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爾·索拉納
美國總統奧巴馬6月初對廣島的訪問絕非普通的外交停留。這不但是在任美國總統首次訪問1945年毀于美國核彈的廣島,也吸引了人們對奧巴馬在核不擴散問題上的關注。
在2009年布拉格的演講中,奧巴馬把核武器稱為“全球安全最緊迫、最極端的威脅”,因為核武器可能落入恐怖分子或其他流氓之手;他還承諾降低核武器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在他感人的廣島演說中,奧巴馬強調了追求無核世界的需要。他提出,必須以“道德革命”輔助技術進步,社會要抵制促使它維持核武庫的“恐懼邏輯”。
但是,盡管兩次演講都表達出類似的想法,它們的政策背景卻非常不同。事實上,奧巴馬政府的核政策自2009年以來發生了重大轉變。2009年之前,遏制核擴散是其核心外交政策關注點之一。2010年,奧巴馬召集全世界領導人舉行了首屆核安全峰會,峰會的關注焦點是不讓核材料落入恐怖分子之手——這一焦點后來被證明是明智的。
盡管凍結钚和高濃縮鈾存量的最初目標沒有實現,但此后的四次峰會減少了其他放射性材料資源,安全措施也得到了改善。
2010年峰會的前幾天,核不擴散剛剛取得另一場大勝:奧巴馬和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簽署了新戰略核武器銷毀條約,雙方承諾削減一半的戰略導彈發射架。此前一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和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宣布雙邊關系“重啟”。但此后,俄美關系有所倒退,進一步合作的希望也隨之渺茫。
事實上,奧巴馬的整套核不擴散日程已經失去了動力。今年早些時候,俄羅斯選擇不參加在華盛頓舉行的最新核安全峰會。而美國不但沒有提出任何新的國際核不擴散方案;在2015年的一次評估核不擴散條約的會議上,美國還回避了一場中東禁核的討論會,以避免加劇與以色列的緊張關系。
此外,奧巴馬政府削減美國自身核武器的速度比二戰結束以來其他各屆美國政府都要慢,反之要促進其現代化。據估計,此項計劃在未來30年需要1萬億美元投資。盡管該計劃在技術上是為了改善現有核武器的可靠性,從而為未來裁軍創造條件,但批評者強調,隨著更小型、精確度更高的核武器被研發出來之后,使用它們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
但是,奧巴馬仍確保了核不擴散方面的一項重大勝利:幫助完成了期待已久的伊朗核協議,以防止其利用民用核計劃發展核武器。經歷了多年僵持不下的談判后,伊朗國內的發展形勢——2013年溫和派的魯哈尼當選總統,提供了關鍵的外交機會,而奧巴馬抓住了這個機會。伊朗核問題的突破清楚地證明,盡管機構在國際事務中十分重要,但有時個體才具有決定性作用。
伊朗核協議是一個重大成就,不僅是因為它有助于減輕伊朗所造成的風險。只需要出現一個有核國家,就能讓實現地區穩定成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阻止伊朗有著深遠的地區影響。
但絕不能因為這一勝利而自滿。核武器仍然是對世界安全與穩定的深刻而緊迫的威脅。只有核武器可以將一場小規模沖突演化為一場災難,規模與奧巴馬在廣島所紀念的那場災難等量齊觀。基于這一點,奧巴馬政府必須全力提振銷毀核武器的動力。這一動力首先應該指向朝鮮。盡管采取了嚴厲的限制措施,但朝鮮仍然投入巨資推進核計劃。國際社會影響朝鮮的最佳選擇是中國。
中國對朝方針似乎正在核問題的刺激下發生改變。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決定不在聯合國安理會上使用否決權阻礙新一輪對朝嚴厲制裁,以應對朝鮮最新核試驗。但一個朝鮮訪問團最近宣稱該國決心繼續其核計劃。
沒有核協議,東亞就不可能有安全——特別是對韓國和日本,因此,強大的國際行動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國際社會必須加強對朝鮮日益不受控制的行為的反應,迫使朝鮮領導人與世界諸強就其核計劃進行談判。但是,要成功地進行對話,中國和美國必須精誠合作,安理會的其他成員國也必須協助這一合作。
奧巴馬的廣島演說具有巨大的象征意義。但是,全世界仍有超過1.5萬枚核武器,光有象征意義是不夠的,應該采取行動推動核不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