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1998年的《花木蘭》開始,人們就欣喜地發現,中國色彩、中國元素開始出現在美國動畫電影長片中。此后,《功夫熊貓》等電影的上映不僅意味著“中國風”繼續強勢地存在于美國動畫電影中,也讓人看到了美國動畫人在對中國元素的運用、對中國文化的思考方面,相較于《花木蘭》時期有了顯著的進步。文章從具有中國元素的美國動畫、美國動畫的“中國風”體現方式、美國動畫“中國風”辨析三方面,解讀美國動畫電影的“中國風”現象。
[關鍵詞]美國電影;動畫電影;“中國風”現象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自身建設的加快以及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中國文化已經在世界流行文化中獲得了不可忽視的地位。而由皮克斯、迪士尼等面向全世界觀眾的動畫工廠創作的美國動畫電影,自然也受到了中國文化氣息的影響。從1998年的《花木蘭》(Mulan)開始,人們就欣喜地發現,中國色彩、中國元素開始出現在美國動畫電影長片中。在中國觀眾對此感到極為親切時,《花木蘭》在全美僅首映前三天就獲得23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也證明了美國觀眾對“中國風”的歡迎。自此以后,《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等系列電影的上映不僅意味著“中國風”繼續強勢地存在于美國動畫電影中,也讓人看到了美國動畫人們在對中國元素的運用,對中國文化的思考方面相較于《花木蘭》時期有了顯著的進步。解讀美國動畫電影中出現的“中國風”,對于我國動畫產業擺脫窘境,乃至走向世界,將有一定的幫助。
一、具有中國元素的美國動畫
“中國風”是“中國風格”或“中國風尚”的簡稱,即指具體的藝術作品在表現形式上引入了一部分中國元素、中國文化(或東方傳統文化),并在當前的全球文化中通過這些元素表現出自己獨特的魅力以及某種“中國性格”。早在17世紀,歐洲上流社會就一度狂熱地追捧“中國風”,這其中包括中國的家居裝飾、服飾以及建筑等。而在電影藝術出現之后,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電影也多次運用“中國風”,動畫電影也不甘于后,尤其是在迪士尼等動畫巨頭已經開掘了歐洲童話,在題材資源上陷入枯竭境地后,他們便對中國悠久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故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一)“中國風”的發展之路
在被極富戲劇性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吸引后,迪士尼推出了電影《花木蘭》。電影中花木蘭因為不忍于腿有殘疾的老父再上戰場拼殺而割斷長發以男性的身份從軍,在軍隊中木蘭的身份因為受傷暴露,被迫離開隊伍,但她依舊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幫軍隊擊敗了敵人,電影以木蘭和將軍之子李翔相愛結束。十年后,夢工廠借北京奧運的時機推出了極具創新性的《功夫熊貓1》(Kung Fu Panda,2008)。電影講述了熊貓阿寶如何從一個憨態可掬的胖子開始拜師學藝,最終成為“神龍大俠”的故事。在《功夫熊貓1》大獲成功之后,皮克斯順其自然地推出了《功夫熊貓2》(Kung Fu Panda 2,2011)和《功夫熊貓3》(Kung Fu Panda 3,2016)。《功夫熊貓2》中,阿寶已經名震四方,這一次他打敗的是另一個更為強勁的對手,即白孔雀沈王爺,同時對自己的身世也有所懷疑。而《功夫熊貓3》則讓阿寶不僅擊敗了敵人天煞,也解決了自己的身份之謎。
(二)“中國風”的成因
首先,美國動畫電影中濃郁的“中國風”是消費時代的產物。美國動畫電影是整個高度市場化,成為全球電影商業領袖的美國電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藝術考量而言,其對“中國風”的運用更多的是出于商業考量。中國一方面擁有著數千年在藝術、風俗上的文化積淀,另一方面則擁有著上億并且正在日益擴大的龐大市場,因此無論從對藝術資源開發的角度看,抑或是從吸取票房的角度,中國都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而“中國風”的運用便是同時實現這兩點的契機。甚至如果我們將視野放寬,就不難發現整個東亞文化都已在商業的刺激下不斷滲透進美國動畫電影中,《超能陸戰隊》(Big Hero 6,2014)便是美國動畫電影吸收日本文化的一個典型范例。
