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出發,在全力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中論述了“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國”、“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做到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了許多全面依法治國的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體系,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推動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法治;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94-02
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關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重點推進,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一、全面依法治國的形成發展及其基本內涵
(一)全面依法治國的形成和發展。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是首次在黨的報告中將法治確立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進行司法體制改革,這是中國法治建設的又一次飛躍。2014年10月,召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問題,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意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法治道路,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習近平第一次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在2014年12月31日的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全面依法治國”是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簡化,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是兩種表述并用。除首次提出“四個全面”時使用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外,其余使用的都是“全面依法治國”。2015年2月,在省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強調了全面依法治國對于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意義,要在“四個全面”的整體戰略布局中把握全面依法治國,不斷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
全面依法治國的形成和發展,開啟了中國法治新時代,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全面依法治國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需要從法律規范、法治實施、法治監督、法治保障、黨內法規五個方面來豐富和完善。在總目標中描繪了法治中國建設的藍圖,這是依法治國的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總目標明確了依法治國的方向與道路。只有找對了方向,沿著正確的道路,才能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這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2.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并闡釋了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五個基本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個原則回答了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豐富和發展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政治保障,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首要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力量源泉的必然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撐。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實踐起點。
二、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選擇
全面依法治國,是基于法治建設的經驗總結、對當前形勢的客觀分析、對“四個全面”的協調推進的必然選擇。
(一)全面依法治國順應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要求。
中國的法治建設起步于1949年制定的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到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以及其他一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使中國的法治建設遭到嚴重的破壞甚至是癱瘓的狀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同時也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同時也重啟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按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并將其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將“ 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2]等納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3]。2011年3月10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吳邦國同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宣布:“ 黨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工作目標如期完成。”[4]再到2012年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些都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經驗和吸取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開拓創新,順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依法治國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如何科學地認識“ 四個全面”之間的辯證關系,涉及到執政黨指導國家和社會建設的大政方針和政策的走向問題,事關重大。2015年 2月2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集中論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邏輯關系。習近平在論述四者之間的關系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要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放在“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 ”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也構成了“四個全面”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習近平曾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比喻為“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依靠兩翼和兩輪來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1.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戰略目標,發揮著目標導向的作用。而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戰略舉措,服從和服務于戰略目標。在現階段,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法制支撐和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國要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提供完備的法治支持,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全面依法治國為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
從根本上說,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是辯證統一的。 他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是兩個重要的戰略舉措。全面依法治國有利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改革的全局性、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制度完善、高效運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憲法和法律體系、全面推進法治建設,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靠保證。同時,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這一方面在于,“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要“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5] 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完善各領域的法律規范體系,為深化改革提供法律依據;也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全面健全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形成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從而確保各領域改革都能在法治軌道上深入推進。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能夠從法治價值、法律制度等方面,指引、保障和促進全面深化改革,從而確保全面深化改革穩健、快速推進。
3.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障。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居于領導核心的地位。依法治國首先是要依規治黨。只有依規治黨才能依法治國。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 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就全面從嚴治黨而言,從嚴治黨關鍵是依規治黨,即依據根據憲法、法律制定的黨內法規體系治黨,就是要將黨的權力、黨的活動規范在憲法法律范圍內。這就意味著,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依法治國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都強調通過具有至上權威的憲法、法律來規范和控制權力主體及其行為。因此,全面從嚴治黨必然需要依托于全面依法治國。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通過提升整體的規范意識和控權環境促進全面從嚴治黨;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通過完善憲法法律,設定黨的活動的整體框架,從而指引全面從嚴治黨;此外,全面依法治國通過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具體保障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
三、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一)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的領導核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指出,我們黨是執政黨,堅持依法執政,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作用。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全面依法治國的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件大事能不能辦好,最關鍵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確、政治保證是不是堅強有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順利進行。
(二)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實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中,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權益、增進人民的福祉。全面依法治國要體現出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全體人民融入到全面依法治國的過程中來。
(三)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
習近平強調:“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帶動全黨全國一起努力,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上不斷見到新成效。”[6]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民以吏為師”,領導干部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決定著全民守法的高度。必須建立常態化教育機制,讓領導干部學法制度逐漸完善。要轉變領導干部的用權觀念,樹立法律至上的意識,對官員的政績考核走上法治建設的道路。同時要注意嚴查重懲,讓領導干部的違法犯罪行為更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加大對領導干部的監督力度,真正的做到用法治來管權、管事、官人。
全面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必須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全面依法治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 年 10 月 29 日。
[6]習近平.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帶動全黨全國共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N]. 北京:人民日報,2015-02-03,(1).
作者簡介:劉剛(1990--),男,山東濰坊人,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2014級中共黨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執政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