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毅+張碧
摘 要:在藝術創作“整體化”的時代,藝術門類和創作手段的跨界融合越發多元。針對《炫酷北國》中跨界融合的視覺呈現效果進行梳理,分別通過不同舞種間的特點融合;不同藝術形式間的互補與延伸;以及科技因素介入的多元創作手段對舞臺演出的提升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梳理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創作手段。文化傳承需要與時代同步,文化的發展更需要創新性的繁衍,《炫酷北國》為地域文化發展和舞臺藝術市場的探索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跨界 融合 視覺呈現 藝術創作
《炫酷北國》是由黑龍江演藝集團打造的大型時尚樂舞秀,是一部以聲樂、器樂和舞蹈為主,兼容雜技、戲劇和戲曲等藝術表現形式,通過多元創作手段進行跨界融合,集中展現“寒地黑土”、“冰雪生態”、“邊境民族”等地域文化內涵的現場演出作品。
《炫酷北國》所呈現的視覺效果特點鮮明、手段豐富是作品中最為突出的亮點。通過將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之間相互借鑒,相融共生,多元的創作手段促使作品主題更加突出,視覺沖擊更加強烈。作品通過視覺呈現所傳遞出的文化內涵,恰好符合“大數據”時代不同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也是對地域文化有效的傳承與發展。
跨界融合的視覺呈現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思維上的跨界,分別表現在民俗文化與流行文化間跨界,在地域化與國際化間跨界,在單一文化與多元文化間跨界,而這一跨界思維恰恰符合“民族的既是世界”的這一文化推廣理念。另一方面是在創作手段上的融合,將舞蹈與雜技相融合,形成更加豐富的肢體表現;將聲樂器樂與輪滑相融合,形成聲樂器樂表演的視覺化延伸;將平面與立體相融合,形成動靜、高低的差異互補;在傳統創作手段的基礎上加入科技因素,提升了舞臺的流動性,增強了視覺傳達的信息量。藝術創作多元融合呈現將文化內涵最大化的進行表達。
一、舞蹈種類間的跨界融合
《炫酷北國》中通過舞蹈展現地域文化的段落很多,創作者為了避免單一舞蹈風格帶給觀眾的“單調”感,在作品中先后跨越了中國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爵士舞、愛爾蘭踢踏舞和街舞等諸多舞蹈元素之間的界限,以作品的文化內涵為核心,選取各舞種中獨具特色的呈現方式進行整合,有效增強肢體的表現力,從而更加突出作品的情境或情節。
在作品《鳥語花香》一段中舞者運用芭蕾舞的足尖技術將“丹頂鶴”與“花仙子”高雅輕靈的感覺表現的尤為深刻。在《靈鹿》一段中創作者巧妙的借助愛爾蘭踢踏舞輕快的腳下舞步與提煉出具有動物典型形象的動作相配合,加之相應的服裝造型,刻畫出惟妙惟肖且極富靈性的小鹿形象,這一“洋為中用”的跨界舞段主題突出,動作設計準確,成為作品中舞種跨界的代表。
《炫酷北國》中出現的舞蹈種類雖然多元卻不雜亂,貫穿其中的是現代舞的編舞技法,不斷打破動作設計常規,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典型形象貫穿始終的特點,帶給觀眾以出人意料又恰到好處的效果。民族舞、戲曲舞蹈和流行舞等不同風格的舞蹈跨界融合,讓不同年齡和文化背景的觀賞人群“各取所需”,極大的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整場演出中舞蹈風格與文化內涵形成統一,在傳遞文化的同時,不同舞種之間的轉換自然順暢。即使是“挑剔”的藝術工作者在觀賞如此豐富的舞蹈跨界演出之后也是贊嘆連連。
二、藝術形式間的跨界融合
《炫酷北國》中跨越了聲樂、器樂、舞蹈、雜技、戲劇和戲曲等藝術表現形式間的界限,建立在尊重和保護原有藝術表現的基礎上進行相互融合,不僅豐富了表現手段,還突破了單一藝術形式的表現空間,對于作品整體的視覺呈現起到了烘托作用。
藝術跨界形成彼此間的互動,增強了節目的看點。當歌手和器樂演奏者穿上輪滑,在舞臺上隨著音樂或輕快或細膩的流動時,表演者的情緒也隨著旋律進行抒發,同時身體動作和流動性成為音樂作品的延伸,增加觀眾對作品的理解。在《啊!塞北的雪》一段中,熟悉的旋律中,純正的東北秧歌手絹表演與琵琶演奏進行互動,靈動的手絹配合音樂的節奏似雪如花般飛舞旋轉,形成了視、聽覺一體化。在《五更調》中獨舞與空中綢吊形成了互動,創作者通過空間立體化的組合運用,合理的將兩種形式各自的表演時間和動作語匯進行分配,讓觀眾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可以關聯欣賞,帶給觀眾目不暇接的感覺。在高潮段中雙人綢吊在舞臺上空“畫”出美妙的“弧線”讓觀眾為之贊嘆,同時將作品中對愛的主題詮釋的淋漓盡致。
