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 呂文利
黃道婆,改變世人穿衣風尚
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呂文利
黃道婆,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現上海市華涇鎮)人。
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于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被后世稱為布業的始祖。

事實上,真實的黃道婆史書記載較少,關于她的出生和幼年情況,以及她作為童養媳被公婆和丈夫虐待的經歷,很多都是后來人的杜撰。但是,她從海南學習紡織技術,并將這種技術改良后傳播到中原地區,在這其中做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到了清代,黃道婆就被尊稱為布業的始祖。
13世紀中葉的南宋末期,天下紛亂,松江府(現上海)東部50里地一個叫烏泥涇(現上海華涇鎮)的地方,一個女嬰呱呱落地,她就是黃道婆。
黃道婆后來流落到海南地區,當地的黎人正是以織布為生,并擁有高超的技術。當時的文獻記載海南島,說島上的“夷人”沒有城郭,以木棉為毯。黎人婦女不事桑蠶,從小就學習織布技術,所織棉布,以花多為勝,橫著數有120朵花的,就是上品了。
黎人女工還會根據內地人的喜好,特地織出一些圖案,深受商人歡迎。其中,“匹幅長闊而潔白細密者”叫慢吉貝,“抉幅粗疏而色暗者”叫粗吉貝,還有一種“絕細而輕軟潔白,服之且耐久者”,是棉布中的上等品。由此可見,經過黎人婦女的巧手,當時海南的棉布已經有非常豐富的種類了。
黃道婆到了海南島后,被黎人所接納。課文里說黃道婆在海南與人為善,求知好問,黎人都愿意幫助她。但其實,黎人的紡織技術是“傳女不傳男,傳內不傳外”的,因此,黃道婆要想學到技術,想必也是自有一番人生曲折。
經過30年的勤學苦練,黃道婆完全掌握了先進的紡織技術,思鄉的愁緒漸漸涌上心頭。她向從遠方回來的人打聽家鄉的一切,對父母鄉親的思念日甚一日,愁緒漸長,白發漸染。終于在1295年左右,黃道婆搭上了一條海船,回到了故鄉烏泥涇。
2016-02-14 08:41:42《環球人物》雜志分享:烏泥涇土地貧瘠,加之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為了謀生,很多人漂泊異鄉,黃道婆便是其中一個。她在少年時就坐船淪落崖州,以當時的航海技術,可以想見,經海路到海南必然經歷了九死一生。
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朝代已經從宋改成了元。當時,元朝的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剛剛去世,他的孫子鐵穆耳繼承了皇位。忽必烈在位時,提出了“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的農本思想,并在棉花在長江流域大面積種植的情況下,于1289年設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木棉提舉司,“責民歲輸木綿十萬匹”。
黃道婆的家鄉烏泥涇有8000畝貧瘠土地,鄉民們正苦無出路,此時恰好對土地要求不是很高的棉花傳入進來,又逢朝廷政策支持,他們意識到,棉織品必將大行于世。這不僅僅因為棉布有更好的舒適度,還因為隨著人口的增加,良田都被用來種植糧食了,麻的種植勢必減少,所以大量種植棉花是有利可圖的事情。
棉花雖然有了,但江南地區的紡織技術卻很落后,既沒有去除棉籽的踏車,也沒有彈棉花的椎弓,大家只好用手剖剝去籽,效率極低。正當大家著急的時候,黃道婆“從天而降”,帶回了先進的技術,解了燃眉之急。
黃道婆在棉布紡織的三道關鍵工序上進行了改良,即去籽、彈松和卷筒。在去籽上,她推廣改進了踏車。黃道婆的踏車由鐵、木二軸組成,鐵軸比木軸直徑小,轉動起來速度也不同。使用時,一個人向鐵木二軸之間的縫隙喂籽棉,兩個人搖二軸的曲柄。
當籽棉經過兩軸時,被兩軸擠軋,棉籽落于內,而棉花落于外,這比手剝棉籽的工作效率要高好幾倍。這項技術比國外的軋花機要早好幾百年:1793年美國人惠特尼發明的軋花機原理其實和黃道婆的踏車一樣,都是通過分離室上的窄縫清除棉籽。
