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古代的文獻典籍中都有大量關(guān)于“香”的記載,詠香詩文、文學(xué)作品不計其數(shù)。香文化的在《紅樓夢》中更是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蘊含在其中的豐富而深厚的香文化知識,為小說增色不少。曹雪芹在小說《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中描寫到了香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香的種種用途,展示出了香的無窮妙用。
關(guān)鍵詞:香的用途;紅樓夢;香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2.24;I2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12-02
自古及今,歷代的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王公貴族皆愛香、用香、敬香。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與香為伴。[1]中國數(shù)千年香文化的歷史中,孕育了種類繁多、用途各異的香。香,滲透于古人生活的諸多方面,衣需香熏,被需香暖,乘車有香,茶中有香,酒中有香,食中有香,藥中有香,書中有香,墨中有香,香無處不在。古人用香來驅(qū)蚊蠅、逐瘟疫、祛除異味、安神開竅、美容養(yǎng)顏、供奉神靈、以香浴佛、以香香身、以香涂壁、以香湯沐浴、以香辟穢、讀書焚香、撫琴焚香、會友焚香、宴客焚香、品茗焚香、參禪焚香、論道焚香;考場熏香、閨閣熏香、臥室熏香、客廳熏香、案頭熏香、帳中熏香、車轎掛香、隨身佩香等不一而足。香在古代用處之多、用途之廣是我們難以想象的。《紅樓夢》中香的用途也是多種多樣,妙用無窮。
一、以香入藥,以香入飲食
(一)以香入藥。自古“香”、“藥”同源。天然香料,不僅香氣怡人,沁人心脾,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古代絕大部分香料都可入藥。據(jù)古代醫(yī)書典籍記載,很多香料在中醫(yī)藥學(xué)中又是藥料。如常見的一些香料:藿香、沉香、丁香、檀香、迷迭香、乳香、蘇合香、安息香、郁金香、零陵香、麝香、龍腦香、豆蔻、龍涎香等香料也是中醫(yī)上常用之藥材。《紅樓夢》里出現(xiàn)不少用于治病的香品。如第七回周瑞家的問薛寶釵得什么病,得知薛寶釵所服“冷香丸”是用來治療她胎里帶來的熱毒的。古時候確實也有很多用香料制成的香丸是用來治病的。《紅樓夢》中用香丸治病的還有第三十回提到的“香雪潤津丹”、第九十一回出現(xiàn)的“十香返魂丹”和“至寶丹”等用來治寶釵的病,沒治好,最后還是“冷香丸”起了作用。第二十四回寫王熙鳳買辦端陽節(jié)禮時提到“香料藥餌”,這里四字并列,可見她是把香料藥餌同等看待的。賈府所用香料,很多都是藥料,《本草綱目》中均有記載。第九十七回提到用安息香來幫助賈寶玉入睡安神、正魄安魂。《酉陽雜俎》記載:“安息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辟邪樹。”[2]
(二)以香入食。在食物菜肴中加入香料始于何時,目前無資料可考。但將各類芳香植物香料廣泛用于食物烹調(diào)以調(diào)味增香則始于先秦。西周采用的調(diào)味香料已十分豐富。后世調(diào)味香料逐步增多。賈府作為當時無比富貴之府,其飯食講究自不必說,自然是加入各種調(diào)味香料的。如其中的桂圓湯、桂花糖、桂花糕、藕松桂糖糕、五香腐干(用大茴香、小茴香、花椒、桂皮、丁香等五種香料調(diào)為制成)、香油、五香大頭菜(用五種香料制成)等均加入了香料。據(jù)了解,當今滇東南一帶的布依族人民,常以有濃郁香味的蜜檬花和楓香葉制作色、香、味俱全的香花米飯。
