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2015年,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人民幣1.4萬億元,科研投入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在高科技產業領域,中國占全世界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份額從2000年的6.5%一路攀升到2014年的37%。但是根據科技部公布的數據,在2011年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份額中,82%由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生產。
為什么中國政府在高技術領域研發經費投入的市場轉化效果不佳?我覺得是沒有弄清楚科研和創新的關系。以發明即時貼聞名世界的3M公司的杰弗里·尼科爾森博士曾提出:“科研是將金錢轉換為知識的過程”,而“創新是將知識轉換為金錢的過程”。
在中國,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相當多的學者已經學會了如何把錢換成“紙”,也就是書面的論文,但是還不太擅長如何把書面的論文,也就是“紙”,轉換成產品,然后變成金錢。
現在中國在科研方面的主導政策是科研與創新合二為一,即他們會對所資助的研究性項目提出不切實際的商業成功的要求。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政策對政府和宣傳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它其實混淆了科研與創新的基本概念。
我經常到國內一些學校訪問,發現他們在介紹自己的科研成績時喜歡用同一個指標:科研經費。一所高校計算機學院的院長在介紹學院發展時說:現在院里很好,科研經費超過億元。我忍不住問:你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是什么?對方說不出來。我認為拿的錢越少,做出的成果越多越好,這才是科研要做的事情。研究與創業類似,都應該追求用最少的錢做出有價值的工作,在硅谷一個只會拉風投而不能把企業做大的CEO沒人愿意雇傭。
中國的教育經費和科研經費投入很多,但是兩個經費怎么平衡,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如果人才不夠,就需要把大筆的錢放在人才培養上。如果大筆的錢放在科研上,但做科研的人能力不夠,也是出不了好成果的。學校的使命應該是培養人,科研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學生當成追求科研結果的勞力。
2001年,我與兩位合伙人共同創辦了Data Domain公司,200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后來于2009年被EMC以24億美元收購。其產品線自2005年一直占市場的60%以上,毛利率一直在78%~84%。因為我是大學教授,經常有人認為我是把自己在實驗室里做的一些科研成果商品化,做出的產品。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
我是先去看市場上有什么樣的機會和需求,然后才去尋找做這種產品的技術。換句話來說,公司的創建是市場和產品驅動的,并非技術驅動。在學校里,大多數教授們并不清楚市場的要求。
美國雖然有很多好的技術,但據我觀察,技術驅動做產品或者做企業的成功例子很少,或者說,小的成功例子有一些,但大的成功例子沒有。小的成功例子是被大公司早期收購,因為大的公司想購買小公司的技術和人才。大的成功案例則是成為市場領導者。小的成功例子一般是增值型創新,他們的產品比現有的產品做得更好一點。大的成功的高科技企業是市場驅動,而且產品必須要比競爭對手好很多,好很多才是真正的創新。
科研投入不斷加大的中國,卻沒有領先市場的高科技技術,是因為教育系統不能培養一大批有原創能力的人,科研系統不鼓勵科研人員去做有影響力的原創性科研工作。
作為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成員,我們的工作就是力圖改變上述狀況。未來科學大獎評選的基本方法,是先邀請一大批各領域的專家來提出哪個科研工作值得得獎,然后,委員會邀請被提名者所在領域的國際專家來寫評估信,委員會根據這些信,在其中選擇出最有影響力的、經過時間考驗的原創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的提名以及整個評獎過程是保密的,并由監管委員會全程監管。這套程序借鑒了諾貝爾獎的評選方法。我希望,未來論壇所發起的這個科學大獎能夠做出有益的嘗試,鼓勵一大批年輕科學家去做影響力大的原創性科研工作,從而推動中國科研與創新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