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江蘭 劉旭
摘要:高校的德育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方優秀的民俗文化則有助于高校的德育教育。對于貴州來說,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將本地區的優秀民俗文化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相結合,充分挖掘貴州優秀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資源,有利于陶冶學生道德情操、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增強思政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貴州民俗文化;節日文化;德育資源;思政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77-02
我國在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形成了多彩斑斕的民俗文化,成為了塑造各族人民行文品行和道德規范的強大內在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引領著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真善美的強大精神動力,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對于貴州來說,將本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相結合,充分挖掘貴州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有利于陶冶學生道德情操、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增強思政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貴州民俗文化及其蘊含的德育資源簡述
民俗文化可分為節日文化和民風民俗。作為群眾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和固化的傳統風俗習慣,貴州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并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
(一)貴州節日文化及其蘊含的德育資源。
一個民族的節日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我國各族人民都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而且各具特色。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個民族中僅貴州一個省,民族節日每年就有200多個。其中的傳統節日大致可以劃分為“農事型節日”、“祭祀型節日”、“紀念型節日”、“娛樂社交型節日”等類型。
“農事型節日”,是貴州民俗文化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典型的農事型節日有布依族的“七月辰日龍山節”,侗族的“活路節”, 瑤族的“插秧節”和“達努節”等。“祭祀型節日”主要始于原始的宗教儀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例如,苗、侗、瑤、水、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吃新節”,彝族的“火把節”, 穿青族的“跳菩薩”,仡佬族的“祭山節”等節日最為典型。“紀念型節日”大多是各民族為紀念本民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緬懷本民族英雄人物而確立的節日類型,一般都有準確的日期和固定的節日活動內容。例如,瑤族的“盤王節”、布依族的“查白歌節”、侗族的“薩瑪節”等。“娛樂社交型節日”是貴州民俗文化節日中比例較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一種節日類型。為大家說熟知的有苗族的“姊妹節”、“爬山節”,布依族的“六月六歌節”,侗族“采桑節”等。
例如:侗族的“活路節”,是貴州省鎮遠縣一帶侗族春耕前夕的盛大節日。節日在每年除夕日至節日當天前。侗寨要推選兩個成年男子主持農事,稱之為"活路頭"。當地習慣,每年年節到來時,活路頭鳴鑼通知各家封存農具、紡車、碓窩,停止農事、紡織等活動。周圍侗家遵命行事,立即在自家的上述用具上貼上火紙封條,表示停止使用。直到節日當天,活路頭會將一捆嫩草放在田壩上,三聲鐵炮后,活路頭吆牛把犁做耕田動作,然后栽上幾叢嫩草,象征禾苗苗壯、豐收在望,并預祝今年農業豐收。當天下牛,各家都要斯掉農具上的封條,并在自家菜園里栽幾叢嫩茅草,以示農忙季節已到,做好春耕準備。從第二天起,侗寨都將熱火朝天地投入緊張的春耕生產,用辛勤的勞動去奪取農業的豐收。①
瑤族的“盤王節”,是祭祀祖先盤王的節日。相傳盤王智勇雙全、打退敵人, 救助和造福了百姓。據說在很久以前,瑤族人坐船飄洋過海,不幸遭遇狂風大浪,在海中飄了整整四十九天的船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毀人亡的時候,有人在船頭祈求盤王保佑子孫平安,并許下大愿。許過愿后,海上風平浪靜,船很快靠了岸,瑤人便得救了。因這天是農歷十月十六日,恰好也是盤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瑤民們就唱歌跳舞,以慶祝瑤人的新生和盤王的生日。從這以后,瑤民便把這一天定為“盤王節”。[1]
這些傳統的民俗文化節日中都蘊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資源。是群眾自我組織和自發參與形成的節日活動,起因大都是從對農業的豐收、對祖先的祭祀、對英雄的紀念和對未來的祝頌等儀式的演變而來。其中的內容也大多是教人好好做人,努力做事,踏實肯干,褒揚勤勞勇敢,勇于奉獻,艱苦樸素等。滲透在這些民俗節日文化中的德育資源也在耳濡目染中的影響著人們,使人們得到情感的共鳴和道德的教育。
(二)貴州民風民俗及其蘊含的德育資源。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其自己的傳統習俗,一個民族的習俗就是由這個民族在其世代延續中靠約定俗成的習慣構建起來的人們的生活規范。它反映出了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特有風貌。貴州特有的民俗文化有安順屯堡民俗和苗族的刺繡文化。安順屯堡文化是集地戲、祀、娛樂于一體的古老戲種。屯堡人依村寨門前或寨中空地為戲臺,以憨直拙樸、粗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藝術手法,表現中國古代忠義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屯堡地戲具有特有的藝術魅力,被稱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2]
刺繡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積淀、審美意識的反映和生存環境的載體,許多研究刺繡的學者都以苗族刺繡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并稱之為 “穿在身上的史書”,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的刺繡圖案和樣式多是花鳥蟲魚、田園、河流等一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良好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期待。
二、貴州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價值
貴州民俗文化中蘊含著豐富且具有特色的德育教育資源。在高校德育實踐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優勢,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等資源,使其在德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大學生在德育方面的學習和實踐有著非常重要地作用,同時也將提高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一)有利于豐富思政教學內容,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
當今,高校的思政教學雖然一直在進行改革,但都未能夠脫離陳舊的教學模式,仍處于和現實生活相脫節的狀態,這與當代大學生活潑向上、朝氣蓬勃的特性是不相符合的。將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引用到高校的德育教學當中,不僅可以豐富現有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也有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探討,同時也促使學生對當地文化的傳承和民俗文化的發展。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第八章中的文化一節,可以融合我國各時期的優秀歷史文化、貴州當地的民俗文化和當前盛行的西方文化,從而讓學生更好去理解當前的文化現狀,理解文化、認識文化軟實力的強大作用,促進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有利于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思政教學的效果。