(三)以香入茶。古人對香料的利用可以稱得上是無所不用其極,連茶也不放過。在茶中加入香料制成“香茶”,在紙中加入香料則制成“香紙”。古人除了在食物中添加香料之外,還將香料添加于茶葉之中,以助其香而成香茶。香茶制作,始盛于宋代。香茶誘人的香味及養(yǎng)生功能是其從宋明盛行至今的魅力所在。《紅樓夢》中也多次寫到香茶。《紅樓夢》中寫到的香茶有“千紅一窟茶”、“楓露茶”。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以“千紅一窟茶”招待賈寶玉,此茶香美異常,以各種仙花靈葉上所帶之露研制而成。古時采香花香葉香草上的露水制作香品也是有記載的。比如蘇軾常采梅花之露而制成梅花香。“千紅一窟茶”之創(chuàng)造靈感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第七十七回提到“楓露茶”。有不少學(xué)者認為是杜撰,其實這里暗含了一種香葉即“楓香葉”,筆者的家鄉(xiāng)盛產(chǎn)楓香,家鄉(xiāng)人民常用楓香提取楓香汁浸泡糯米飯從而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香飯。第二十二回寫到賈母“預(yù)備下香茶細果以及各色玩物”[3](P179)。香茶,兼具茶香與花香,茶引花香,花增茶味,令人心怡神曠。
(四)以香入酒。古人還把各種香料加入酒中用來釀制醇美異常的“香酒”。我國制造香酒的歷史也可以遠溯至夏商時期。商朝時發(fā)明了一種香氣極為濃郁的貴重香酒,名曰“鬯”。樂府詩中有若干以“登歌酌鬯”為名的郊廟歌辭。明清時期各種各樣的香酒種類齊全且豐富。《紅樓夢》也有多處關(guān)于香酒的描寫。第七十八回,賈寶玉祭晴雯所用“桂醑”是古代一種歷史悠久,深受人們喜愛與鐘情的香酒,即“桂花酒”。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就已有桂花酒了。屈原在《九歌·東皇太一》中有“奠桂酒兮椒漿”[4](P50)的記載即可為證,說明在當時人們已用桂花和椒浸制酒漿釀成桂酒、椒酒了。賈寶玉以貴重的桂花酒祭奠晴雯,可見其重情重意的一面。第三十七回,“酒未滌腥還用菊”[3](P323)一句說的就是用菊花釀制的菊花香酒。菊花也是古代釀制香酒常用的香料之一。其色、姿、香、韻,四絕皆備。無論用何種香花、香草、香料來釀造香酒,據(jù)說都有極高的保健養(yǎng)生價值。
二、以香養(yǎng)顏,以香香身
(一)以香養(yǎng)顏。古人在養(yǎng)顏、美容、護膚、香身等方面,也廣泛利用香料。古人所用之香粉、香膏、香發(fā)油、香護膚品等均出自天然。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可以說與香密不可分。她們利用香來護膚、潤發(fā)、沐浴、香口、香身等。香料在古代美容方面應(yīng)用廣泛,各類面脂、口脂、妝粉、胭脂、手膏、香露、護發(fā)香油、面香粉、唇脂等美顏護膚化妝品均是加入香料制作的,色香俱全。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很多美容養(yǎng)顏的香方。宋代,添加香料制作的各類美容化妝護膚品遍及全國各地。據(jù)載,南宋都城臨安在當時以至后來都是全國有名的芳香脂粉、香料的集散地,香市無比繁榮。《紅樓夢》也多處寫到女兒們用香粉來護膚養(yǎng)顏。第四十四回,平兒受了委屈,李紈將其拉入大觀園中,后寶玉又叫至怡紅院,給平兒梳妝,并讓平兒擦脂粉,這是一種用紫茉莉花種配以麝香、龍腦香等珍貴香料混合而制成的香粉。不僅色香俱全,且有很好的護膚功效。茉莉本身也是一種香料。
(二)以香香身。“香身”也是中國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女子用各種香料制品來香身以增加無限動人之魅力。早在漢代,香身就已進入宮廷禮制。女子為了嬌艷嫵媚,就更是利用各種香料來香身了。懸佩之香、服用之香、敷涂之香、洗浴之香、熏燃之香充斥在暖閣香閨中,香膚、香發(fā)、香肌、香衣、香身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古代香學(xué)專著中流傳下來很多“體香方”,即“香身方”。《紅樓夢》中也多次描寫到紅樓女兒用香來香身。最典型的莫過于薛寶釵費盡心機人為調(diào)制的“冷香丸”,看似這顆丸子緊緊是在治病,實則也是用來香身的。除了“冷香丸”這一經(jīng)典的香身方之外,紅樓女兒日常佩香、熏香、戴香、涂香、擦香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獲得體香。
