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廉萬營
北京厚樸中醫學堂堂主 徐文兵
鄭板橋養生五道
文/廉萬營

受訪專家:河南省中醫院肝膽脾胃病科主任醫師 牛學恩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書畫家,享年73歲,在那個時代絕對算是高齡,這說明他養生有道。據說他曾在一封家書中講述自己的養生之道,歸納起來可概括為:黎明即起食白粥;飯后散步千步宜;每天靜坐有定時;遇事“糊涂”莫煩惱;睡前清心勿思想。鄭板橋的這些生活習慣充分體現了“固護脾胃”和“保養心神”的養生之道,這也是他健康長壽的關鍵所在。
這里包含三個重要因素:黎明時分、起床活動和食白粥,這其中蘊含著天人相應的中醫思想。在太陽即將升起,自然界和人體陽氣開始活動的時候,人也開始起床活動。辰時(早晨7~9點)胃經當令,是消化食物的最好時間。白粥,也就是大米粥。根據五行理論,大米等谷物屬土,脾胃也屬土,谷物入胃易于消化吸收,因而可養胃,并能快速為全身生理活動提供充足的氣血。之所以“食白粥”,主要是考慮它最易消化吸收,適合早晨食用。
民間素有“飯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說法。其實,不論百步也好,千步也罷,都是一個約數,具體還要因人而異。
飯后適當運動,有利身體氣血暢通,可促進脾胃的運化。但如果運動過量,則會影響胃腸的血液供給,從而有礙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在胃中食物尚未消化的階段大量運動,其重力作用還易造成胃下垂。《黃帝內經》中強調,飯后“四肢微動溫衣”,意思是說飯后伸伸胳膊抬抬腿,感覺到渾身微微發熱時,活動的“度”就達到了。
養生有三種境界:首先是養體,再進一步是養氣血,最高境界是養心神。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話:“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這段話是說,氣血充足,人體各種生理功能才能正常運行。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看東西、聽聲音、走路、拿東西等,都要消耗血氣,如果過多地通過看、聽、活動來愉悅精神,就會耗傷心神,氣血過多消耗在這些地方,對心神的保養就沒有足夠保障了。因此每天定時排除雜念、閉目靜坐,有助于保養心神。
可選擇早晚時分,每次靜坐10分鐘左右,然后配合揉按太沖穴(足背大腳趾與二腳趾結合部之前的凹陷處),還有助于緩解視疲勞。
牛學恩介紹說,消化科門診上的胃腸病,90%以上都是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過多的郁悶煩惱導致肝氣郁結,長期憂愁郁悶、思慮過多易耗傷心神,精神壓力過大導致周身氣血流通不暢,從而導致肝氣橫逆犯胃,傷及脾胃,有礙正常的脾胃功能,這時消化系統疾病就容易找上門來。
因此,保健脾胃、頤養心神強調放松精神,這和鄭板橋秉持的人生哲理“難得糊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糊涂”并非真傻,而是洞明世事,避開不必要的精神心理壓力,實為人生處世的明智之舉。量力而行,順其自然,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才有助于身心健康。
中醫講,陽氣入陰,人就會睡眠,陽氣出陰,人即清醒。很多病人失眠,主要還是思慮過多,擾動陽氣、陽不入陰造成的。睡前在床上聽聽柔和的音樂,全身放松、平靜心緒、掃除雜念,有助于較快入眠。失眠患者可以通過揉按三陰交(內踝尖直向上四橫指處)、太沖穴,或者熱水洗腳后揉按腳掌心的涌泉穴,都十分有助睡眠。
另外,老年人氣血虧虛,也容易導致陽不入陰而失眠,此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藥物、針灸來補益氣血,從而改善失眠。
北京厚樸中醫學堂堂主徐文兵

古人以“十年”為一個周期、以五臟氣血的盛衰為基礎描述人的生命進程,養生也應順應生長壯老的規律。
十歲好“走”,可由著孩子發揮天性,多活動;二十歲好“趨”,正是練肌肉競走的好時機;三十歲好“步”,養生可好好散步;四十歲好“坐”,靜坐或動作幅度、活動范圍小的鍛煉更適合。
五十歲時五臟始衰,先是肝氣衰,接著膽汁的分泌減少,眼睛開始看不清。建議適量少吃,養肝先養腎,把兩手搓熱后在兩肋下揉搓,能促進膽汁分泌。
六十歲時心也始衰,血氣不足,就喜歡躺著。此時期老人做什么都不要用力過猛,經常躺一躺,這樣休息比較好。
七十歲時脾氣變弱,皮膚開始枯萎。補脾忌吃得太辛辣,并學會借天地之氣養脾胃,尤其是換季時:中醫把每一季的最后18天歸到脾,如春天的末尾,快到立夏前的那18天,多吃養脾胃的小米粥、牛肉等。脾氣虛者不要過度勞作,給大家推薦兩味成藥:補中益氣丸、玉屏風散。
八十歲時,肺氣始衰,魄始離散,常說錯話。補肺宜多吃山藥等。80歲后內褲老是會不干凈,建議多鍛煉肛門的括約肌(多練提肛)。
以此類推,養生宜順應人生周期,非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