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沉浸體驗視角下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比較分析研究

2016-10-27 03:01:24劉坤鋒王文韜
圖書館 2016年10期

劉坤鋒 王文韜 陳 雨

(1.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武漢 430072;2.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合肥 230601;3.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圖書館 鄭州 451191)

·實證研究·

沉浸體驗視角下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比較分析研究

劉坤鋒1王文韜2陳雨3

(1.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武漢430072;2.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合肥230601;3.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圖書館鄭州451191)

文章采用實證方法,從讀者的沉浸體驗視角對比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差異。研究發現,讀者進行數字閱讀時的沉浸體驗水平明顯低于紙質閱讀;相比數字閱讀,有更多讀者在紙質閱讀過程中獲得沉浸體驗。文章認為,現階段紙質閱讀尚不能被取代,建議讀者充分認識、適應并合理使用兩種閱讀方式,注重提高閱讀效果。

數字閱讀紙質閱讀沉浸體驗比較分析

〔引用本文格式〕劉坤鋒,王文韜,陳雨.沉浸體驗視角下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比較分析研究[J].圖書館,2016(10):58-62

1 引言

數字時代,閱讀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2015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中國數字閱讀用戶向3億邁進[1]。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 64%,明顯超越紙質閱讀[2]。人類在經歷了漫長的紙質閱讀后,迎來了讀屏時代[3],數字閱讀已成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閱讀方式。而紙質書籍仍是多數讀者的最愛,57.5%的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4]。在全民閱讀、經典閱讀等活動的倡導和推動下,重回紙質閱讀又受到社會各界的推崇。在此背景下,人民日報[5]、光明日報[6]等國家級媒體密切關注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動向;出版[7]、圖書情報[8]、教育[9]等多領域學者積極開展相關研究;甚至高考作文(2016天津卷)的話題也圍繞著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展開。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對比已超越學科限制,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相對于紙質閱讀,數字閱讀指通過帶屏幕的電子設備閱讀數字化內容的閱讀方式。與紙質閱讀相比,數字閱讀具有資源豐富、環境開放、互動性、實時性和成本低等優點[10]。基于上述優點,以及數字化的發展趨勢,不少人認為數字閱讀將取代紙質閱讀。《中國網民數字閱讀狀況調查報告(2016)》顯示,62.7%的受訪者認為數字閱讀終將取代紙質閱讀。其中,20歲以下持此觀點的受訪者更是高達82.9%[11]。但是,也有人認為數字閱讀不可能取代紙質閱讀。人們在選擇某種活動時,非常注重該活動帶來的體驗,而沉浸體驗被認為是人們對特定活動的最佳體驗[12]。因此,文章將對比讀者進行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時的沉浸體驗,并在此基礎上,論述前者對后者是否可取代。

2 文獻回顧

就數字閱讀對紙質閱讀的取代性而言,學術界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數字閱讀不能取代紙質閱讀。如,張玉珍論述了紙質文獻的不可取代性,提出人們的觀念和閱讀習慣使人們更愿意接受紙質文獻[13],同時他還認為紙質閱讀資源更加權威,且在長時間閱讀時,紙質讀物對視力影響較小,閱讀保健效果好;許嘉璐認為,數字閱讀只能是紙質閱讀的補充,“永遠不可能代替和削減那種時時洋溢著翰墨書香的紙質閱讀對閱讀者在學術、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巨大而難以言傳的熏陶作用”[14]。二,紙質閱讀正被邊緣化,終將被數字閱讀取代。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提出,數字化是不可逆轉的社會發展大趨勢[15],在此觀點的影響下,有人堅持認為數字閱讀終將取代紙質閱讀;王余光認為,“紙本閱讀將逐步被數字閱讀所取代,紙本讀物將在兒童閱讀、經典與學術著作的閱讀及收藏領域得以長期存在”[16];王子舟指出,“紙質書刊在未來將會消失,當然這并非指從此就沒有了,而是指其將被邊緣化”[17],由于許多讀者養成了快餐式、隨意性、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建立在數字閱讀媒體上的“淺閱讀”正成為主流,而建立在紙質閱讀媒體上的“深閱讀”正在被邊緣化[18]。三,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相輔相成,長久共存。如,曾祥芹倡導讀者養成讀書、閱網、觀景三結合的閱讀新習慣,即做到精讀紙本書、快讀電子書、活讀無字書。他認為,面對數字閱讀帶來的功利化、娛樂化和快餐化的浮躁之風,特別需要借助閱讀紙質經典來增加思辨,沉淀經驗[19];江曉原指出,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并無對立,不論采用哪種閱讀方式,都能進行“嚴肅閱讀”,兩者將長久的共存[20]。

