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高殿銀
[摘要]近幾年,網絡青春文學的電影改編進行得如火如荼。在多姿多彩的網絡文學創作中,青春情感和玄幻類是目前形成的比較成熟的題材類型,也成為電影改編青睞的兩類網絡文學。尤其是近年網絡青春文學題材改編的電影集中出現,引來業界和學界對青春電影的討論。本文通過對目前網絡青春文學電影的主題訴求和視聽風貌的分析,探討消費文化主導下的網絡文學青春電影對中國電影類型建構的意義與困境。
[關鍵詞] 網絡文學;青春電影;改編;消費文化
近幾年,網絡青春文學的電影改編進行得如火如荼,中國電影市場對網絡尤其是青春文學改編的選擇,不是偶然,而是網絡文學的自身特點以及以互聯網為主體的媒介環境與消費文化語境下的必然結果。
一、網絡文學受電影改編青睞的原因
網絡文學、電影的觀眾與互聯網的核心用戶一致,都是青少年。網絡文學的閱讀人群與當下電影觀眾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收入水平、審美趣味等方面高度契合。中國電影觀眾的平均年齡為215歲,青少年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消費群體,他們是“網生一代”,互聯網是其重要的生活社交方式,網絡小說的讀者為電影的生產提供了觀眾支持。擁有強大粉絲群的網絡文學改編為電影時,小說的粉絲直接轉換成了電影的觀眾。網絡青春文學電影在近年的高密度出現,正是看到中國電影消費的主體——青年的需求,80后在緬懷青春,90后剛過完他們的青春,而00后正享受著屬于他們的青春。青春的故事搬上銀幕,每一代人的青春在電影中實現了鏡像再現。同時,網絡青春文學,聚焦當下城市青年人的人生百態、生命體驗,以個人化的寫作和對青春生命的重新發掘,開啟了訴說青春個體甚至私密經驗之門,成為當下青年傾訴感懷青春生命的理想國。辛夷塢、饒雪漫和九夜茴,是網絡青春文學公認的領軍人物,她們以女性的獨特視角書寫了浪漫而傷感的青春。
二、網絡青春文學電影清新懷舊的視聽風格
青春是每一個人心中永遠的鄉愁,短暫珍貴,甜蜜、憂傷、荒誕、迷茫、躁動、傷痛與青春生命如影隨形。近幾年的網絡青春文學電影以清新懷舊的視聽風格,追憶著一個個“暖傷”的青春故事。
(一)電影青春故事發生的時空設置
網絡青春文學電影中,青春故事發生的時間主要設置為高中、大學階段,空間場景主要為校園。網絡青春文學正是抓住人生中最讓人懷念的青澀時光來進行創作。高中時的青澀懵懂與單純,大學時的朝氣蓬勃與沖勁,都令人念念不忘。青春校園是電影中最主要的場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萬物生長》和《左耳》,都將故事場景設置在高中或大學校園、教室、操場、宿舍,青春校園是人物停留、活動最多的地方,其中發生的青春故事最能勾起觀眾的回味與共鳴。
(二)唯美懷舊的電影視聽語言
在網絡青春文學電影中,MV式的畫面,暖色調的整體使用,唯美詩意并存的慢鏡頭與逆光拍攝,緬懷青春的傷感音樂,使其呈現出獨特的懷舊清新的審美風格。
暖色調——青春的溫暖與明艷。暖色調是網絡青春文學電影的主要色調,溫暖和明亮的視覺效果,突出青春的鮮艷美好,也使電影充滿懷舊的色彩?!吨挛覀兘K將逝去的青春》中,大學時的鄭微穿著鮮艷的小毛衣與小外套,宿舍的布景也主要以彩色為主?!度f物生長》中有大量向《陽光燦爛的日子》致敬的段落,每一次的青春記憶,都充滿著當年馬小軍們那個夏天的色彩。明亮的陽光,夏天的色彩,青春的記憶,都明晃晃地留存于記憶中,牽引著長大后的我們一遍遍地懷念?!洞掖夷悄辍分械乃槠奖磉_是通過色調的轉換來實現的。暖色調運用強化了青春的溫暖與明艷,將青春蒙上了一層柔和透明的紗,記憶中的青春注定在修復與雕飾中被我們一遍遍地回味、重溫、懷念。
慢鏡頭——青春的詩意化呈現?!度f物生長》中慢鏡頭時常用來展現群戲的場景。實驗室玻璃瓶的破裂伴隨著旁白開始,碎片散落一地,混雜著空氣中的福爾馬林,紙張翻飛,教室中一片混亂如戰場,主要人物群體也跟隨出場。開篇時長近3分鐘的慢鏡頭中,青春就像一場混亂的戰爭,卻充斥著一種詭異的幻想與美感。在77分10秒到79分鐘之間,兩個學校的男生為了女孩與尊嚴進行的那場群架,2分鐘左右的慢鏡頭中,青春的荷爾蒙彌漫在空氣中。打架不再是暴力事件,而是青春期男孩表達自我的方式之一,慢鏡頭消弭了原有的暴力元素,留給觀眾的是詩意化的青春記憶。
