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任曉川
沿彭水縣黃家鎮的入村便道一路前行,翻過一連串的坡坡坎坎,黃堂遠家的院子才出現在眼前。
行至這座百年老宅門前,正門上的一張紅色字條,很惹眼。
這并非一張普通字條。
82年前,一群特殊“客人”借宿黃家,留下了這張字條。
82年后,黃家人將字條復制出來,貼在門上,希望子子孫孫永為傳承。
而透過這張字條,一種已滲入當地人靈魂的精神,同樣歷久彌新。
秘密守護
1934年5月10日下午。
紅三軍途經黃家壩,準備在此借宿。
由于當地反動派造謠,不少群眾逃到外面躲了起來。
黃堂遠的父親黃學珍也是如此。
因此,當饑腸轆轆的紅軍戰士進村時,連個買東西的地方都沒有。
迫于無奈,紅七師機炮連一排的一群戰士推開黃學珍家大門,借宿下來。
三天后,戰士們隨大部隊繼續長征。
離開前,他們留下了一張字條:“老板,我們吃了你半壇咸菜,幾根大蔥,燒了幾根柴,共補你黃豆六升?!?/p>
回家后,黃學珍捧著紅軍留下的黃豆,讀著貼在門壁上的留言條,一股暖流涌向心間。
黃學珍當時就感覺:“他們和別的兵不一樣?!?/p>
黃學珍決定留下這張字條。為此,他想盡了辦法。
“當時國民黨軍隊在村里實行‘保甲制——與紅軍有關系的人會殃及鄰里。”黃堂遠說。
因為留言條的紙很薄,貼得又結實,不能硬撕,情急之下,黃學珍買回一幅年畫貼在留言條上。
就這樣年復一年,門壁上的年畫始終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埋藏在年畫下的秘密和涌動在黃家人心中的感動。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的鞭炮聲中,黃家留言條得以“重見天日”。
而留言條的故事也流傳開來。
發展之路
一轉眼,2013年來了。
一個春雨飄飛的下午,王迎春吃完午飯,獨自往先鋒社區走去。
自去年當上鎮長后,王迎春早已不記得這是第幾次走在這條泥濘的小道上了。
“現在是鎮里發展的困難時期,我們干部要更加努力。”王迎春說。
2011年,黃家鎮迎來了新一輪行政區域調整,長巖、洋藿、大廠三個有工業企業入駐的村劃歸靛水街道,黃家鎮幾乎喪失了所有的工業基礎。
本來深處大山之中,黃家鎮的農業產業基礎就薄弱,工業實力再遭削弱,導致發展動力驟減。
來不及長吁短嘆,接任鎮長后,王迎春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下村調研上。
碰到雨天,王迎春還會領著滿腳是泥的干部們出現在農戶家中。
“人們都說我們干部當得苦,但是只要經濟發展起來,我們就樂于吃這個苦?!蓖跤赫f。
經過小半年的調研,王迎春和同事們明確了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思路:“依托既有的農業基礎,進行產業化拓展,帶動農戶致富。”
而王迎春的另一個想法,就隱藏在這條小道上。
大約半個小時后,卷著褲腿兒,滿腳是泥的王迎春轉到了黃堂遠的宅子前。
“老街上有紅三軍司令部遺址,村子里有留言條故居,背靠摩圍山、面向阿依河,景點、人氣都不缺,紅色旅游值得一試?!?/p>
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的小徑,一條發展經濟、助民致富的的嶄新大道就這樣向前一路延伸。
共赴夢想
早在2008年,在外地發展辣椒產業的鞠曉容就回到先鋒社區,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建起了加工廠。
然而,在前些年持續遭遇“出貨難”的困境后,不少農戶不愿再種辣椒了。
