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妮+湯雁
在江浙一帶工作了十幾年的趙麗,去年回到成都創業,和伙伴們成立了名為“潑克文化”的原創漫畫公司。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在成都武侯區磨子橋街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從公司核名、注冊、工商辦理到稅務,一整套流程跑完,竟然只花了三天時間。
同樣收獲意料之外驚喜的還有梓嘉的媽媽。孩子放暑假了,她想帶著去趟香港。在武侯政務中心交完材料的第二天,她就收到短信告知事情正在辦理中。不到約定的五個工作日,武侯政務的短信又通知她可以取件了。作為母親,她經常會留意身邊的服務細節,發現商場里才有的休息區、母嬰室、嬰兒推車、免費飲用的礦泉水等,武侯政務中心居然一應俱全。
不少如趙麗一樣的企業代表,如梓嘉媽媽一樣的群眾,都見證了高效便捷又人性化的“武侯政務”。
這就不難理解,7月29日,“全國推進行政許可標準化現場會”為什么選擇在武侯區召開——它意味著武侯區8年多來在行政審批改革領域的“地方試驗”,被國家認可。
此前,武侯區走過了一段稍顯孤獨又“長途跋涉”的改革之旅:2008年,武侯區在全國成立首個行政審批局,“武侯標準”逐漸成為全國示范;2014年,武侯區被國家標準委確定為“全國服務業標準化示范項目”;2015年,武侯區又被中央編辦、國務院法制辦確定為“全國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區”,正式擔負起“國家級”改革探索重任。
資源配置集約化、服務指標精細化、審批手續便利化、監管制約立體化,武侯模式推動政務服務從制度管理型向標準導向型轉變。
問題導向的“破冰之舉”
武侯區行政審批局局長謝存亮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是在“全國推進行政許可標準化現場會”的前一天,晚上十點他依舊在會場上忙碌著,解決著出現的各種繁瑣問題。
謝存亮介紹,問題管理、需求導向,是武侯區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秉承的原則。事實上,武侯區行政審批局的成立,正是為了解決體制壁壘造成的問題,應運而生的破局之“局”。
從2006年到2008年,武侯區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將各部門審批職能集中到一個業務科室,在政務大廳統一設立窗口,接件辦理行政審批事項。這一舉措,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實現物理空間上的集中,但根本性的體制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實際審批權仍緊握在原部門負責人手中,政務中心的窗口成為擺設,審批辦理仍在政務中心“體外循環”,一些部門辦件量小,一年辦不了幾件審批業務,造成部門行政資源和大廳窗口資源極大浪費。
另一方面,武侯全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對提升政府效能的迫切需求,都倒逼著政府革新與之不適應的體制。武侯區是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一個行政區,每年新注冊企業量占據成都市五城區的半壁江山;同時武侯轄區內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云集,市民的綜合素養較高,對政府加強行政效率建設的期望也較高。不管是企業還是民眾,對“找許多人、跑許多門、簽許多字、蓋許多章”這樣的辦事常態,意見很大。
以上種種,注定了不動大手術,根本不可能打破審批“藩籬”!武侯區決心背水一戰,祭起改革的寶劍,向傳統行政審批體制障礙和制度壁壘開刀,進行傷筋動骨式的全面手術。
2008年12月,成都置信北街武侯區政務服務中心大樓掛出了一面牌子——成都市武侯區行政審批局。全國第一個專司行政審批職能的政府工作部門正式對外亮出“身份”。
自成立之日起,武侯區就把22個區級職能部門所承擔的共79項行政審批事項劃轉到區行政審批局統一辦理。各職能部門只承擔日常監督、管理職能,由行政審批局對審批行為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從制度設計上,實現“審管分離”。如此一來,簡化了流程,減少了環節,解決了部門多頭審批,群眾來回跑路,材料反復遞交的問題,審批效能得到了提升。
改革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審管分離后,如何破解權力集中后不規范造成的新難題?武侯區去市場找答案,學習企業質量管理的辦法,那就是標準化。2010年開始,武侯區在以前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基礎上,申報國家服務業標準化試點,2014年成為全國行政服務標準化示范區。
與此同時,為了審管分離后不致于相互脫節,武侯區開發了審管信息共享系統、建設了3D實景網上政務大廳和呼叫中心,利用信息化極大地提升了審批效率。2015年國慶節后,一個體量更大、集中度更高、信息化應用更好的現代化政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改革步伐加速。
至此,“武侯政務服務”和“武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政務服務系統的典范。但很長一段時間里,武侯區都是這個領域的孤獨者,他們中有的人也有過動搖,有過懷疑,堅持下來需要極大的勇氣。謝存亮認為,只要始終堅持以大多數群眾滿意為標準,改革就會順應民心,就會成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
揭秘“武侯模式”的內涵
從政務中心開建之初,到在全國率先祭起審批制度改革的大旗,武侯政務人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情況下,不斷探索、總結、前行,創建了許多可借鑒和復制的經驗。
(一) 集約化:實現資源的集中配置
武侯區有78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往辦理外商投資企業審批事項,需向區商務局、區投促局、區財政局3個部門分3次提供申請材料,走3道程序,法定時限約130個工作日,實際辦理時間最少20個工作日。但如今只需到區行政審批局經濟類的1個窗口提供1套材料,走1道程序,在7個工作日內即可辦理完成。
如此“大逆轉”,是因為“審管分離”后,為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武侯區進行了系列配套改革:
首先是做到群眾“進一道門,辦一切事”。2015年10月,武侯區面積達到1萬余平方米的新政務中心投入運營,實現了全區行政許可審批和相關行政服務事項辦理的99.6%集中,群眾辦事不必再多頭跑路。
