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玲秦立國
硬膜外阻滯麻醉用于無痛分娩的臨床效果
劉俊玲1秦立國2
目的 探討硬膜外阻滯麻醉用于無痛分娩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遼寧省開原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78例足月、初產、單胎、頭位、無產科合并癥、無麻醉禁忌證的孕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自愿原則,將要求無痛分娩的86例孕產婦作為觀察組,其余選擇自然分娩的92例孕產婦為對照組。觀察組孕產婦在硬膜外阻滯麻醉下行無痛分娩,對照組孕產婦給予常規產科治療,比較兩組孕產婦的鎮痛效果、宮縮時間及各產程時間、分娩方式、新生兒Apgar評分、產后2 h出血量(稱重法測量)。結果 觀察組孕產婦的鎮痛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孕產婦的第一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孕產婦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硬膜外阻滯麻醉用于無痛分娩可明顯降低分娩所帶來的疼痛,并能有效縮短第一產程時間,提高自然分娩率。
硬膜外阻滯麻醉;無痛分娩;羅哌卡因;芬太尼
在分娩過程中,疼痛是產婦最主要的感受之一[1],而且這種疼痛被認為是婦女一生中最劇烈的疼痛之一[2],使得越來越多的孕婦因心理畏懼而放棄自然分娩,而選擇剖宮產或無痛分娩。因此,無痛分娩已成為臨床產科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目前常用方法有催眠法、穴位刺激法、藥物鎮痛、吸入性麻醉及硬膜外阻滯麻醉等。而最常用的無痛分娩方法是羅哌卡因聯合芬太尼行硬膜外阻滯麻醉。本研究就硬膜外阻滯麻醉用于無痛分娩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78例足月、初產、單胎、頭位、無產科合并癥、無麻醉禁忌證的孕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自愿原則將要求無痛分娩的86例孕產婦作為觀察組,其余選擇自然分娩的92例孕產婦作為對照組。對照組孕產婦年齡22~30歲,平均(25.4±5)歲;觀察組孕產婦年齡23~30歲,平均(24.6±2.4)歲。兩組孕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孕產婦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麻醉方法 觀察組孕產婦在硬膜外阻滯麻醉下行無痛分娩,出現臨產征兆后,取左側臥位,雙膝屈向胸部,于L3~4間隙穿刺置管2~4 m并妥善固定,在其宮縮間期注入0.1%利多卡因3~5 ml,觀察5~ 10 min,若無異常,遠端連接鎮痛泵,藥物為低濃度羅哌卡因80 mg+芬太尼0.2 mg+0.9%氯化鈉注射液36 ml的混合液,控制麻醉平面在T10以下。以每小時5~8 ml的速度由鎮痛泵持續向硬膜外間隙泵藥,直至宮頸口擴張至全開后停止給藥,期待自然分娩。對照組孕產婦給予常規產科治療,由助產士進行必要的生理、心理指導及情感、語言支持。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孕產婦的鎮痛效果、宮縮時間及各產程時間、分娩方式、新生兒Apgar評分、產后2 h出血量(稱重法測量)。
1.4療效判定標準 0級:無痛;1級(輕度疼痛):有疼痛感但不嚴重,可忍受;2級(中度疼痛):疼痛明顯,不能忍受,需要使用鎮痛藥物;3級(重度疼痛):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要使用鎮痛藥物[3]。其中0、1級為有效鎮痛,2、3級為無效鎮痛。鎮痛有效率(%)=(0級例數+1級例數)/總例數。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鎮痛效果比較 觀察組孕產婦的鎮痛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宮縮時間及產程時間比較 觀察組孕產婦宮縮間隔時間、持續時間、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孕產婦的第一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孕產婦鎮痛效果比較[例(%)]
表2 兩組孕產婦宮縮時間及產程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孕產婦宮縮時間及產程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間隔時間宮縮時間(min) 產程持續時間第一產程(h)第二產程(min)第三產程(min)對照組 92 2.5±0.4 0.6±0.4 9.8±1.2 40.2±0.8 8.43±0.16觀察組 86 2.5±0.3 0.6±0.3 7.8±1.0 40.0±0.7 8.45±0.02 t值 0.347 0.346 12.731 1.510 1.151 P值 >0.05 >0.05 <0.001 >0.05>0.05
2.3分娩方式比較 觀察組孕產婦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孕產婦分娩方式比較[例(%)]
2.4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兩組Apgar評分1 min評分≥8分新生兒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例(%)]
2.5產后2 h出血量比較 兩組孕產婦產后2 h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孕產婦產后2 h出血量比較[例(%)]
