召開會議,對紅三軍黨的建設、軍隊建設、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以及軍隊和地方干部的培養與補充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方針,對鞏固黔東特區,開拓川黔邊革命根據地,擴大湘鄂川黔邊蘇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34年8月,紅六軍團9700多人退出湘贛根據地,突圍西征,經過兩個多月的遠征苦戰,進入黔東地區,在貴州甘溪遭敵襲擊,最后只剩下3000多人,已無力擔負為中央紅軍探路和創建新蘇區的任務,被迫分兩路向紅三軍活動的湘鄂川黔邊區靠攏,以便兩軍會師。10月初,紅六軍團先遣隊深入沿河地區尋找紅三軍。紅三軍也先后派出幾支部隊分赴秀山、沿河、印江等地開展游擊戰爭,以探尋和接應紅六軍團。24日,紅三軍與紅六軍團主力在貴州木黃勝利會師。因敵正向木黃撲來,部隊于當天下午兵分兩路向南腰界進發。
10月26日下午,紅三軍和紅六軍團8000多名指戰員先后到達南腰界。傍晚,紅二、六軍團在酉陽南腰界貓洞大田舉行會師大會,中央軍委為紅二、六軍團會師發來了賀電,任弼時宣布“二、六軍團勝利會師了”。會后,部隊進行整編,統一調配干部。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弼時分任軍團長和政委;紅六軍團由蕭克、王震分任軍團長和政委,紅六軍團政治部及保衛局編入紅二軍團;紅二、六軍團統一行動,由紅二軍團代行指揮職能,立即開展湘西北攻勢,主動向敵人發起進攻,發展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
紅二、六軍團會師后,川軍頭目劉湘惶恐不安,即令軍閥部隊進行截堵。10月28日,紅二、六軍團從南腰界出發,30日進入酉陽縣城,并于11月3日由酉陽出川,向湘西北挺進。此后,紅軍先后控制了桑植、大庸、桃源、慈利等縣的大部地區。為進一步發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建設,根據中央指示,中共湘鄂川黔邊省委、湘鄂川黔邊革命委員會和省軍區等領導機構于29日在大庸成立,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龍任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兼軍區司令員。
遵義會議召開后,紅二、六軍團堅決執行新的中央軍委的指示,利用四省邊界廣闊的回旋余地,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粉碎了20多萬敵軍大規模的“圍剿”,打亂了蔣介石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的部署,為紅軍長征的勝利完成作出了貢獻。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進行戰略轉移,經貴州、云南、于1936年7月到達西康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隨后,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
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又稱紅一方面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部隊進行休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撥正了革命航向,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為保衛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1月10日,紅軍第一軍團攻占貴州桐梓縣城后,林彪、聶榮臻、左權等派先頭部隊繼續向新站、松坎、綦江方向推進。軍團部派一師二團在團長龍振文、劉瑞龍和政委鄧華的率領下,打散國民黨松坎鹽防軍,于1月15日進駐綦江縣羊角鄉,扼守川黔交界的酒店埡關隘,監視川軍和貴州鹽防軍的行動。
1月21日,紅軍第一軍團8000余人在周恩來、董必武、左權、朱瑞等領導下,從松坎出發,中午經過箭頭埡,下午到達石壕鎮。紅二團也于同日到達石壕。紅軍在石壕駐扎兩天后,經黎園壩向赤水進軍。紅軍在綦江,積極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政策,揭露軍閥和地主的罪行。紅軍紀律嚴明,對人民群眾秋毫無犯,并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
中央紅軍離開綦江以后,在毛澤東等的指揮下,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采取高度靈活的運動戰方針,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于1935年6月,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8月,紅軍順利通過草地,并于10月到達陜甘根據地的吳起鎮。至此,中央紅軍行程25000里、縱橫11個省的長征結束,取得了戰略轉移的勝利。
(摘自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共產黨重慶地方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