三、祭祀用香、節(jié)慶用香、宗教用香
《紅樓夢》中寧、榮兩府、大觀園等除了生活用香之外,在祭祀時、節(jié)慶中去道觀、寺廟時均處處用香。祭祀用香以傳達對祖先的緬懷與尊敬之情;傳統(tǒng)節(jié)日焚香以增加節(jié)慶氛圍、營造其樂融融的良好氣氛;去道觀、寺廟以香作為敬奉神靈之供品,并借以傳達心中的愿望,以求護佑。
(一)祭祀用香。中國在祭祀中用香是至今都不能缺的,祭禮中焚香是一個極重要之環(huán)節(jié)。第二十一回,賈府合家祭天祀祖時用香。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時,香燭輝煌,寶玉捧香,賈母拈香下拜。最精彩之處莫過于第四十三回,賈寶玉本想用檀香、蕓香、降真香來祭奠金釧兒,后因無賣香之香鋪,便取了荷包里的沉速香來焚上,可見其心之誠。沉香那可是香中上品,自古以來被各家奉為至尊之物,香中上品、香中之最,位居古代四大名香“沉檀龍麝”之首,是極珍貴極受推崇歡迎的香料,上好的沉香,貴比黃金。速香雖是次一等的沉香,但也珍貴非常。
(二)節(jié)慶用香。每逢喜慶的日子,逢年過節(jié),裊裊香煙在賈寧二府、大觀園中是不可或缺的點綴。焚香為節(jié)慶營造了美好和樂的氛圍。第七十五回,中秋節(jié),“嘉蔭堂月臺上,焚著斗香”[3](P658)。最典型的節(jié)日焚香場景要數(shù)第十八回元宵節(jié)元妃回家省親所見焚香之景了,小說中描寫到,元春回家時,“園內(nèi)各處,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長春之蕊”[3](P144),“又有銷金提爐焚著御香”,“只見園中香煙繚繞,花彩繽紛”[3](P145),“但見庭燎燒空,香屑布地”,“鼎飄麝腦之香”[3](P147),好一個豪華奢侈的百年望族,香屑鋪地,用香之奢侈讓普通家族望塵莫及。元宵節(jié)賈府用各種名香接待元妃,既顯高貴,又為元宵節(jié)增添溫暖和樂的氣氛。此外還有第三十一回,端陽佳節(jié),“蒲艾簪門”,蒲和艾均為香草,可用來驅(qū)蟲辟邪。是古時候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一項風俗,第五十三回,除夕夜時,眾人隨賈母至正室之中,“當?shù)鼗鹋鑳?nèi)焚著松柏香、百合草”[3](P453)。元宵夜時。賈母的花廳上擺了十來席,“幾上設(shè)爐瓶三事,焚著御賜百合宮香”[3](P454),可見賈府在過節(jié)過年時必不可少要焚香,而且焚的香都是極貴的,還有皇帝御賜之香。節(jié)慶焚香,香煙裊裊,在美好的和樂香氛中歡慶佳節(jié),增添了無窮樂趣。
(三)宗教用香。賈府中人在寺廟、佛堂、道觀中進香時也都用香。《紅樓夢》中也多處寫到宗教活動用香的情景。第十八回,寫到賈薔“忽見山環(huán)佛寺,忙另盥手進去焚香拜佛”。第二十一回,寫到賈府合家“還愿焚香”。第三十九回,“賈母嚇的口內(nèi)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燒香”[3](P329)。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夜“各處佛堂前焚香上供”[3](P453)。以上各種焚香場景屬佛教用香。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是神佛的使者。賈府中男女老幼都借著香煙祈求平安、表達心愿、求得護佑。《紅樓夢》中還有幾處寫到了道教用香。第一百零一回,賈蓉請毛半仙給去園中撞到鬼的尤氏占卜時“設(shè)香案”。還有第一百零二回,賈珍請道士到大觀園內(nèi)作法事驅(qū)妖時,寫到“香花燈燭設(shè)滿一堂”,“三位法官行香取水”,焚香自古及今也是道教各類法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道家認為,香,可以幫助他們降妖除魔,尤其推崇“降真香”。