為幫助農戶克服畏難心理和技術上的困難,鞠曉容發起成立了“曉容辣椒專業合作社”,希望以市場運作突破難關。
然而,辣椒產業的推進依然十分緩慢。
但鞠曉容并未因此氣餒,而是不斷上門給農戶做思想工作,同時和政府進行對接。
“打仗還有處于下風的時候,只要你肯努力,辦法總比困難多?!本蠒匀莶粩酁樽约捍驓?。
此時,黃家鎮正在尋求“經濟作物產業化拓展”——在鎮黨委、政府看來,辣椒種植門檻低,增收效果明顯,適合作為主導產業發展。
“政府出資為我們添置了新的烘烤設備,還大力動員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社。”鞠曉容說。
而作為產業帶頭人,鞠曉容也沒有閑下來。
農戶缺錢,鞠曉容就免費發放種子,并承諾全部收購農戶產出的辣椒。
農戶缺技術,鞠曉容就辦起了培訓班,親自傳授種植技術,到田間地頭上門指導。
辣椒“生病”了,鞠曉蓉則會帶著配置的農藥上門,親自為辣椒“治病”。
在鞠曉容的努力下,黃家鎮的辣椒產業煥發生機——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帶動數百戶農戶脫貧致富。
如今,黃家鎮已相繼拓展中蜂、畜牧、蘇麻等多個特色產業。
在這片曾經響徹紅軍沖鋒號的熱土上,發展致富的夢想號角日益嘹亮。
破而后立
“給我砸,不帶這個頭,‘改圈就搞不下去!”
黃慶華一聲怒吼,掄起鐵錘揚在空中,隨后像雨點一般密集敲擊在自家豬圈上。
“還真拆啊,看你們過年到哪兒弄肉吃。”
“你拆了,政府也未必兌現‘改圈費。”
2013年9月8日,黃家鎮老街吊腳樓,村民黃慶華家里,一場“改圈”行動正在進行。
年初,鎮政府提出了“開發老街、打造‘紅軍街紅色旅游景點”的方案,黃慶華第一個響應。
“這個對鄉親們有好處,我是黨員,當然要支持?!秉S慶華說。
打造景區的第一步是要改善公共環境——“改圈”“改廁”“改灶”首當其沖。
對村民來說,“改圈”會影響一年的肉食供應,這讓不少群眾有抵觸情緒。
作為黨員,黃慶華主動上門給鄉鄰做思想工作,然而小半年過去了,卻不見一點效果。
黃慶華明白,需要有人帶個頭,鄉鄰才會響應。于是,他拆掉了自家的豬圈,又率先完成了“改廁”“改灶”。
聲聲錘響中,老街居民加入了“三改”行列。
而在老街外,黃堂遠也用自己的行動支持著紅軍街項目的建設——他主動捐出了自家的老宅,用以興建景點“留言條故居”。
在不遠的將來,兩個景點一線貫通,在紅軍征戰過的這片故土上,將燃起新的致富希望。
【后記】
在黃家鎮黨委書記王迎春和鎮長馮佑峰的陪伴下,我在黃學珍的老宅子里坐了很久。
置身于這座百年宅院,一些畫面開始在我眼前清晰——
半個多世紀前,紅軍就是沿著這些彎彎曲曲的山道,來到了這里。無論戰斗如何激烈,生活如何艱辛,這支軍隊都從未放棄對信念的堅守,對夢想的渴望。
而這,正是他們強大戰斗力的源泉。
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長征路上,紅軍的繼承者們沿著當年先輩跋涉過的道路,一次次走進這里,組織群眾向貧困發起挑戰。
在他們身上,也許你已經發現了一些似曾相識的東西。比如,不論扶貧形勢如何艱巨,他們都誓言要徹底將其戰勝;比如,不論工作如何艱辛,他們都和鄉親們一道,上山下田、風餐露宿,謀劃致富出路,尋找脫貧方法……
王書記說:“當年紅軍長征在我們這里奮斗過、拼搏過,他們的精神和遺物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我想,這應該就是長征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