逆光攝影——青春的短暫與光亮。在電影中,逆光攝影常用來營造一種明亮而模糊的美感?!洞掖夷悄辍分校悓づ芟蚪淌遥诮淌液箝T口看到正在畫板報的方茴。逆光攝影的使用,使夕陽中的方茴籠罩在一片光亮之中,周身散射著一道道光暈,幾近透明,攝影機在她身上游走,如少年清澈著迷的目光。方茴如那天的刺眼光亮,永遠存留在了陳尋的記憶中,那是對于初戀最美的記憶?!度f物生長》中,秋水與柳青在湖邊沙丘分別的那場戲,手持攝影與逆光攝影完美結合。黃昏的夕陽下,搖晃的鏡頭中,秋水和柳青的面容模糊,只看到光影中的人物身影,逆光拍攝中的人物出現了剪影的效果。他們奔跑嬉戲在血染的陽光中,青春的盛宴即將在夕陽中落幕。
音樂——對青春傷逝的憑吊。網絡文學青春電影中的音樂多以抒情為主。主題曲表達的是對韶華青春的憑吊與緬懷。王菲演唱的
《匆匆那年》
旋律沉靜而憂傷。青春電影中的主題曲向觀眾傳達著一個信息——往事不可留,青春不可追,唯一能做的只有懷念。
人物——群體式的人物塑造。《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敢愛敢恨的玉面小飛龍鄭微;《萬物生長》中內心飄忽不定的秋水,都是塑造得比較成功的個體青春人物。但是,青春電影中塑造的以室友和同學為主的群體式人物更別具特色。同寢室的幾人性格各異,有的溫婉,有的任性,有的倔強,有的愛逞強,等等,通過以寢室為單位的群體式的人物塑造,勾勒了一個多彩的校園學生群像。
(三)主題——單一化的愛情表達
網絡青春文學電影,主題較逼仄狹隘,主要聚焦青春期愛的萌動與傷痛。《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除了表現女主人公鄭微的兩段愛情經歷之外,也表現了宿舍中的其他三位女孩的愛情遭際?!度f物生長》中,描述了男主角秋水與三個女人之間復雜的愛情糾葛。青春電影對單一愛情的感懷,簡化了青春生命成長的復雜過程,使電影的精神格局單一淺薄。
三、網絡青春文學電影——消費文化的表征
在全世界電影中,“青春電影”類型獨具特色。無論怎樣定義其類型內涵,青春電影明確關注的是青少年的成長,展示他們在成長中與家庭、成人社會、現有價值體系的沖突與矛盾,迷惘與掙扎、叛逆與覺醒、甜蜜與傷痛等是其言說的典型青春體驗。中國電影長期以來把青年描寫為“明天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在成人視角觀照下的“青春”,往往淪為意識形態教化的工具和群體的抽象符號,個體生命經驗被遮蔽。1994年,姜文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首部站在個體敘事立場上的“青春殘酷物語”。此后,在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中,有了真正意義上關注青年,尤其是社會邊緣青年酸澀成長歷程并給予青春尊嚴的青春電影,如《站臺》《小武》《十七歲的單車》《青紅》《冬春的日子》等。而近年的青春電影,因改編自網絡青春文學的電影占據市場的主導,網絡文學母體特有的消費屬性和電影產業利潤最大化的追求等原因,使青春電影呈現懷舊與消費的景象?!叭绻们啻褐黝}來概括20世紀后半紀中國部分青春電影的某種發展流變的話,我們不妨說,中國的青春類型電影,大體走過了一條從‘青春萬歲到‘青春殘酷再到‘青春消費的道路。”①詩意懷舊的視聽風格和對青春中最美好的愛情的單一敘事,本也無可厚非,因為“青春成長電影所再現和記錄的青春經驗本質上是一種懷舊性經驗,也是一種基本的創傷性經驗。成長過程中的尷尬難看、殘酷傷痛,構成了這種經驗的基本內核”②。這些經驗是青年完成社會化過程必須付出的代價,回溯并撫慰這些創傷性經驗是有價值的,也是藝術的使命。近年網絡青春文學電影之所以沒有達到觀眾的期待和完全認可,是因為其對青春的抒寫過于狹隘,呈現出強調自我、愛情至上的審美傾向,對青春生命成長的社會復雜環境進行了提純處理。青春電影往往在個體與成人社會、個體與傳統、個體與現有價值體系等悲劇性的沖突、對抗與調適中,完成個體自我意識覺醒和重建自我的“成長”,從而使其具有獨特的文化與藝術價值。