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1998年夏天,解放碑商圈。
突如其來的滂沱大雨從天而降,水花飛濺,人們腳步迷亂,開始四處逃竄。
夾在商業大廈與長江文具店間一家剛營業的書店里,擠滿了避雨的人。
起初,人們只是靜靜地等待,然后,有人拿起書翻閱起來,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
尋覓書籍的眼神,翻閱書籍的聲音,捧書癡讀的神態……人們不再關注天氣的雨晴,書店內外猶如兩個不同的世界。
后來,雨停了,可仍有不少人不肯走;再后來,他們中的一些人成了書店的常客。
從那時起,書店老板楊一決定:“以后,不管多難,書店都要開下去?!?/p>
精神的典禮
上世紀90年代,出版業一片繁榮,獨立書店興起。楊一,成了重慶最早的獨立書人。
楊一愛看書,愛挑書。于是,有朋友建議他開書店。后來,解放碑綠夢咖啡廳閑置,楊一接手開了一家書店,取名“精典書店”。
店名,是他早就想好了的。靈感源于舊日時光。
60后常說,他們的童年是“撒歡地奔跑”,楊一也不例外。
13歲時,楊一依舊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壞孩子”。身為教師的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無奈之下,只好把他“寄存”到圖書館。
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新的環境總是充滿了吸引力。第一次走進圖書館,塞滿書架的書把楊一徹底鎮住了。從此,他開始沉醉于書海。在暢游書海中,“壞孩子”的野性漸漸滋長為滿腹詩書的才氣。
書籍和閱讀洗禮了楊一,改變了他的命運。
楊一想用書籍營造一場典禮,一場精神的典禮,以此回饋社會。
書店開業前,楊一囑咐店員在書架間放上松軟的沙發、個性的小凳……“人們愿意停留,愿意坐下,愿意忘乎所以地閱讀,典禮才能開始”。
那天,跑進書店避雨的人們第一次體會到楊一的良苦用心?!耙磺邢駱O了書房,不加掩飾的隨意,逼得我把全部心思放在書上,連交談都變成了嘀咕”。
精典書店開了18年,他們伴隨它18年。
精典書店開了18年,楊一虧損了18年。
“書店像鄉愁一樣站在街角,見證著我們為書而生、被書所傷的青春、中年和晚年?!睏钜徽f,我們都很慶幸,有那樣一場大雨。
那一場大雨,讓書店與讀者不期而遇,重慶人愛書、愛讀書的情懷展現出來,由此開啟了一場精神的典禮。
烏托邦之歌
重慶人愛書、愛讀書,一點不假。
愛讀書的人越多,獨立書店的數量就越多。它就像一枝青蘿,繞著山城的水,山城的山,山城的街,繞進另一個世界。
那是2012年冬天,衛昭第一次走進合川的所在書店。它的神秘令人好奇不已。
進店,接待衛昭的是彈著吉他的老外;
落座,送來飲品的是年齡相仿的書友;
留言,遞過便簽的是穿著文藝的少年。
老外、書友、少年,他們都有書店的鑰匙,又都不是書店老板,但他們都一起享受著這個愜意的夜晚。
書店的老板是誰?直到書店打烊,衛昭都沒弄清楚。接下來的幾天,只要有空,他都會去書店坐坐,等著老板現身。
偶爾可以看見,三三兩兩的青年學生走進店內,選取小眾圖書,打開前臺的抽屜,放錢、找錢、記賬,關上抽屜,滿足而去。
有時候,可以碰見幾個來自歐洲的老外,煮上一杯咖啡,操一口不太熟練的重慶話,跟一幫本地文青談哲學、聊人文、侃電影,氣氛甚為融洽。
等著等著,衛昭被拉進他們的世界。老板是誰,已不重要。衛昭跟他們都是這間書店的主人,書店是他們的烏托邦。
烏托邦是所在書店的雅稱,也是重慶愛書人的追求。老一代獨立書人,愿意把書店營造成汲取精神營養的殿堂;新一代獨立書人,喜歡把書店打造成文化共融的空間。
孫娟是典型的80后,創辦所在書店時,她就決定隱身:“重慶的書文化,書店是來客的空間,不是老板的后花園?!?/p>
2015年,老顧客法國人米歇爾給所在書店發來一份邀請,希望其到法國南部開分店。“書店寫著重慶城的耿直、開放、共融……這些法國人都欣賞,法國也需要”。
海豚阿德夢
如果說,所在書店走出合川,走進法國,是文化的絲路;那么,海豚阿德書店離開重慶,去到云南,則是世界的延展。
獨立書店的店名海豚阿德,來源于臺灣歌手陳升的同名歌曲。
歌曲《海豚阿德》描寫了一只名叫阿德的海豚遨游世界的故事,書店“海豚阿德”講述了瞿國泓想要變成阿德環游世界的夢想。
2012年,31歲的瞿國泓辭去電視臺記者的工作,離開重慶,在云南大理古城創辦了一家獨立書店。他說:“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環游世界。對我而言,每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一千本書就有一千個世界?!?/p>
這家書店就像一個人生中轉站,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在這里相遇,環游世界的夢想從這里起航。在這里,不管男女老少,不論地位高低,不管來自哪里,不論去向何方,夢想都可以恣意生長。
這里有上世紀70年代的中文譯本《小王子》,也有17世紀末的法文古卷,還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馬悅然的《另一種鄉愁》……店里三分之二的書籍來自世界各地的饋贈。
畢業旅行的閨蜜、手牽著手的情侶、背著畫板的畫家、尋找靈感的作家、創作歌曲的音樂人、熱愛閱讀的文青……不計其數的游客慕名而來,選擇一本心愛之書,把它帶回家,然后,開始另一段旅程。
書來書往,瞿國泓與那些饋贈藏書的人、進店覓書的人,享受著這樣的過程。一家書店,一個重慶人,讓山城愛書、愛讀書的個性,燦爛在另一片土地。
瞿國泓說:“那是從根上的燦爛,無論走多遠,鄉土的印記永遠無法抹掉。”
“海豚阿德”的名氣越來越大,到訪者越來越多,它成了大理古城的新地標。瞿國泓不再是瞿國泓,人們開始親切地稱呼他“阿德”。
海豚阿德,一個環游世界的夢;所在書店,一首烏托邦之歌;精典書店,一場精神的典禮。三家書店,三種情愫,勾勒出重慶人于書、于閱讀的詩書情懷。
人們常說,看一座城市的歷史,到博物館;看一座城市的情懷,到書店。
不只是精典、所在、海豚阿德,還有喜馬拉雅藝術、西西弗、方所……重慶城日新涌溢的書店,洋溢著跟它們一樣的詩書情懷?,F在,這座城,這里的人,平均每人每月會讀5.4本書。
重慶人愛書、重慶人愛讀書,已經深深地融入人們的尋常生活。重慶人愛書、重慶人愛讀書的故事,在大大小小的書店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