文章認為,不管讀者采用哪種閱讀方式,閱讀體驗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良好的閱讀體驗將使讀者產生依賴,下次閱讀時便會不自覺地繼續選擇該閱讀方式。因此,用沉浸體驗來測量讀者在兩種閱讀方式下獲得的總體感受,通過對比分析,為數字閱讀對紙質閱讀的取代性問題提供論據支持。

3 沉浸體驗

沉浸理論最早由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提出,用于解釋人們在進行某種日常活動時為何全情投入,集中注意力,并且拋開所有不相關的知覺,進入沉浸的狀態。其中,挑戰和技巧是影響沉浸的主要因素,若挑戰太高,使用者對環境會缺少控制能力,而產生焦慮或挫折感;反之,挑戰太低,使用者會覺得無聊而失去興趣。當兩者達到平衡時,沉浸狀態產生[21]。在沉浸狀態下,個體能控制自己的行動,且準確判斷自我與環境、刺激與反應、或過去、現在與將來。但是,沉浸體驗是主觀的、暫時的經驗,這解釋了為何個人愿意繼續某種行為[22]。現有的研究中,最常見的沉浸體驗測量維度包括注意力集中、控制感和愉悅感[23]。因此,文章也采用這三個維度來測量讀者在進行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時的沉浸體驗。

沉浸體驗產生于多種活動中,因而沉浸理論被用于多個領域的研究中。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們檢驗了多種日常活動的沉浸體驗,并關注其對用戶行為的影響,如網上購物[24]、在線學習[25]、在線酒店預定[26]和網絡游戲[27]等。文章中,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指讀者在兩種閱讀方式下全身心投入的總體感覺。

4 研究方法

4.1問卷設計

文章設定兩個潛變量,即數字閱讀的沉浸體驗(Flow Experience in Digital Reading,FOLDR)和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Flow Experience in Paper Reading,FOLPR)。這兩個潛變量和其測量題項均來自已有文獻,并對相關表達進行調整以適應本研究內容。其中,沉浸體驗的測量題項改編自Zhou[23]的論文。

調查問項設計完成后,先邀請20名研究生進行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結果,對問卷的語言表述進行修改,以增加問卷的可理解性。量表及文獻來源參見表1。每個潛變量有3個測量題項,采用7級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不確定”,7表示“非常同意”)進行測量。

表1 題項及來源

4.2數據收集

借助問卷星平臺、微信、QQ、電子郵箱等途徑進行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學生、教師、工人、農民、公務員等,調查時間持續一個月。最終,回收問卷308份,通過問卷回答時間等甄別選項的設定,最終刪除了16份無效問卷,獲得292份有效問卷來進行數據分析。292份樣本的人口統計信息參見表2。

表2 樣本人口統計信息

5 數據分析

文章的數據分析主要針對以下具體問題:

①在沉浸體驗方面,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精確的數據分布;②哪種閱讀方式的沉浸體驗水平更高;③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沉浸體驗均值的準確差異。

5.1測量模型驗證

在進行數據分析之前,首先對測量模型進行有效性檢驗。主要包括信度、內容效度、區分效度和收斂效度的評估[28]。由于本研究的測量題項均改編來自已有文獻,可認為具備清晰和準確性,即具有內容效度。

表3概述了測量模型的相關指標。表3的左側是驗證性因子分析,展示了潛變量的平均抽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和Cronbach’s α值。若CR和Cronbach’s α均大于0.7,即可說明測量具備較好的信度和收斂效度[28]。表3中,CR的最小值為0.915,Cronbach’s α的最小值為0.859,說明兩個潛變量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收斂效度。另外,若潛變量的AVE值大于0.5即可說明具備收斂效度[29],表3中,AVE值均大于0.781,進一步說明測量模型具備較高的收斂效度。