近年的網絡青春文學電影,看不到個體青春經歷參與社會化的過程。即使在《匆匆那年》中出現的申奧成功、世界杯慘敗,《同桌的你》中出現的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非典等社會事件,但這些僅僅是游移和漂浮在劇情外的符號堆砌,沒有參與電影主體敘事,更與主人公深層心靈矛盾沖突等無關?!皬奈幕芯康慕嵌葋砜?,青年電影具有內在的社會性和意識形態性,可為‘局外人提供觀察和研究青年生活、思想和行為的‘權威文本。但目前中國青春電影中很難看出文化的意義?!薄八械那啻浩际窃诨厥浊啻海娪敖巧c現實脫離,這些影片都以‘不表意為驕傲的……它們的自身定位、營銷市場、觀眾接收方式都與文化表達、社會意義無關?!雹巯啾染W絡青春文學電影中虛無漂浮的青春追憶,同時期的其他青春電影,如微電影《老男孩》傳遞出的“青春不滅、勇于向庸常人生發起挑戰”,挫折與夢想同行但永不放棄的勵志精神,引起了觀眾的廣泛共鳴,那是每個人成長中關于青春記憶的典型經驗。而《青春派》直擊中學的“早戀”問題,義無反顧的早戀,伴隨著高考的落榜而殘酷破碎,青春的惆悵傷感,在凌駕一切的高考的砥礪中慢慢消解,并轉化為積極前行的力量,電影為青春個體生命的成長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電影中泰戈爾詩歌、iPhone手機、陪讀租房、拼爹等元素構成了一個豐富生動而真實的中學生活世界,為失落而昂揚的青春敘事提供了典型環境。
近年的網絡青春文學電影,懷舊的主題、青春愛情故事的三角關系模式、“女性意識中心”的敘事視角、反復出現的時空場景、清新唯美的視聽語言,等等,似乎建立了類型電影的某種范式。但青春電影似乎并沒有為觀眾帶來他們所期望的更為豐富的慣例系統,甚至對一部部電影中互相模仿、反復出現“群架”“墮胎”等爛俗橋段表示不滿,青少年文化研究者還提醒這類電影會使青少年從電影消費主體變成消費客體的危險。類型電影,是影片中可以復制的、不斷出現的某種類型的“觀念”與“范式”的集合,網絡青春文學電影在價值“觀念”系統沒有承擔應有的社會主題和文化價值的深層訴求,僅僅是對愛情的追憶和憑吊,對非典型性個體經歷的夢囈。網絡青春文學電影的生產有著積極主動的產業意識和營銷策略的包裝,在資本統馭下的電影成為沉溺于感官刺激和娛樂追求的感性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成為消費文化的表征,吸引著想擺脫現實困境、幻想和做夢年紀的青年觀影群體來消費。走進電影院的觀眾消費的不再是具體的電影創作,而是一種以“青春”符號包裝出來的商品,這種商品符號的能指尋找不到該有的所指,所指的不在場和不確定性帶來了青春電影中情感的虛幻、主題的缺失。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下內地“青春電影”還不足以形成嚴格的電影類型。但中國青春個體敘事立場的電影出現得較晚,隨著各種青春社會現象的出現、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電影藝術經驗的積累,相信中國青春電影敘事的格局和類型會更豐富多樣。
注釋:
① 陳旭光:《電影文化之維》,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197頁。
② 王彬:《顛倒的青春鏡像——青春成長電影的文化主題研究》,巴蜀書社,2011年版,第405頁。
③ 張晨子:《對話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非觀眾”呼喚出的“非電影”正在統治中國電影》,《大眾電影》,2015年第11期。
[作者簡介]李艷(1975— ),女,河北保定人,博士,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高殿銀(1991— ),女,四川雅安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戲劇影視理論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