《炫酷北國》還通過音樂劇和歌舞劇的形式將歌手、器樂演員和舞者融入情景之中。《敖包再相會》中包含馬頭琴、長調、獨舞、男女獨唱、雙人舞、重唱和群舞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創作者精心安排下,各形式間有條不紊的主次變換,并且相互支持,在情境中表達作品內涵。情景歌舞形成濃郁的地域文化氛圍,有助于觀眾對作品的了解和吸收。
三、多元創作間的跨界融合
《炫酷北國》一方面在傳統“聲、光、景、服、化、道”創作的基礎上加以提升,另一方面融入影像和裝置設備等科技因素,形成了創作“整體化”,視覺立體化的綜合呈現效果,使之與國際接軌,帶給觀眾時尚、新穎、奇特和變化多端的視覺感受,同時也突出了對生活的再現或摹仿。
“整體化”創作需要創作者有效協調各創作手段間的作用。在《炫酷北國》中,舞美效果突出了靈活多變的特點,摒棄傳統舞美布景“定點”應用的方式,演出中的布景隨著演員的推拉,使其位置靈活多變,不斷形成“新”的環境效果。例如演出中布景在燈光的映襯下所產生的“冰”景,隨著布景位置的變化,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冰燈游園會”之中。靈活多變的布景宛如《射雕英雄傳》中的“桃花陣”,充滿著未知和夢幻的感覺。
燈光在氣氛渲染上更加奪目,同時成為舞臺語匯的一部分,有的通過燈光設計將舞臺空間進行“切割”,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有的為現場演出營造寫意效果,有的與舞美布景和LED之間形成合理的亮度分配,營造出恰如其分的環境效果。這正與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的美學觀點相一致。《四季回旋》中通過燈光所營造出的季節色彩感,正是對四季色彩的“再現”。燈光的運用或恢弘大氣或甜美簡潔,有時似電影的特寫鏡頭一般“突出”表演者,有時通過層層的“光幕”形成了舞臺的縱深感。《啊!塞北的雪》中歌手身處高臺之上,其巨大而“飛揚”的裙擺上通過燈光營造出“冰”的晶瑩,如夢幻般的意境,加之紗幕及LED表現雪花飄落的畫面,此時的舞臺營造出一幅冰雪女神降臨人間的畫面。
LED屏幕在節目中的應用,通過或具象,或抽象,或動態,或靜態的方式與節目進行融合,增強了舞臺環境的“真實”性渲染,《靈鹿》中LED屏幕上的樹木與光影效果和舞臺上舞美樹木在燈光投射下形成統一,營造出達斡爾人生活的環境,在虛實結合的效果中增加了舞臺的真實性,又“放大”了舞臺的視覺縱深。在《五更調》中,配合雙人綢吊表演時呈現的“星空”效果,加深了表演者的“飛翔”感,在烘托主題的同時又增加作品的浪漫感。
裝置設備在節目中的應用,加強了舞臺的靈動,移動車臺、高空吊籃、月亮船等裝置設備的介入,在舞臺空間的拓展上展現出新的魅力。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摹仿”,在《黑土》的開端,女舞者的造型似老式的犁把,創作者通過耕種這一畫面揭開了東北人與黑土地之間的關系,隨之引出“老人”在移動車臺之上一邊彈奏一邊用雄渾的聲音在訴說著黑土地的故事。車臺高于舞臺平面有利于突出表演者,車臺的流動性有助于表演者在演奏的同時可以在舞臺上自由移動位置,同時舞者們即可以扮作青年人在傾聽老人的訴說,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舞蹈來詮釋“黑土”,將人與土地的關系表達的更加清晰而深刻。
演出中的服裝與化妝在相互配合的基礎上又服務于作品,即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又結合了時代特點,展現出傳統文化的時尚韻味。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建立在藝術美的基礎上觀眾追求“新、奇、特”的視覺效果,科技元素為現場視聽效果的真實還原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炫酷北國》是新時期文化演出在創新思維與創作實踐方面革新的代表,通過跨界融合、優化組合各藝術門類和創作手段間的特色。當民族化與國際化相融合,可以促進優秀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當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可以更好的傳承文化,文化傳承需要與時代同步,文化的發展更需要創新的繁衍,這正是藝術跨界融合的文化意義。
《炫酷北國》打造了駐場演出、巡回演出和國際精編三個不同的演出版本,是一次藝術與時尚的結合,是一次藝術與旅游文化的結合,用其出品人戴立然的話講“打造‘有市場的文藝精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炫酷北國》正是對地域文化的一種解讀,同時也是對黑土文化產業的一次有力推動。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