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趙磊
沿北碚城南新區安禮路行至中段,“重慶市北碚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大科園)映入眼簾。
行至園內,三三兩兩的年輕人不時出入其中,讓這里充滿了青春氣息。
和尋常寫字樓不同,徜徉在這里的年輕人,并不是普通“白領”。
他們都是懷揣夢想的創業者。
在他們身后的大樓內,有超過150家小微企業正在接受“孵化”。
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不斷孕育和催生夢想之地,卻蘊藏著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玄機”。
創業困局
對于黃興亮來說,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年2月,黃興亮的“PVC用鈣鋅復合穩定劑及其制備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那時,作為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黃興亮已手握5項國家專利,逐漸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當年5月,黃興亮組建團隊成功申報了首屆“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得10萬元創業資金獎勵。
不久之后,另一樁美事也降臨在黃興亮身上。
時任大科園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劉雙全找到黃興亮,邀請他前往大科園創業。
兩人一拍即合。
2012年11月,黃興亮團隊在大科園創立了重慶莘然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卻不想,黃興亮的公司一開張,各種困難便接踵而至。
“研究高分子材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強大的技術指導和完善的實驗設備——作為學生創業者,這一切我們都不具備。”黃興亮說。
不得已,黃興亮只好向大科園求助。
然而,大科園雖然由西南大學主導,北碚區政府、深圳東南集團參與共建,卻因為三方相互獨立的身份,導致資源整合不力,給創業者提供的幫助十分有限。
“園內初創企業需求多元,許多企業從事的都是由不同行業相互交叉而成的‘邊緣產業,僅依靠孵化園或單一職能部門很難滿足其服務需求。”劉雙全說。
針對這個問題,園區以黨組織為依托,推出了一招服務妙棋——“3+X+4”黨群服務機制。
黨建助力
2015年7月29日,大科園會議室。
大科園全體黨員和共建三方主要領導陸續趕來,參與一場特殊會議。
說它特殊,是因為經上級黨組織批準,會議在原大科園黨支部的基礎上,成立了大科園黨委。
劉雙全當選為大科園黨委書記,北碚區政府和東南集團(大學科技園公司)分別派人擔任專職副書記。
“成立黨委,就是‘3+X+4的‘3——整合‘學校、政府、企業三方的優勢資源,讓三方相關負責同志進入黨委班子任職,把優質資源帶入園區。”劉雙全說。
隨后,經園區黨委統籌調度,西南大學提供技術實驗、專家輔導等學術資源,區級部門提供政策指導、政務服務等政策資源,東南集團(大學科技園公司)提供創意轉產、市場開拓等市場資源……這些資源迅速進入園區,為青年創業者撥開了迷霧。
這讓黃興亮迎來了曙光。
“西南大學為公司聯系了教授作為技術指導人,同時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設備和儀器,新產品得以順利研發成功。”黃興亮說。
不如僅此,北碚區政府還幫助重慶莘然公司產品加工廠進行選址和政策指導,東南集團(大學科技園公司)則對房屋租金進行了減免,又幫助公司進行產品宣傳,開拓市外市場。
如今,黃興亮的公司月營業額已達到20萬元,正向更廣闊的市場大步邁進。
和黃興亮的公司一樣,在大科園黨委的統籌協調下,上百家在孵企業得到幫助,迅速壯大起來。
平臺支撐
2016年7月6日,大科園創業中心。
孵化專員李堯和專職技術員皮燕正在走訪企業。
路過重慶荷西農業有限公司門口,總經理秦衛東一個箭步迎了上來。
“李專員,我們有新的生產技術需要申請專利托管。”
李堯停住腳步,接過秦衛東遞過來的一摞材料,一旁的皮燕則做好了登記。
此前,荷西公司已先后進行了十多次專利托管申請。
“要不是園區黨委搭建的專利托管平臺,申請到的專利反倒成了我們小微企業的負擔。”秦衛東說。
原來,針對小微企業規模偏小、知識產權意識薄弱等共性問題,園區黨委委托上海漢之光華知識產權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構建了專利信息化托管平臺。
而專利托管服務,僅是園區黨委對接企業眾多服務需求的創新舉措之一。
隨著接受孵化的企業激增,各類企業對服務的需求也開始呈現多樣化,以前單一的服務供給和分散的服務方式已無法滿足。
一個綜合型個性化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2016年4月13日,大科園黨群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行。
“黨群服務中心設有服務大廳,推出了政策咨詢、中介代辦等九大服務板塊,整合工商、稅務等多部門資源,實現企業服務多樣化、零距離。”劉雙全說。
不僅如此,黨群服務中心還一改以往“被動處理服務訴求”為“主動咨詢服務需求”。
“我們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定期走訪各個企業,了解企業主的真實需求,據此調整服務內容,以保證良好的服務效果——這樣就全面對接了企業服務需求這個‘X,為企業提供定向服務。”劉雙全說。
經費托底
2016年3月23日,大科園“易空間”。
園區8家企業的創辦人站上了主舞臺,每人領取了10萬元“青鋒創業貸”專項貸款。
領到貸款后,重慶尚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創辦人李婉秋松了一口氣,對站在一旁的園區黨委專職副書記曹香珍舒心地笑了笑。
“公司的新能源項目可以進入開發階段了。”李婉秋說。
而在一個多月前,李婉秋還在四處籌資。
最后,李婉秋找到了曹香珍。
此時,北碚團區委的“青鋒創業貸”項目,正在全區尋找資助對象。
“青鋒創業貸”300萬元的貸款規模,讓曹香珍心動不已,她立即銜接北碚團區委,期望能將之列入園區黨委資金幫扶機制,增加受益企業數量。
2016年2月初,北碚團區委領導應邀前往大科園實地了解在孵企業經營狀況。
經過考察,包括尚林科技在內的8家企業被確認為資助對象,獲得貸款。
“園區黨委的‘4機制真不是吹的。”拿到貸款,“李婉秋們”笑了。
何謂“4”?
“作為‘3+X+4中的‘4配套機制,園區黨委打通了‘財政補助、項目激勵、上級幫扶、業主支持4條經費渠道,營造了幫扶企業的‘蓄水池。”曹香珍說。
財政方面,由區政府每年投入30萬元保障大科園黨群服務中心運作。
項目方面,大科園通過知識產權、人才發展等項目先后獲得330余萬元資金補助。
幫扶方面,新城(大學城)管委會每年為園區撥付20萬元服務黨員群眾專項經費,大科園還會主動申請各級政府部門的貸款補助資金。
業主方面,東南集團(大學科技園公司)建立了每年100萬元的企業扶持基金,幫助企業發展。
“這些經費絕大部分用于扶持在孵企業發展。”曹香珍說。
目前,“4”機制已讓62家企業受益,獲得各項資金共計4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