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現在,我要討論的就是中國的人口規模。你可能會說,印度的人口規模也很大呀!沒錯,印度的人口規模也很大,但是和中國的人口是兩回事,中國的人口是被深耕過的,每一個人都可能對接到世界分工體系里。印度可不然,印度只有幾百萬人對接到了軟件外包這些貌似“高富帥”的產業里面,剩下來那些龐大的底座仍然處于自然經濟狀態,沒有進入世界分工體系。
中國的經濟學家徐滇慶教授寫了一本書,叫《終結貧窮之路》,副標題是“中國、印度的發展戰略比較”。他在這本書的序言里鐵口直斷,說和中國相比,印度把路走錯了,印度人老看不起中國人,說我們的產業沒有印度的“高富帥”——印度是搞軟件的,是高科技,我們只能搞搞制造業,生產些芭比娃娃、塑料盆什么的。
正是因為中國人干的是低端制造業,才可以讓每一個普通老百姓有機會參與到國際分工中去,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中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而印度不行,因為印度只有極少的精英能夠參與到這樣的機會中,而龐大的底座還沉在深深的湖底,沒有浮出水面。這就是中印兩個國家的差距,在人口上的差距。
中國的人口有兩大特征,第一特征,規模大。規模本身就是力量,很多人說中國現在制造業人工成本上升,制造業的優勢不再。這都是胡扯,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從來不是只站在人工工資低這一個基礎上的。
中國真正的實力不僅是人工費用便宜,還有由于人口規模巨大帶來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配套能力。所以很多人說有的國家要替代中國在制造業的地位,是白日做夢,誰拿得出四個億受過良好的初等教育的勞動力?拿不出來,怎么替代中國現在在制造業中的地位?規模本身就說明問題。
中國人口的第二個特征是,每個人都有強烈的發財欲望。我給大家講個故事,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有一個印度記者跑到中國來采訪。他第一次來中國,就跟媒體同行說,好奇怪,我覺得中國的人口密度應該大過印度才對啊。很多二三線城市早上9點上班之后,街上就稀稀拉拉沒什么人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印度記者說,他終于明白為什么了。他說他發現了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第二天要干什么。我們說,這很奇怪嗎?他說很奇怪,至少在印度,人們不是這樣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第二天要干什么。
這就是兩個國家的區別。所以這位印度記者講,中國為什么到處見不到人,是因為人口發生了大量的積聚。人去哪了?在深圳夜以繼日地加班,掙加班費。北京的公園到了周末也看不到太多年輕的面孔,他們在哪兒?在寫字樓里加班,在課堂上學習,或者在Shopping Mall里帶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他們在奔日子,在奔前程。
每一個中國人,不管是底層的引車賣漿者流,還是高官巨賈,每一個人都不以自己的現狀為滿足,都在往前奔,這就是中國。雖然我們自己已經覺得見怪不怪了,但是四面張望一下,會發現全世界沒有一個民族是以這種方式生活的。
世界上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每個人都急切地要改變命運,不管自己現在的命運是什么樣,也不管自己的理想是不是現實,都要去改變命運。
(摘自《邏輯思維:中國為什么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