其次是實施“一枚印章管審批”的運行機制。行政審批局負責審批的所有審批事項,只需加蓋“行政審批專用章”即為法定有效,不再加蓋原職能部門印章,解決了長期以來“印章四面圍城,審批長途旅行”的問題。
再次是實行“一口接件出證、科室聯動辦理”模式。申請人辦理相關許可事項,只需在行政審批局對應的1個窗口提交1套資料,即可在最短時限內辦結。
(二) 標準化:向“五星級”標準看齊
四川家財管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竇艷杰有多次創業經歷,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此前他對行政審批最頭疼的事是,辦一件事情需要若干個步驟,辦到第二步時,工作人員只和你說第二個步驟所需要的材料,回去準備完到第三個步驟時,又再說需要什么資料,來回折騰很多次。
可當今年他在武侯區新注冊一個公司時,這樣的煩惱不見了。來了一趟后,窗口的政務服務人員將所需準備的材料和辦理流程寫在“一次性告知單”上,交給他。
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折射出改革內涵:繼建立“審管分離”“集中審批”制度模式后,武侯區啟動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從服務用語到整個事項辦理每個流程該如何操作,都寫進了標準。
而這場運動,其實由來已久。早在幾年前,為改變窗口人員服務理念缺乏、服務手段單一等問題,武侯區政務中心主動與有四十幾年經營經驗的錦江賓館合作,用五星級飯店的管理模式,對中心政務服務質量進行管理。
此后為了提升審批服務的精確度和精準度,武侯審批服務全面導入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目前已制定出415項行政審批服務標準。2013年還成立了全國首個政務服務培訓學校,定期對全區政務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業務技能進行培訓和考核。
這些動作保證了政務服務質量可以不“打折”,并且政務服務人員按照標準實行了服務崗位“AB崗”制度管理——不再定崗定人,所有服務人員均可隨機調度,然后按照標準執行,避免了“忙閑不均”情況。
(三)智能化:讓信息多跑路,企業群眾少跑路
政務中心前期累積的大數據顯示,來辦理行政審批的人80后居多,他們是陪伴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為武侯政務實行智能化、信息化的探索鋪墊了很好的基礎。
“行政審批服務需要智能化,要讓信息和數據多跑路,企業和群眾少跑腿?!痹诖嗽瓌t的指導下,武侯區利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一個全新的“武侯服務”APP和網站平臺上線,可以實現查看辦事指南、窗口布局、電子樣單、辦件狀態以及預約排號的功能。
此外他們還打造了升級版的3D實景辦證大廳,市民登錄后,可以24小時直觀地找到辦證的地點和辦事窗口,獲得電子辦事指南、在線咨詢、取件通知等方面服務。
而對于武侯區政務服務的職員來說,他們有一套顛覆傳統政務服務的智能化公位系統,實現了無電腦主機辦公,直接對接政務服務的云端大數據,便于涉及的審批部門實現數據共享。
“你瞧我注冊一個新公司,從撥打96166武侯政務服務熱線了解注冊新公司需要提交的材料,到登錄3D實景政務大廳下載表格,再到現場最終辦結,原本至少需要兩周左右的辦理時間,如今縮短到5天就辦好了。”一個選擇在武侯區開辦公司的創業者表示,這里高效的政務環境讓他在創業伊始就討到一個好彩頭。
八年等待開花結果
系列組合拳下,武侯區獲得了多贏的局面。
首先是群眾的滿意度大大提升了。來回跑路、材料反復遞交,這樣的問題已經鮮少見到,群眾辦“政”事不再需要“過關斬將”。2015年,第三方機構對武侯區行政服務滿意度測評為93.45%,比標準化試點前提高了2.84個百分點。
其次,行政審批權的相對集中,推動了相關職能部門從行使權力向承擔責任轉變,由管理者向服務員轉變,從體制上壓縮了權力尋租空間。而一些相關科室的要務不再是審批,更能把精力集中到對企業和項目的服務上。
牽一發而動全身,連帶效應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成立行政審批局之前,武侯區每年新增企業僅7000多戶,成立審批局后新增企業1萬戶以上。武侯區投資軟環境測評已連續11年位居成都市第1位。這與成都力圖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不謀而合。武侯作為成都市主城區,通過打造便利的政務服務,必然吸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入駐,形成產業集群,呼應成都營造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環境和“創業之城、圓夢之都”的社會氛圍。
更突出的成果是,“武侯模式”開創的政務服務供給新局面,吸引了各級政府和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在武侯區行政審批局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14年5月,天津市濱海新區成立行政審批局;2014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銀川市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局。
看見等了五年之后,終于有了新的地區成立審批局,謝存亮難免心潮澎湃。一項改革成功的標志之一,就是被其他地區大量復制和借鑒。其實這五年里,武侯區接待了幾百個全國各地要來了解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考察團,各地也相應推出了許多次行政審批改革,但大多是對一些繁瑣的審批方式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改革,沒有從體制創新入手,使得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武侯多年的實踐充分驗證了這一點,這才推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各地推廣開來——如今有超過50個區市縣繼武侯區之后成立了“行政審批局”,改革推動了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規范化服務型轉變。
前期探索成效是前行的動力。謝存亮表示,武侯區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繼續啃下“硬骨頭”,用智能化、信息化、標準化等手段,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讓武侯區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再深化,服務再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