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賞
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770萬人。
在重慶,這個數字是21.1萬人。
作為“民生之本”,就業對于這些初出象牙塔的年輕人而言,無疑是一道機遇和挑戰同在、希望和矛盾并存的選擇題。
面對茫茫就業市場,他們的回答是否正確?又應該抱有怎樣的認識,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
為解答這個問題,筆者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群體普遍存在的一些就業認知,集合各方觀點進行了一場“會診”。
“獨木橋”上風景獨好?
——穩定的工作崗位,受人尊敬的職業身份……各種關于公務員的職場“傳說”,讓這個職業持續成為不少大學生就業的不二選擇,專門緊盯“鐵飯碗”的“考碗族”隨之產生。然而,這座千軍萬馬沖殺爭奪的“獨木橋”,真的適合每一個人嗎?
【鏡頭】
辭官創業有玄機
2014年底,剛過而立之年的湖南省某地公務員劉濤決定:辭官,回鄉創業。
消息一出,親朋震驚。
劉濤曾是“考碗族”的鐵桿粉絲。當上公務員后,他工作努力,年僅31歲就當上了副縣級領導干部,這讓不少人羨慕不已。
而現在,劉濤這“瘋狂”的決定,又讓不少人傻了眼。
對此,劉濤卻不這么認為。
“我是農民出身,看到當下農村撂荒地日益增加,心有不甘。”劉濤說。
為振興農業,劉濤決定回鄉創業。
“一個人的價值,不取決于他所處的位置,而取決于他努力的方向。”劉濤坦言。
如今,劉濤從無到有,將一片荒地打造成了碩果累累的效益農業園區,一步一步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這個過程,劉濤很享受。
【評析】
“許多年輕人過去把當公務員看作是既能發財又很有面子的事情。其實不然。當前,中央打出一系列從嚴治黨‘組合拳,在凈化官場風氣的同時,也將讓青年人對公權力、對公務員這個職業有更理性的認識。”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
“任何職業的好與不好,其實核心就在于是否適合你自己,比如能在養家糊口的同時,符合你的某種興趣,或者能為你提供長期的激情,又或是能幫助你不斷拓展個人能力、收入的成長空間……如果你找到這樣一份工作,無論它是不是必須去到‘獨木橋對岸,它之于你就是好工作。”
——雅日集團人力資源部主任鐘春曉
【結語】
人力資源市場上有句俗話:找工作就像結婚——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大學生就業,同樣應該抱有這樣的理性——在滿足你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而又能激發你工作熱情,同時還能為你提供成長空間的就業機會,也許就是一場美好的邂逅。
“創客”是一塊“新大陸”
——安穩、收入、個人成長……這些,都是組成就業需求的基本要件。然而,在“雙創”成為熱詞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追逐創業夢想的熱情,同樣是就業需求的基本要件。
【鏡頭】
和總理做了回“生意”
2014年7月3日下午,湖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魏嘯宇撥通了家里的電話,語氣異常興奮:“我今天見到總理了,他買了我們的手繪地圖和明信片!”
原來,李克強總理到湖南大學參觀該校的大學生創業成果展。魏嘯宇團隊的產品引起總理關注,于是總理“明碼實價”購買了其團隊的4件創意產品。
能和李克強總理“做生意”,源自魏嘯宇對創業的執著堅守。
2011年,魏嘯宇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開始生產手繪地圖等創意產品。
2013年,魏嘯宇和團隊開始嘗試運作校園信息化電子屏。
2014年,他們開辦了實體文創店,開始接手設計包裝項目。
現在,魏嘯宇又與他的搭檔做起了水果電商品牌“游鮮生”,開始了電商水果創業之路,目前月銷售額已達百萬元級。
其間,他們經歷過挫折,更收獲了經驗、成熟和喜悅。
“創業是殘酷的,要付出超乎你想象的努力,面對超乎你想象的困難。”回憶起最初的那段經歷,魏嘯宇很老成地說,“以前總想著‘一飛沖天的事情,現在才懂得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潛心做事,勿問前程。”
【評析】
“對于中國年輕人創業而言,當下無疑是最好的時機——在‘雙創成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各種政策利好正在迅速涌現,整個社會對于創業的觀念也正在從‘不保險向‘不拼搏怎么會知道行不行變化。因此,我有兩句話想對應屆畢業生們講,第一句是:如果你有創業沖動,請不要壓抑,相反,要勇敢去謀劃和實踐;第二句是:在決定將創業作為就業目標的同時,請務必保持頭腦冷靜,務必要認清創業的風險,務必要熟悉你所從事的行業以及你所掌握的核心競爭力。同學們,聽清這兩句話后,你們就可以放手去追逐夢想了。”
——高校心理咨詢導師尹軍
【結語】
比爾·蓋茨、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如果他們當時選擇的是一條求穩妥、謀安定的就業之路,那么世界互聯網產業也許還停滯在20年前的水平。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理性創業、勇于筑夢的創業群體,始終是其國家經濟體系內最耀眼的明星,也是其產業發展最活躍的動力。對我們中國年輕人而言,在“雙創”已成為國家戰略的當下,“創業”早已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相反,它已經成為一個締造人生傳奇的機會。這既是國家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同時也是個人實現自我發展的路徑之一。當然,在選擇創業道路之前,請務必理性認識其潛在風險和挑戰。
“另類”就業不另類
——名牌大學生畢業賣豬肉、當城管、當農民、做月嫂……近年來,這些“另類選擇”“錯位就業”的消息不時見諸報端,幾乎每次都會引發公眾對于教育觀、就業觀的大討論。那么,“另類”就業究竟是否真的“另類”?