表3的右側是AVE的平方根與潛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區分效度的評估是比較潛變量的AVE平方根與潛變量間相關系數的大小。從表3的右側可看出,兩個潛變量的AVE平方根遠大于其相關系數,說明測量模型具備較高的區分效度。

表3 測量模型概述

經驗證,測量模型具備有效性,適合用于進一步的數據分析。因此,用于對比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是有意義的。潛變量的信度和收斂效度使得下文進行的結構層面的數據分析具備合理性。

5.2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沉浸體驗對比

沉浸反映了一種最愉快和最理想的內在體驗,這與內在動機的概念十分相似[30]。對于在數字閱讀中獲得沉浸體驗的情況,被調查者要評定以下題項:①進行數字閱讀時,我能集中注意力;②進行數字閱讀時,我能掌控閱讀過程;③進行數字閱讀時,我發現許多樂趣。

圖1 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對比

采用李克特7級量表來測量上述題目。首先,根據292份樣本的選擇,對于每個題項,分別計算選擇1、 2、3、4、5、6和7的個數。然后,由于潛變量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收斂效度,計算3個題項分別選擇1、2、3、4、5、6和7的總數,表示這個潛變量在每個得分項上的小計。這樣一來,該潛變量的得分總個數為876(292*3)。

同樣地,對于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被調查者要評定類似的題目,如附錄所示。由于潛變量具備信度和收斂效度,潛變量的3個題項在每個得分項上的總數的統計與上述一致。圖1展示了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對比。

從圖1可看出,20.66%(181/876)的被調查者認為,進行數字閱讀時他們不能獲得沉浸體驗,而54.91%(481/876)的被調查者認為,進行數字閱讀時他們能夠獲得沉浸體驗。同時,選擇4的比例為24.43%(214/876),這表示對進行數字閱讀時的沉浸體驗持中立的態度。對于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只有9.82%(86/876)的被調查者認為,進行紙質閱讀時他們不能獲得沉浸體驗,而72.72%(637/876)的被調查者認為,進行紙質閱讀時他們能夠獲得沉浸體驗。同時,選擇4的比例為17.47%(153/876),這表示對進行紙質閱讀時的沉浸體驗持中立的態度。

5.3配對樣本t-檢驗

圖1展示了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在數據分布方面的對比,回答了文中提出的問題1。圖1的結果也表明,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存在差異。為準確地展示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的均值差異,即回答文中提出的問題2和3,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來比較相依樣本的均值。

表4 配對樣本t-檢驗

表4的結果表明,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的均值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數字閱讀的沉浸體驗均值為4.556,而紙質閱讀的沉浸體驗均值為5.241。兩者的均值差異為-0.685,顯著性在0.01水平,說明讀者進行數字閱讀時的沉浸體驗水平明顯低于紙質閱讀。

6 數字閱讀對紙質閱讀的取代性討論

文章對比了讀者進行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時的沉浸體驗。具體而言,圖1展現了兩種閱讀方式下讀者沉浸體驗的精確數據分布,并用表4中的配對樣本t-檢驗作為補充。對比的結果有助于回答數字閱讀對紙質閱讀的取代性問題。

6.1現階段紙質閱讀尚不可被取代

文章的對比結果表明,單從讀者的體驗角度來說,現階段紙質閱讀具有不可取代性。首先,從圖1可看出,相比紙質閱讀,有更多的被調查者認為數字閱讀不能帶來沉浸體驗;同時,相比數字閱讀,有更多的被調查者認為紙質閱讀能獲得沉浸體驗。其次,從表4可看出,數字閱讀的沉浸體驗均值明顯低于紙質閱讀,說明在進行數字閱讀時,讀者的沉浸體驗水平相對較低。上述結果反映了在紙質閱讀過程中,讀者更容易獲得沉浸體驗,即紙質閱讀能帶來更佳的閱讀體驗。