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不僅可以豐富高校思政教學的內容,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高校思政教學的趣味性。將貴州各地特色文化資源引入到高校的思政教學中,可以很好地改變當下高校思政教學的單一授課模式,促使高校思政教學體系的改革。例如,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師和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去貴州安順聽一場關于對祖國的忠肝義膽的屯堡地戲,通過戲曲讓學生理解愛祖國、愛民族的涵義。同時也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通過觀察、體驗和學習,親身體會和感知其中所蘊含地思想內涵,從而增強高校思政教學的效果。
(三)有利于傳遞道德力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高校的思政教學實踐中,有效地利用地方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不僅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傳遞道德的力量,促進社會的和諧,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節日文化中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鼓舞學生的志氣,同時還可以向學生傳遞一種道德的力量,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此外,布依族的“七月辰日龍山節”、中國最后一個持槍部落--貴州岜沙苗族的神秘樹葬文化等,這些都反映出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拜,他們敬畏自然,所以也更加的愛護山林。就連刺繡文化中的圖案也大多是關于山水花鳥的圖樣。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加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和愛護自然。
三、貴州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地方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將思政教學內容的要求與地區的特色文化資源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一)圍繞歷史文化資源,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將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引入到學生的德育課堂中,可以使學生更加真切地了解歷史的發展與變遷。
在高校的思政教學中,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非常重要。而利用當地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滲透式教育,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是提升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深入挖掘地方的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并將其運用到高校的思政教學中,是高校思政建設改革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通過當地特色的節日文化或民風民俗,例如,侗族薩瑪節、瑤族盤王節和貴州當地的蠟染、刺繡等特色民俗文化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用實例去學習和理解所學的思政內容,如愛國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也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本地區的由來、歷史的發展和變遷,還能讓學生從歷史中認識到先人的偉大創造。這將對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個人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圍繞民俗和紅色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靈魂,也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在我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奮發圖強、不斷進步。[3]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同時也是思政教學的重要內容,利用地方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來講授愛國主義,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例如,侗族的薩瑪節,講述的是侗族的一位女首領,她英勇善戰,在抵御外敵入侵時,屢建奇功。但不幸的是在一次戰斗中,她被多于自己十倍兵力的敵兵包圍,最后壯烈犧牲。族人為了紀念她,將其供奉為可以給侗族人們帶來平安和幸福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每年春節,侗寨會舉行一次演習性的軍事活動以示緬懷。這些有關本民族的英雄傳說,不僅展示了先民們的英雄氣概和優良品德,同時也歌頌了先民們敢于犧牲、勇于奉獻的民族精神。這些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總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的教育、陶冶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繼者。
又如,貴州紅色文化資源中的遵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紀念館、息烽集中營等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僅豐富了思政教學的內容,真正讓學生融入課堂,使之心靈受到震撼,同時也可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精神的熏陶。
(三)圍繞企業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時代精神。
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而當下多數學生是在蜜罐中長大,勞動觀念意識淡薄,嬌生慣養。因此,讓學生了解家鄉經濟發展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當地企業文化的認識,可以提高他們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從而為自己的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貴州的特產有茅臺酒、波波糖、黔五福、老干媽等,而這些特產的背后是生產這些特產的特色企業。可以向學生展開對這些企業的研究學習,了解當地的特色文化和企業文化,體會企業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例如茅臺酒的企業文化:以才興企,人企共進;天貴人和,厚德致遠;弘揚國酒文化,追求創新卓越等,這些文化不僅可以激勵和感染著學生,同時也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擁有勇于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艱苦奮進,積極創新,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高校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方的優秀民俗文化有助于高校的德育教育。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為更好地進行高校的思政教學改革,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貴州當地的民俗文化,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并將這些德育資源有效的應用于高校的思政教學中,促進當下高校思政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當下高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旭.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資源探究.[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4.02.
[2]張毅.安順屯堡風景名勝資源調查評價及保護對策.[N].貴州大學,2010.
[3]周巧林.地方特色資源在高校德育基地建設中的應用研究-以平定縣地方德育資源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01.
注釋:
①http://baike.baidu.com
作者簡介:
冉江蘭(1978—),女,《貴州優秀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組,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劉旭(1987—),女,《貴州優秀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組,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