其次,美國動畫電影對“中國風”的垂青也有“政治正確”的考慮,美國在文化上的“大熔爐”屬性決定了美國電影在取材上必然要多元化,這在政治上偏“左”在迪士尼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以迪士尼剪不斷的“公主片”情愫為例,從史上第一部動畫長片,奠定迪士尼地位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37)以來,迪士尼就一直在塑造西方“公主”式的女性形象。而隨著反殖民主義運動的興起,東方成為迪士尼關注的對象,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阿拉丁》(Aladdin,1992)就推出了第一位非歐洲背景、非白種人、非基督教信仰背景的女性茉莉,以展現其在文化上的多元性。其后《風中奇緣》(Pocahontas,1995)中的寶嘉康蒂便是這種多元化追求的延續。而在表現了阿拉伯與印第安女性之后,迪士尼無疑還需要一位亞裔女性來繼續充實其東方題材,正是在對《蝴蝶夫人》等故事否定之后,中國南北朝民歌《木蘭辭》獲得了迪士尼的青睞。
二、美國動畫的“中國風”體現方式
在體現“中國風”的方式上,美國動畫由淺入深,走過了一個從題材直接套用,到能夠水到渠成地運用中國元素,最后能夠傳遞出一種中式文化思維的道路。
(一)題材的選取
《花木蘭》便是典型的對中國古老傳說題材直接借用的范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動機、過程和結果,以及木蘭這一角色堅強勇敢的個性特征等,基本上都與《木蘭辭》相符,只是后者對戰場生活的表現只用寥寥幾筆帶過,敘事的重點在于木蘭行前與回歸后和家人團聚的情形,而《花木蘭》則更注重表現木蘭跌宕起伏,關系生死存亡的從軍生涯,并且根據迪士尼一貫的“王子公主”敘事,為木蘭安排了一段愛情故事。
(二)元素的堆砌
在《花木蘭》中,中國元素已經大量出現,如水墨遠景的長城、桂林山水等,但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木蘭家的花園透露著一種日式風韻。而《功夫熊貓》則對此發揚光大,其設計團隊甚至在中國進行了細致的采風,以使電影中的“中國風”更加原汁原味。《功夫熊貓1》之所以能在一問世就基本消除了與中國觀眾之間的距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中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如阿寶父親開的面條店中,木制的桌椅板凳,陶瓷做的碗,都極為樸實,而翡翠宮等建筑上的彩畫、龍紋,浣熊師父袖子上的卷云紋等,都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華麗裝飾。又如悍嬌虎的臉、靈蛇和螳螂后背的花紋實際上來自于中國毛筆書法的變體等。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并不是簡單地堆砌、羅列,而是被恰到好處地運用于敘事當中,均出現得極為自然,讓中國觀眾無法不為之折服。如師父在傳授阿寶武功時就地取材,讓阿寶用筷子夾包子,讓阿寶以禪悟的方式領略武功中的道理等。
(三)文化思維的借鑒
在《功夫熊貓》系列電影中,主創們已經開始由表及里地對中式文化思維進行展示。如規勸浣熊師父“你的心就像水一樣”,“存在即為合理”,并希望師父在培養阿寶時順其自然的龜仙人,他身上體現出來的便是一種道家思辨哲學。而浣熊師父則代表了一種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他強調把握今天,不懈地培養徒弟并帶領徒弟們與惡勢力相抗,在逆徒太郎離開師門后又帶出了盛怒五杰,在發現阿寶是一個習武人才后又因材施教幫助阿寶成為一代大俠。而在熊貓阿寶的習武過程中,電影也傳遞出一種“天人合一”,追求內在超越的同時又和外部世界和諧相處的典型中式思想;讓人們為之爭搶的“神龍秘籍”實際上是一張白紙,這體現的則是一種中式的含蓄、頓悟的思維方式,即所謂的秘籍并不存在,武功的真諦需要每個人自己去參透。這些都是過往的美國動畫片中不存在的。