【鏡頭】
名校嬌子的“不尋常就業路”
陸步軒有一張閃亮的求職“名片”——北京大學畢業生。
從名校畢業,陸步軒本可以謀一份穩定且收入不菲的工作,成為不少人羨慕的精英一族。
卻不想,陸步軒沒有鉆進寫字樓當“白領”,而是操刀賣起了豬肉。
有那么一段時間,陸步軒彷佛成為大學生們的“反面教材”——有好文憑不找好工作,傻!
但有人卻不這么認為。
“對于個人的擇業選擇,合適就好!至于是賣豬肉還是賣米粉,有那么重要嗎?”一位陸步軒的“支持者”說。
2013年,陸步軒和另一位“豬肉才子”陳生一道被請回北大演講。
【評析】
“十年來,這種辯論的內在觀點并沒有發生改變:依然以學歷論英雄,將學歷和崗位掛鉤,并將崗位分成了三六九等。”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結語】
在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的當下,應該摒棄“面子就業觀”,鼓勵人們進行自由的職業發展規劃。尤其是對于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就業觀應趨于多元、理性、務實。什么是“好”工作,應該由自己做主。比如,那些若干年前投入互聯網行業的大學生,可能其選擇當時同樣不被人看好,被視作“另類”,但現在呢?
“小單位”,大空間
——一邊是求賢若渴的中小企業,一邊是四處求職的大學畢業生,雙方本應一拍即合。然而現實卻是,很多中小企業只能搖頭嘆息,在頻頻舉辦的招聘會上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因為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對中小企業提供的眾多就業機會視而不見。
【鏡頭】
“個子小”,也許意味著“空間大”
2013年春天,浙江師范大學畢業生招聘會現場,一塊特殊的展牌吸引了眾多求職大學生——
“3年前,姜美霞進入我們思凱商務咨詢公司;3年中,她踏實肯干,多次成為公司的銷售冠軍,成為最受客戶歡迎的咨詢顧問;3年后,她成為公司部門主管,團隊被稱為公司‘最有戰斗力的團隊……”
展牌上的主角,正是浙江師大行知學院英語專業2009屆畢業生姜美霞。
展牌詳細介紹了姜美霞進入思凱商務咨詢公司的奮斗經歷。
“公司從最初的3人發展到現在的60多人,就是因為有一批像‘姜經理這樣有夢想、有激情的人在奮斗。”公司招聘主管說。
“坦率地說,畢業后我的第一愿望并不是進入這樣的小企業,而是到公立學校當教師。”姜美霞說。
畢業那年,姜美霞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到招聘會轉了一圈,看了很多個招聘展位依然沒有發現合適的。
當來到思凱商務咨詢公司的招聘展位時,公司招聘主管的一句話讓姜美霞動了心:“我們公司雖小,但潛力無限,重要的是我們拿每名員工當家人,父母和學校給你們的關愛,我們也都給。”
3年后,隨著自己的努力和公司的發展,她成為某部門主管。“成長的路雖然有點辛苦,但收獲很大。”姜美霞認為,在小微企業就業,大學生成長的路看似窄實則寬。“正是因為企業小,個人壓力才會大,壓力大的另一面就是鍛煉大、機會多。”
【評析】
“入職中小企業容易更快發展。由于專業限制不強、鍛煉機會多、人才競爭少等因素,在中小企業,年輕人可以實現比大企業更快的發展,為今后向高層次崗位進軍甚至自主創業提供更多機遇。”
——長春東晨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曉東
【結語】
在錯位的就業市場中,大學畢業生應積極尋找“錯位機遇”。首先應該腳踏實地,畢業前多積累實習經驗,適應職場,盡早考慮職業規劃;其次是放正心態,把畢業后的第一年作為繼續學習的兩個學期,找到自己的定位;此外,還應在“錯位”中找機會,二三線城市、中小型企業、跨專業就業都有發展空間。只要俯下身子,在“小單位”照樣能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