除此之外,現階段紙質閱讀在其他方面也具有不可取代性。在健康和易用性層面,紙質閱讀更有助于讀者的健康。而電腦、手機等數字閱讀設備除了影響讀者的視力外,其產生的輻射對皮膚也有很大傷害。同時,鼠標手、電腦脖、低頭族等現象也多由數字閱讀造成[31]。另外,紙質讀物簡單易用,而數字閱讀設備的使用為老年、兒童等讀者帶來了挑戰。在閱讀資源層面,紙質讀物更加準確、權威。紙質讀物的出版發行有規范的準則和監管機制,保障了閱讀資源的質量。而數字讀物的管理比較混亂,用戶生成內容較多,閱讀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在閱讀效果層面,紙質閱讀的理解和記憶效果較好,而數字閱讀容易導致閱讀注意力分散和記憶淡漠[8]。且數字閱讀呈現“淺閱讀”趨勢,要實現真正有深度的閱讀,還需要紙質讀物。

6.2未來紙質閱讀被取代的可能性

在未來,紙質閱讀可能被數字閱讀所取代。文章的對比結果表明,雖然目前數字閱讀的沉浸體驗水平低于紙質閱讀,但仍有半數以上(54.91%)的被調查者認為進行數字閱讀時能夠獲得沉浸體驗。相比紙質閱讀,數字閱讀的缺點是明顯的,但并非不可解決。如,以亞馬遜Kindle為代表的電紙書閱讀器采用電子紙顯示技術,可提供類似紙張的閱讀體驗,且能較好地保護視力;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閱讀設備將更簡單易用,甚至專門為老人、兒童等群體開發特定的閱讀設備;在國家層面,提出加強數字內容監管,規范數字出版等措施來提高數字閱讀資源質量;數字閱讀過程中,讀者可獲得快速理解和反應的能力以及多任務處理能力,人腦有可能發展出更高級的認知形態,改變原有的理解和記憶狀態[32]。

在我國,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被定義為1994年我國開始接入互聯網后出生的群體[33]。數字原住民大部分都熟悉信息技術,而且將信息技術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傾向于使用信息技術和工具來獲取信息,相對于紙質資源,他們更喜歡虛擬、可視的網絡信息[34]。若干年后,數字原住民將成為社會主流,由于他們對數字資源具有天生的親和力,在他們的影響下,未來數字閱讀有可能取代紙質閱讀。

7 總結與建議

研究發現,數字閱讀的沉浸體驗水平明顯低于紙質閱讀。在此基礎上,討論了數字閱讀對紙質閱讀的取代性。結合對比結果和相關論據認為,現階段紙質閱讀在沉浸體驗、健康、易用性、資源權威性和閱讀效果等方面尚不可被取代;但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管理的完善、讀者的適應以及數字原住民的影響,紙質閱讀有可能被數字閱讀所取代。

拋卻兩者的對比,不論數字閱讀還是紙質閱讀,都具備休閑娛樂、提供知識、傳授經驗、解決難題、陶冶情操等功能。因此,筆者提出以下三個建議:首先,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應加強融合,取長補短,為讀者提供個性化、高效化、精準化服務;其次,鼓勵讀者進行紙質閱讀和“深閱讀”,倡導深入分析和理解。同時,提高讀者的數字閱讀技能,逐步引導數字閱讀向深入方向發展,以獲取多元的數字化知識;最后,讀者應主動適應不同的閱讀方式,在不同的環境下做出合理的選擇,以取得最佳的閱讀效果。

(來稿時間:2016年6月)

1. 2015年度數字閱讀白皮書: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接近3億[J].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6(2):8

2.袁浩. “數字時代”尤其需要高質量閱讀[N]. 中國社會報,2016-04-25(8)

3.張賀,肖家鑫,康巖,等. 讀屏時代,不只是“短平快”[N].人民日報,2016-04-22(11)

4.龔牟利. 數字閱讀明顯超紙質閱讀[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6-04-22(2)

5.劉峣. 數字閱讀能否取代傳統閱讀?[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5-19(8)

6.杜羽,侯力. 統計數據中的全民閱讀[N]. 光明日報,2016-04-23(11)

7.張冰,張敏. 數字閱讀必然會導致淺閱讀嗎?——基于眼動追蹤技術的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對比實證分析[J]. 新聞傳播,2013(1):52-53

8.袁曦臨,王駿,劉祿. 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理解效果實驗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5):35-46

9.周鈺,王娟,陳憬,等. 信息載體影響文本閱讀的實證研究——基于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比較[J]. 中國遠程教育,2015(10):21-26, 79-80