彈松就是我們俗稱的彈棉花,在這道工序上,黃道婆把沿用多年的小弓改為大弓,弓身由一尺半長改為四尺多長,弓弦由線弦改為繩弦,將手指撥弦變為棒椎擊弦,因此又稱這把弓為椎弓。椎弓上一截長而彎,下一截短而勁。彈松時,先彈擊下一截弓,用以彈松棉絮,之后再用上一截弓彈擊,用以弄松纖維,除去雜質。用椎弓彈松,一天可彈棉花六七斤。
在卷筒上,黃道婆也有創新。她用一尺多長的無節細竹條,把熟花(已彈好的棉花)搓卷成八九寸的棉條,這比原來“一把抓”式的做法也高效得多。
棉花處理到了這一步,才可以用于紡紗。但當時紡紗機械也很落后,一般用的是單錠手搖車,三四臺這樣的車才能供上一臺織布機的需要。于是,黃道婆又實地調研,開動腦筋,發明了三錠腳踏紡車。這種紡車腳踏的勁頭大,還讓使用者騰出了雙手握棉抽紗,同時能紡三根紗,速度快、產量多,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機器。
三錠腳踏紡車,收藏于上海徐浦大橋附近的黃道婆紀念館。
在織造方面,黃道婆在“錯紗”“配色”“綜線”“摯花”等環節上加入了自己的設計。她根據當時人的喜好,制作出折枝、團鳳、棋盤、書法等各種圖案的棉布,仿佛畫上去的一樣。總之,經過黃道婆的技術紡織出來的布匹,不但快而且好,很快就供不應求,“烏泥涇被”成為當時的“馳名商標”,名揚天下,有人甚至總結說是“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1330年,黃道婆去世,當地人民為紀念她的貢獻,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特意為她立祠,每年都去她的墓前祭祀。后來,松江府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黃道婆自是功不可沒。
2016-02-14 08:41:42《環球人物》雜志分享:烏泥涇土地貧瘠,加之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為了謀生,很多人漂泊異鄉,黃道婆便是其中一個。她在少年時就坐船淪落崖州,以當時的航海技術,可以想見,經海路到海南必然經歷了九死一生。
黃道婆的技術發明不但在江南一帶傳播開來,還通過絲綢之路傳到國外,如椎弓就在15世紀傳入日本,被日本人稱為“唐弓”。元代詩人王逢對黃道婆的功績很感慨,寫了一首詩來贊美她:“崖州布被五色繅,組霧紃云燦若草。片帆鯨海得風回,千軸烏涇奪天造。”流傳在上海一帶的兒歌也是對黃道婆功績的一種記錄:“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只筒子兩匹布。”
位于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內的黃道婆紡紗壁畫。
但幾百年來,關于黃道婆的文字記載也就是這些了。一直到了民國時期,因為落后挨打,“民主”和“科學”成為知識人高舉的大旗,大家要在中國歷史上尋找現代性和代表性人物,于是,黃道婆又被重新發現和闡釋,并成為中國具有科學貢獻的先進人物代表。
1937年,黃道婆的故事被編入民國小學《國語》課本:“道婆攜種回江南,實行移植在田間。一人傳十十傳百,江南農家學種棉。道婆功勞自不休,至今人人還紀念。”到了20世紀50年代,有人又在史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創造出了后來人們熟知的黃道婆的傳奇故事。
雖然歷史上的黃道婆不如民間傳說般傳奇,但她在棉花的加工、紡紗、織造等環節所做的創新和發明,的確為江南的經濟成長創造了新的增長點。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社會的需要促進了黃道婆的創新,而黃道婆的創新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并最終掀起了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黃宗智教授等人所稱的“棉花革命”(黃道婆之后中國人開始大量使用棉布,并最終影響了手工業、農業的發展)。
黃道婆的發明創造,使棉布成為物美價廉的東西,再也不是只有上層人士才穿得起的奢侈品。從此,人們的穿衣風尚為之一變,棉織物成為后世的主要穿著用品。而黃道婆,也被記在童謠和課本里,成為中國科技史上為數不多的女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