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野
保障房不能保障居住原因何在
文/聞野
近日,筆者在陜西、河南、江西、安徽等地發現,由于多重原因,一些保障房項目“先天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空置現象,而已經入住的群眾也因生活不便頗感“鬧心”。據介紹,我國大規模建設保障房始于2007年,經過3-5年開發之后,保障房在保障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居住權益的同時,其分配問題、質量問題、空置問題等也集中爆發出來,并且飽受輿論詬病。
在一些地方,因為部分保障房項目選址偏遠,交通等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建設滯后,嚴重影響了入住率和舒適度。比如,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公租房項目中簽家庭反映,交通不便是困擾他們的最大問題。冠山花園居民柳道元說,每天出行要步行20分鐘才能到公交站。居民肖紅萍說:“愛人生病常去醫院,由于交通不便,看病比較困難,所以全家到現在還沒有搬過去住。”
由于小區地處城郊,電動車成為冠山花園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居民李軍說,小區內還居住著一部分殘疾人,他們也要依賴電動車,卻面臨電動車無處存放、缺乏充電設備等問題,希望配套設施能加以改善。在不少地方,保障房的選址建設由市中心向周邊逐漸擴散。對保障房的開工建設,上級部門有統一的時間節點,建得太遠往往配套設施跟不上,而市中心沒有空地,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開展房屋征遷工作,所以只能選擇一些城鄉結合部。
業內人士坦言,出于成本考量,一些地方政府往往選擇土地價格較低的偏遠地區建設保障房項目,由于上級部門一般偏重對開工率、完成率等數字指標的考核,導致“重建設輕配套”情況普遍存在,難免要出現交通、醫療、教育等配套資源建設滯后狀況。更有甚者,個別地方在保障房建設中未能及時扭轉“重數量輕質量”傾向,導致墻體開裂、樓板漏水、缺少消防設施、電梯事故等質量問題頻出,成為受保障群眾難言之痛。由于保障房項目利潤較低,個別開發商使用劣質材料或偷工減料降低成本,質量問題頻頻發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群眾入住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申報不準也導致保障房供過于求,出現閑置。河南省住建廳住房保障處負責人介紹說,保障房出現空置的原因之一在于個別地方計劃申報不準確,申報和建設數量大于實際需求,出現過剩情況。此外,分配不及時也是一些地方保障房空置量高的原因。國家審計署報告提及的一些地方,因保障性住房政策覆蓋范圍擴大,而涉及申請戶基本情況的信息又分散在多個部門,給申請資格認定帶來一定困難,因而出現大量保障房未及時分配的情況。
實際上,上述保障房問題并非始于今日,而是在保障房開建時就存在。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許多地方在規劃布局時,總是把保障房建在離城市中心較遠、交通不便、配套設施缺乏或建設嚴重滯后的區域。不僅如此,在保障房設計上,因內部空間結構不合理而造成的使用功能低下,幾乎成為保障房的普遍問題。從媒體揭露出的問題來看,保障房的工程質量也常常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對保障房的設計、施工、監理、驗收敷衍了事,把關不嚴。
此外,“房等人”的現象之所以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就是因為有關保障房的政策、機制以及保障范圍、保障方式等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解決,致使在保障房的分配、運營和管理上難有定規,加上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的滯后,使得家庭和個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資產等基礎信息不足,由此加大了核定保障房申報資格的難度,導致一些地方出現了騙租、騙購保障房的情況。
不過,上述在保障房建設與申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非不可解決的頑癥。一些地方出現的保障房問題,其實還是政府的責任問題。保障房建設是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官員政績的一項硬性指標,對開工數量和竣工數量都有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在這樣的硬性指標面前,許多地方官員把保障房這一民生工程當成了政績工程,在保障房建設中只追求開工數量和竣工數量,并以此作為政績上報。至于竣工之后的保障房分配,以及保障房的設計、規劃、基礎設施配套等問題,則因為并沒有被列入保障房建設任務的考核范圍,而被排除在中心工作之外。這正是保障房大量空置、出現“房等人”現象的重要原因。
保障房大量空置,不僅造成浪費,也使民心工程成了“鬧心工程”。正如專家所言,手握大量空置保障房的地方政府,必須有勇氣直面這一問題,在選址、配套設施建設、財務、申請保障房家庭等方面實行信息公開,接受民眾監督,讓民眾在保障房建設中享有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另外,保障房建設不能以房為本,而必須以人為本。政府官員的政績單子上,開工量、竣工量的指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實際解決了多少戶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這樣才能讓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唯有制度制約才是保障房不走樣的基礎。因此,除了要完善《經濟適用房管理辦法》、《廉租住房保障辦法》、《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還應該制定國家住宅保障法。
根據審計署去年發布的公告《2015年9月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結果》顯示,有5個市縣已建成的5.75萬套保障性住房閑置,僅貴州貴陽市就有30855套保障房未分配。有關人士認為,貴陽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個案,而是地方不落實中央政策的縮影。盡管保障房項目能得到中央的財政撥款,但地方的自主性很大,比如在哪里建、如何做公共配套、什么時候分、分給誰等,出于對經濟增長、土地財政、配套資金投入的考慮,地方上對保障房的建設動力事實上不足。
住建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計劃新開工740萬套(其中各類棚改580萬套),基本建成480萬套。截至去年10月底,已開工747萬套,基本建成688萬套,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投資1.28萬億元。其中,棚改開工575萬套,占年度目標任務的99%。但在審計署的報告中,地方虛增保障房開工率的事情時有發生。比如,去年9月的報告顯示,11個省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推進緩慢,7個省的12個市縣及單位虛報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或完工量14450套。
另據審計署去年8月的報告,山西省大同市虛報2015年完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任務31054套。至去年7月底,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未開展閑置房源公共租賃申請受理等工作,已建成的626套廉租住房中閑置超過2年的有546套,其中448套閑置超過4年。重慶市奉節縣2013年以來違規改變廉租房用途,由縣融資平臺公司使用財政資金2500萬元購買210套,將其裝修改造成辦公樓后出租給縣委、縣政府機關使用。
對此,有關人士表示,保障房和商品房一樣,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公共配套,但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建設保障房很難給地方財政帶來收入,保障房項目并不能提供土地出讓收入,而如果是建設商品房項目,或者建個購物中心進行招商引資,則能夠給地方財政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這也導致了保障房項目多數位于偏遠地方,周邊的配套設施欠缺,并且保障房項目常被曝出存在質量問題。
目前保障房空置主要發生在縣城,縣級城市的實際住房需求并沒有那么旺盛,加之公租房面積在60平方米以下等要求,其對群眾的吸引力相對不足。有基層干部表示,目前各地保障房建設大多是層層下派指標,從省到市一直到鎮搞任務分解。然而,一些經濟落后地區的縣城和鎮區,本地人口偏少且多有自住房,加之流動人口及外來務工人員數量也不多,對保障房的需求不旺,申請人較少,造成閑置和浪費。
針對保障房存在的這些問題,專家認為:可以通過完善考核指標,增加保障房公共配套考核體系;增加保障房質量配套不完善的投訴反饋渠道,加強質量竣工驗收和配套到位驗收等環節。顯而易見,避免保障房空置必須解決“先天不足”,要從制度、決策、規劃等方面讓保障房項目的配套設施“先行”,如果做不到“先行”,配套建設也必須與保障房建設“同行”。也就是說,絕不能讓配套設施建設滯后。一旦保障房閑置超過規定比例,必須對項目的決策者、規劃者、監管者依法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