三、美國動畫“中國風”辨析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動畫電影在運用“中國風”方面又是“金蟬脫殼”的。也就是說,美國動畫電影盡管運用了“中國風”,但是其在精神內核、審美趣味上依然是美國的、現代的。
(一)美國式的價值觀
美國電影從整體上而言大多數都是美國價值觀的載體,它們在全球化的今天承擔了對外進行意識形態輸出的重要職責,具有更廣面向性的動畫電影自然也不例外。以《花木蘭》為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被作為“忠孝”的榜樣世代傳頌,花木蘭無法兼顧年邁殘疾的父親與為國(君)盡忠時,選擇了以女子之身而盡當時的男子之責。盡管在故事中,花木蘭平安地從戰場返回,但是一旦花木蘭不幸陣亡,那么她無疑就成為“忠孝”觀下的一個犧牲品。因此,這種“忠孝”思想是與美國重視個人、個性的價值觀所違背的,花木蘭的傳說自然無法被敘述為一個為了他者(國君與父親)而犧牲自我的故事。因此《花木蘭》有意在進入戰爭敘事之前加入了一段花木蘭參加相親失敗的橋段,這樣一來,整個替父從軍就帶有一層女性解放的意味。當花木蘭發現自己無法在傳統環境(即嫁到一個好婆家)下證明自己的價值時,她主動地選擇到戰場上去確立自我的意義,用自己的雙手贏來包括男性在內的他人的尊敬。木蘭沒有按照身邊女性長輩對自己“賢淑溫柔”的標準而成長,而是盡情地釋放自己的勇敢和力量并最終功成名就,連皇帝也對她躬身行禮,這證明了人并不需要強行改變自己的個性來迎合他人以獲得成功。為了將這一理念傳達得更為清楚,電影還安排了花木蘭的父親花弧在花木蘭因為選秀失敗而郁郁寡歡時委婉地安慰她說,院子里雖然有一朵花開得比較遲,但是它開花時一定會更加美麗。花木蘭也因此而對自己重燃信心。花弧的話實際上承載的還是“丑小鴨”式的西方文化。
(二)美國式的文化表達方式
相較于中國文化更追求含蓄和溫柔敦厚而言,美式表達方式則更傾向于以幽默、夸張的方式來征服觀眾,尤其是動畫電影更需要考慮到兒童觀眾的需要而突出電影的娛樂性,并且美國動畫電影已經在這種表達方式上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如在主人公之外總要加入一個或插科打諢、或幼稚耍寶的角色,專門負責活躍電影的氣氛等)。這也是為何中國觀眾在見到美國動畫電影中運用美式幽默時會感到格格不入的原因。如在《花木蘭》中,木須龍的角色無疑就類似于《獅子王》(The Lion King,1994)中的沙祖,它是花家祖先的仆從派來保護花木蘭的,但是它不僅沒什么法力,還頻頻出丑;而三個或高或胖的士兵則類似于《獅子王》中的三只鬣狗,其中一個士兵在洗澡的時候一邊唱歌,一邊露出了自己印著紅色桃心的內褲,這當然是不符合中國歷史的,但是這又能讓觀眾忍俊不禁。又如在《功夫熊貓》中,主人公熊貓阿寶身上就有許多幽默點自不必說,師父與龜仙人兩位大師之間的對話在中國觀眾的心理期待中本應是嚴肅的,但是電影依然不忘為其加入美式幽默。如當龜仙人表示師父不可能老是左右阿寶時,以眼前的桃樹為喻說人并不能左右桃樹開花結果,結果師父一腳踢在樹上桃子就掉了下來,師父剛得意地說他可以左右果子什么時候落地時,桃子卻砸在他的頭上。
就使用中國元素,打造“中國風”而言,美國動畫電影可以說走出了一條新路。在題材選擇、美術元素堆砌、文化思維的借鑒方面,美國動畫均表現出了在運用“中國風”上日益成熟的實踐,為世界傳遞出了濃厚的“中國味道”。而“中國風”也為美國動畫電影贏來了可觀的票房回報和意識形態宣傳價值。國產動畫電影有必要對美國動畫電影尤其是具有“中國風”的作品進行借鑒,從而滿足本土乃至世界觀眾的審美觀,實現國產動畫電影的復興。
[參考文獻]
[1]殷俊,劉媛霞.從“中國風”文化看美國動畫電影的設計思維[J].當代電影,2012(09).
[2]馬華.動畫創作中“中國風”的“變”與“不變”——《花木蘭》與《功夫熊貓》給中國動畫創作的啟示[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03).
[3]房思彤.動畫電影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4]劉媛霞.論美國動畫創作對異國文化元素的解構與建構[D].無錫:江南大學,2013.
[5]李雷.“中國風”向哪里吹:當前藝術文化中的中國元素[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01).
[作者簡介]鄧春蓉(1975— ),女,重慶人,碩士,長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