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海燕
(湖南隆回 劉賢義 78歲)
文/北岳樵夫
文/劉景源
汪精衛曾因抗日被逼辭職
文/楊海燕

汪精衛是抗戰時期的天字第一號漢奸。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汪精衛也有過一段因抗日被逼辭職的往事。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當天,汪精衛出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內政部長。此時日本大舉進攻上海,并威脅到南京的安全。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洛陽。也就是在行都洛陽,汪精衛發表了其著名的國是主張,謂“軍事上抵抗,外交上交涉,冀不失領土,不喪主權”。
然“抵抗”馬上被證實為空談,因為掌握兵權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正在江西忙著第四次“剿共”。汪精衛眼看依靠蔣介石保上海無望,便寄希望于統兵百萬的張學良。不料,張學良卻稱他遵循既定“鞏固后方,推進前方,保衛地方,擁護中央”的方針,若要出兵,開價月給餉費500萬。在此情形下,親汪精衛的上海守軍蔡廷鍇部在與近20萬日軍相持33天、付出了重大傷亡后,由于寡不敵眾,最終被迫撤退。
1932年7月19日,日軍侵犯熱河。22日,汪精衛電令張學良出兵抵抗;但張學良拒不執行命令,還回電暗示汪無權指揮華北軍事。汪精衛無奈,請蔣介石回南京共商對策,但蔣介石對張學良持包庇態度,也不表態。張學良又屢屢借口抗日,向南京中央政府索要巨款。汪精衛一氣之下,于8月6日提出辭職,蔣介石急忙“懇切挽勸”。不料其后,東北軍將領和宋哲元等北方將領57人公開發表宣言,誓與張少帥共進退,更是將汪精衛逼入絕境。在此情況下,8月22日,國民黨中常會決定:行政院院長一職以副院長宋子文代理。這一場汪張沖突的最后結果,竟是汪去張留。
此事對汪精衛影響甚大。在遭遇一次次主政挫折之后,曾經主張積極抗戰的汪精衛終于完全改變了立場,日益轉向消極妥協,最后竟走上了叛國投敵的不歸路。
(湖南隆回劉賢義78歲)
1960年7月,我師范畢業后分配到湖南隆回縣羅洪中學工作。那時,很多人因為挨餓而患上水腫。我上完一節課就已經覺得饑餓難忍,只好喝一杯開水,在床上躺一會,以免消耗體力。聽到上課鈴聲響了,又爬起來走向教室。

后來,政府號召大家生產自救。我們學校坐落在偏遠山區,但像毛栗子這種營養高的野果,也早就被人們采光了。有一種櫟樹結的籽,味道苦澀,但好在沒有毒性,用來磨成豆腐,在水中浸泡除去些苦味后勉強可充饑。葛根含淀粉多,可生吃,也可煮熟吃。營養價值高口味又好的,莫過于挖出蕨根后洗凈捶碎過濾沉淀出淀粉。校長把我們分成幾個組:老教師在校堅持上課;女教師上山采野菜野果,采集櫟子打豆腐;年輕男教師上山挖蕨根和葛根。我和周玉同、周后式、鄒興恒,4個年輕小伙子,平時餓得特別慌,所以上山尋找食物的決心也特別大。我們結成一個組,在山坳里使盡渾身解數,挖到許多蕨根,被學校評為生產自救標兵。我作為組長,提議照了這張合影做紀念。
我們在大山中累了一個多月,填飽了肚子,度過了饑荒。
文/北岳樵夫
在開國十大元帥中,朱德與劉伯承年歲最大,又都是四川人,而且相識最早。鮮為人知的是,他們曾是戰場上的對頭。當時劉伯承所率領的川軍曾將朱德所在的滇軍打得潰不成軍。
早在1916年,朱德和劉伯承都參加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當時,朱德在入川參戰的滇軍中任團長,劉伯承則在川軍中任職。戰后,四川逐漸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戰事不斷。
1917年,軍閥熊克武為了消除另一軍閥劉存厚,派劉伯承作為代表赴川南瀘州,代表他與云南軍閥唐繼堯的部隊談判,意欲聯合驅逐劉存厚。在這次談判中,劉伯承結識了朱德。然而,到了1920年,唐繼堯圖謀霸占四川的統治權,企圖聯合其他四川軍閥驅逐熊克武。結果,熊克武利用“川人治川、驅逐客軍”的口號,與四川各軍閥聯合起來,反將駐川滇軍逐出了四川。在這次戰爭中,劉伯承率部與滇軍作戰,連連取勝,而朱德所在的滇軍則接連失利,一直從成都潰退到貴州境內,部隊損失慘重……
后來,朱德去了法國留學,回來后已是一名共產黨員。1926年,他受黨的委派,到四川萬縣策動軍閥楊森易幟參加北伐時,卻因楊森屢屢失信而束手無策。而這一年5月,經四川黨組織的主要創建人楊闇公和老同盟會員吳玉章兩人介紹,劉伯承成為中共黨員。11月中旬,楊闇公、朱德等人,到重慶劉伯承家開會。“仇人”相見,又驚又喜。
在這次會議上,他們根據中央的意圖,成立了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由楊闇公、朱德、劉伯承組成,地委書記楊闇公兼任軍委書記。值得一提的是,排名在兩位開國元帥之前的楊闇公是楊尚昆的胞兄。
古人眼睛為“目”,箭靶中心目標為“的”。這兩個字如何組合成了“目的”呢?
公元581年,隋高祖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北周高官竇毅結束了官宦生涯。竇毅的女兒悲憤中罵道:“可惜我不是男子漢,不然,我必挺身解救國難!”竇毅十分贊賞女兒的膽識,于是出榜招婿,條件是射中自己畫于屏風上的孔雀眼睛。
角逐之下,滿城王公貴胄紛紛落選。這時,青年李淵到竇府,連發兩箭分別射中孔雀兩眼,竇毅于是將女兒嫁給了李淵。這李淵夫婦正是后來唐太宗的父母。“目的”即起源把孔雀的眼睛當靶子。
文/劉景源

金代將北京定為“中都”,傳來了蒸餾器,釀制燒酒,元代燒酒成為大都的主要酒品。明、清兩代時,朝廷曾規定北京城四周四十里內不許有燒鍋。當時北京酒源主要來自臨近的河北各縣鎮燒鍋。直到1941年北京城郊才開始出現燒鍋。1949年5月成立華北酒業專賣
總公司實驗廠。紅星牌二鍋頭原是華北酒業專賣公司石家莊露酒廠于1948年開始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