四、以香做贈禮、以香傳情
(一)以香為贈禮。在古人的禮尚往來中,一些名貴的香料常常用來作為禮物贈與親朋好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有了以香草為贈禮的記載了。《詩經(jīng)·東門之枌》曰:“視爾如荍,貽我握椒。”[5](P138)說的就是以香贈好友。《紅樓夢》第二十回寫到,賈蕓為了在賈府尋得差事,不惜向人借銀兩到大香鋪里買來名貴的龍腦香、麝香贈予王熙鳳。第二十八回,蔣玉菡將茜香國女王所貢香汗巾贈予賈寶玉,以示心中情義,后賈寶玉又轉(zhuǎn)贈襲人。第十六回寫到,北靜王水溶與賈寶玉初次見面,對賈寶玉非常憐愛,喜不自勝,于是將皇上親賜鹡鸰香念珠作為賀敬之禮贈予賈寶玉。后寶玉又將北靜王送他的香念珠轉(zhuǎn)贈黛玉。第七十八回,賈政帶賈寶玉出門會友賞花,慶國公送給他一個旃檀香小護身佛,梅翰林等人送給他三串香珠。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送給賈母的沉香拐拄、伽楠念珠均以名貴香木沉香制作。第六十六回,薛蟠遠行回來給他疼愛的妹妹薛寶釵帶回來很多香袋、香珠、香粉等禮物。第二十八回,元春賞給賈寶玉、薛寶釵每人兩串紅麝香珠、賈母一個香如意。第七十一回,賈母八十大壽,元春又送給賈母一只沉香拐、一串伽楠珠、一盒福壽香。這些以香作贈禮的描寫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香味十足”的《紅樓夢》中的人情世故。
(二)以香傳情。《紅樓夢》中人除了在生活里充分利用香之妙用外,還用香傳情達意,作為定情信物,主要是香囊、香袋等。我國使用香囊的歷史非常久遠。戰(zhàn)國時屈原就常常佩香戴香,“扈江蘺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4](P4)。《紅樓夢》中眾女兒也常佩戴香囊、香袋。古代女子常常精心縫制香囊送給各自心儀的情郎。這些香馥馥的飾物最能表達情人的心意,《紅樓夢》中也多次寫到情人間以此物相贈來表達愛慕之情。第七十四回中,王熙鳳因秀春囊一事查檢大觀園后,發(fā)現(xiàn)司棋 吧表弟潘又安曾送給司棋兩個香袋、一串香珠作為定情信物。第二十一回中,王熙鳳讓平兒留心賈璉的東西里是否留下香袋兒李磊的東西也說明了香囊在古時確實是情人間彼此傳情達意的香物。第十三回中透露,林黛玉給賈寶玉做香囊,已經(jīng)送給他一個了,還有一個正在做,這一針一線無不凝聚著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愛意,后還因為香囊一事而吵得不可開交,香囊無疑成了賈、林二人之間表達情意的信物。
參考文獻:
[1]傅京亮.中國香文化[M].濟南:齊魯書社,2008:2-3.
[2](唐)段成式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32.
[3](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
[4](戰(zhàn)國)屈原.劉慶華譯注.楚辭[M].第3版.廣州:廣州出版社,2006:41.
[5]陳曉清.陳淑玲譯注.詩經(jīng)[M].第3版.廣州:廣州出版社,2006:63.
作者簡介:李燕清(1990-),女,漢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學(xué)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生。單位:云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學(xué)與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