在現代醫學疼痛指數中,產痛僅次于燒灼痛而位居第二[4-5]。劇烈的分娩疼痛會給產婦帶來諸多不良情緒,導致產婦出現復雜的心理、生理上的強烈應激反應,從而出現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變化。這些變化一方面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子宮收縮不協調、宮口擴張速度減慢,從而延長產程;另一方面使產婦需氧量和基礎代謝率明顯增加,胎盤供血減少,進而使產婦過度通氣導致呼吸性堿中毒,增加產婦疲勞感[6]。同時,孕產婦因劇烈疼痛引起的屏氣或喊叫可導致母體及胎兒缺氧,從而出現胎兒宮內窘迫,導致剖宮產率增加[7]。實施鎮痛,有助于產婦酸堿平衡,對產婦和胎兒均有利[8]。
分娩鎮痛的目的是在安全有效的基礎上減輕產婦因分娩帶來的疼痛,緩解分娩過程中的緊張、焦慮情緒,減輕產后疲憊感,避免在第一產程過度用力,保證第二、三產程留有充沛的精力以順利完成分娩。同時,分娩鎮痛不影響子宮收縮,還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宮縮不協調,而且麻醉阻滯宮骶及骨盆運動神經可促進宮頸口、盆底肌肉松弛,加速分娩進展。
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酰胺類局麻藥,具有低濃度時感覺與運動阻滯分離的特點[9],是常用的分娩鎮痛局部麻醉藥物,有麻醉和鎮痛雙重作用。芬太尼是阿片類受體激動劑,與阿片受體結合可抑制痛覺傳入,大劑量應用可誘發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10],小劑量應用不易透過胎盤,對產婦和新生兒均不會產生不良反應。兩者聯合應用具有麻醉系統作用,鎮痛效果明顯[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鎮痛有效率為96.5%,接近于馮湘玲的研究結果[12],證明鎮痛效果明顯。同時,觀察組孕產婦的第一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與郭潔真等[13]的研究相似;而且,在分娩方式方面,觀察組孕產婦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無痛分娩能夠改變分娩方式。而在第二、三產程時間、宮縮情況、產后出血及新生兒Apgar評分等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硬膜外阻滯麻醉用于無痛分娩可明顯降低分娩所帶來的疼痛,并能有效縮短第一產程時間,提高自然分娩率。
[1]郭麗芬.羅哌卡因與布比卡因在無痛分娩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8):30-31.
[2]賴思鴻.腰硬聯合麻醉在國內無痛分娩的研究進展[J].牡丹江醫學院報,2013,34(1):77-78.
[3]楊梅,朱雁鴻,胡燕,等.羅哌卡因聯合芬太尼連續硬膜外阻滯用于無痛分娩臨床研究[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12):148-151.
[4]吳新民,陳倩.分娩鎮痛[M].北京: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57-69.
[5]譚素云,黃霄行,韓全國.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和腰硬聯合阻滯用于無痛分娩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0):32-33.
[6]陸義丹.甲磺酸羅哌卡因聯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臨床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24):225-226.
[7]魏玉紅.羅哌卡因復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鎮痛用于無痛分娩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6):117-118.
[8]王學清.無痛分娩的實施及現狀研究進展[J].甘肅醫藥,2014,33(5):353-355.
[9]王大偉,王保國,劉長寶.不同劑量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腰-硬聯合阻滯在產程潛伏期分娩鎮痛的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5,31(6):538-542.
[10]李莉.芬太尼與瑞芬太尼用于ICU機械通氣患者的效果比較[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5,12(3):109-111.
[11]韓專葉,郭潔,冉彩虹,等.羅哌卡因聯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鎮痛用于分娩鎮痛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31):21-22.
[12]馮湘玲.無痛分娩與常規分娩的分娩質量比較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4,22(11):33-34.
[13]郭潔真,何曉霞,林少靜,等.無痛分娩聯合縮宮素縮短產程的效果及護理[J].哈爾濱醫藥,2015,35(3):197-199.
R614;R714.46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9.049
1遼寧省開原市婦幼保健院,遼寧鐵嶺 112300
2鐵嶺衛生職業學院,遼寧鐵嶺 112000
劉俊玲(1968.2-),本科學歷,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