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加特利
數據顯示,只有約10%的中國企業真正面臨財務困難。簡言之,僵尸問題看上去并不太像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問題,而更像是房地產和重工業步入周期性衰退的正常效應。今天的僵尸企業集中在最受房地產放緩影響的重工業,尤其是煤炭和鋼鐵。
根據眾多論述,中國經濟正被僵尸企業大軍拖垮。這些企業不盈利,依靠巨額補貼才能存活。此種災難性場景不光能在狂熱的陰謀論者粗制濫造的文章中找到,而且,“僵尸”,近期也成為頭腦清醒的政府官員演講中的關鍵詞。
不過,僵尸軍團的規模究竟有多大,卻少有人給出確切說明。事實上,數據顯示,只有約10%的中國企業真正面臨財務困難,這個數字遠低于上世紀90年代末大危機和改制期間。簡言之,僵尸問題看上去并不太像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問題,而更像是房地產和重工業步入周期性衰退的正常效應。
當然,企業何以成為僵尸并無嚴格定義。但我們可以從那些正處于虧損狀態的公司簡單入手進行考察。實際上,涵蓋全國約37.5萬家大公司的中國工業調查,會按月公布虧損企業數量。2015年底,虧損企業的比重是13%,且過去三年變化不大。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期間,虧損企業占比約為20%,在此之前,虧損企業占比從1998年歷史最高的29%穩步下降。
另一個簡單的指標是上證綜合指數的虧損企業比重。在上證綜指1077家大型企業里,約15%匯報的凈利潤為負,比2011年高出約7個百分點,但仍低于2009年的21%。工業調查和上市公司數據顯示了相似的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大型企業約15%虧損并不是特別可怕的情況。拿美國作對比,歷史數據顯示,標準普爾1500指數任一時間點里都有約10%~15%的企業虧損。但這個比例當前是20%左右,因為能源行業損失巨大。 在持久的工業衰退后,上證市場的虧損企業很難說要比相對健康且多樣化的美國市場少。因此需要更多的審視。畢竟,今日中國的僵尸企業概念不僅適用于虧損企業,還有那些通過政府救助和廉價債務而人為保持生氣的企業。工業調查數據尚不足以解釋以上因素,可能要從上市公司的報表中去發掘。
基于這個寬泛的定義,稱得上僵尸的企業在中國經濟中分布不均,上證綜指中有55%的能源企業和45%的材料企業符合條件。大部分“僵尸”——約70%左右——是國有企業。上證綜指企業中,國有企業超過50%,其中又有超60%屬于能源和材料行業。同時,只有23%的非必需消費品企業和10%的醫療保健企業出現在僵尸企業之列。當然,這種模式正是我們對中國“雙速”經濟的預期:重工業由于物價下跌和住宅建設減緩處于低迷期,而消費性開支和服務業更富有彈性。
然而,就此斷定中國近28%的企業是真正破壞生產力的僵尸實為言過其實。事實上,憑借當地政府、銀行和供應商舉債經營以支撐盈利,并不必然使企業成為僵尸。在世界其他地方能夠運用這種杠桿的大公司也將這樣做,而且從股東的角度也應該這樣做。
更確切地說,很多企業蒙受損失只是因為去年商品價格的懲罰性下跌。如果商品價格穩定或恢復,像近來的石油和鐵礦石行情這樣,很多僵尸會突然重獲生機。因此,將28%這一數字視為上海市場中潛在僵尸數的上限較妥。
更加嚴格的僵尸定義并非目前恰巧虧損的企業,而是那些假如繼續生產則在經濟上顯得不理性的企業。也就是說,這些企業不光凈利潤為負,且營業利潤也為負或接近負值。
假設業外虧損企業比例是業內的一半,并根據經濟體中行業隨時間下滑的比例進行調整,則工業調查數據意味著全國約9%的大企業正在虧損。有趣的是,這兩個數字最后都比根據未調整的官方數據所猜測的15%要低。
總而言之,兩組獨立的數據都顯示,當前中國經濟中財務困難及虧損的企業的比重約為10%,相較其他國家或中國自身的歷史數據,這并不是特別高。2011年,中國這一比例在7%~8%之間,很顯然過去幾年情況極大惡化了,與2009年不相上下。然而,1998年虧損企業的比重超過20%,這種嚴峻的形勢是當時國有企業大規模裁員和重組的明確理由。相比之下,今天的僵尸企業集中在最受房地產放緩影響的重工業,尤其是煤炭和鋼鐵。
雖然中國政府現在還沒有提出大規模的經濟重組,但確實正在采取主要旨在幫助煤炭和鋼鐵企業應對衰退的措施。事實是,當前更多的企業并非完全虧損,這更多是因為持續的經濟刺激使得增長率更高、更多企業有利可圖,而明里和暗中補貼的作用相對較小。
如果目前漸進式應對產能過剩行業的努力奏效,商品價格持續穩定,那么中國的僵尸大軍將在未來幾年內開始縮減,即便GDP增長繼續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