10.柯平. 數字閱讀的基本理論問題[J]. 圖書館,2015(6):1-6, 36

11.萬安倫. 中國網民數字閱讀狀況調查報告(2016) [EB/ OL]. [2016-06-18]. http://toutiao.com/i6285297195260314113/

12.Zha X, Zhang J, Yan Y, etal. Comparing flow experience in using digital libraries: Web and mobile context[J]. Library Hi Tech,2015, 33(1):41-53

13.張玉珍. 在競爭中共同發展——論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的關系[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1):51-54

14.楊連成, 許嘉璐.紙質閱讀不可能被代替[N]. 光明日報,2010-12-03(2)

15.Negroponte N. Being digital[M]. New York: Vintage, 1996

16.王余光. 兒童閱讀應從紙本開始[N]. 光明日報,2013-02-26(9)

17.王子舟. 隨電紙書洪流走入數字閱讀時代[J]. 圖書館建設,2010(6):7-9

18.王子舟,周亞,巫倩,等. “淺閱讀”爭辯的文化內涵是什么[J]. 圖書情報知識,2013(5):15-21

19.曾祥芹. 紙本書、電子書、無字書與讀書、閱網、觀景——與時代文化和世界閱讀潮流同向共進的“漢文閱讀學”[J]. 圖書館雜志,2013(4):8-11

20.江曉原. 閱讀前景:一個樂觀的展望——關于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J]. 編輯學刊,2013(3):36-39

21.Csikszentmihalyi M. Chapter 1: Enjoymen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J].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1975:1-12

22.Csikszentmihalyi M.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J]. M.csikszentmihalyi & I.s.csikszentmihalyi Optimal, 1988:15-36

23.Zhou T.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flow on user adoption of mobile games[J].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13, 17(4):741-748

24.Koufaris M.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 13(2):205-223

25.Esteban-Millat I, Martínez-López F J, Huertas-García R,etal. Modelling students’ flow experiences in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4(71):111-123

26.Bilgihan A, Nusair K, Okumus F,etal. Applying flow theory to booking experiences: An integrated model in an online service context[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5, 52(6):668-678

27.Hsu C L, Lu H P. 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s and flow experienc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41(7):853-868

28.Straub D, Boudreau M C, Gefen D. Validation guidelines for IS positivist research[J]. Th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 13(1):63

29.Anderson J C, Gerbing D W.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8, 103(3):411

30.Lin C P, Joe S W. To share or not to share: Assessing knowledge sharing, interemployee helping, and their antecedents among online knowledge work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 108(4):439-449

31.宋新軍. 芻論“網絡時代”的閱讀革命[J]. 理論導刊,2011(1):104-106

32.袁曦臨. 網絡數字閱讀行為對閱讀腦的改造及其對認知的影響[J]. 圖書館雜志,2016(4):18-26

33.陳成鑫,初景利. 國外新一代用戶網絡信息行為研究進展[J]. 圖書館論壇,2010(6):71-75

34.王文韜,謝陽群,占南. 基于ERG理論的數字原住民信息行為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9):42-46, 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gital Reading and Paper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ow Experience

Liu Kunfeng1Wang Wentao2Chen Yu3
(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2.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3. Library of Shengda Economics Trade & Management College of ZZ )

This paper adopts the empirical metho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gital reading and paper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er’s flow experie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readers’ flow experience in digital reading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aper reading; Compared to digital reading, there are more readers in the process of paper reading gained the flow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we believe paper reading can not be replaced at the present stage, but in the future, it may be replaced by digital reading. After summarizing the full tex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reader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dapt and rational use the two kinds of reading methods, an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reading.

Digital readingPaper readingFlow experienceComparative analysis

G252

劉坤鋒(1989-),男,情報學博士研究生,發表論文6篇,研究方向:信息資源配置與管理、信息行為、信息系統;王文韜(1986-),男,博士,安徽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發表論文30篇,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陳雨(1990-),女,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圖書館助理館員,發表論文2篇,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欧美区一区|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黄视频|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欧美成人免费|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色视频国产|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婷婷综合亚洲|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亚洲精品另类|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亚洲婷婷丁香|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亚洲精品91|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婷婷亚洲视频| 午夜精品区| 国产91av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视频四区|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区欧美区|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美女免费黄网站|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国产激情影院|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