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鋒
據德媒報道,福建宏芯基金對德國半導體工業設備生產商愛思強(Aixtron)的收購,因“美國情報部門出面干涉”而受阻;德國聯邦經濟部已撤回此前發出的收購許可,重新啟動審核。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似乎一樁中德間的正常商業收購被美國叫了暫停。
巧合的是,美國《華爾街在線》德文版同時發文對此叫好,聲稱中國已瞄準德國中小企業的核心技術,將通過占有這些技術在全球“不公平擴張”,甚至暗示這是全球化時代的“黃禍”來襲,要求德國政府和默克爾本人強力維護德國經濟利益,否則“德國制造”將為“中國所有”,可謂危言聳聽。據說,德聯邦經濟部正在擬訂一份旨在限制外國企業收購德國企業的指導性文件,而一般認為,這主要針對近年來自中國的收購活動。
然而,德國經濟界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德國工商大會主席向德國電視一臺表示,推出限制性規定“不是正確途徑”,德國企業在華投資超過600億歐元,而中國企業實際在德投資只有20億至30億,遠達不到平衡,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的收益遠比中國企業在德國的要高。實際上,中國企業近年收購的多數德國企業在收購后運營良好。甚至連對中國收購歐洲企業持消極態度的歐洲在華商會負責人也承認,并購的實際效果令人滿意,并未出現一些政客或部分媒體擔憂的所謂“核心技術丟失”或其他政治陰謀。不僅如此,德國工會方面對收購后的工人現狀表示滿意。還有不少德國人認為:Aixtron股價從最高30多歐元跌到5歐元以下,若政府認為其核心技術對德國經濟至關重要,為何不自己出手相救,反而阻止中國企業高價收購,把該企業做強呢?
從以上情況看,抵制來自中國的收購活動有明顯的非商業色彩,甚至是意識形態作祟,與經濟業務本身關系不大。
近年來,中企在德并購業務增加迅速,當地社會和企業員工對此有個加深認識的過程。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解和擔憂需要雙方通過加強交流來克服。當一些媒體的渲染與美國官方“情報部門”可能存在的干涉相呼應時,很難不讓人對其中的真正原因產生疑問:或許因為Aixtron的競爭對手是美國企業,美國人阻止中國收購,意在使其走向破產,或弱到可以被美國企業以更低價格收購;又或者,大選在即,身為社會民主黨主席,德副總理兼聯邦經濟部長加布里爾面對該黨在各地方選舉中連連失利的局面,對“中企收購損害德國利益”的民間情緒自然不敢掉以輕心。加布里爾據悉即將再次訪華,或許他能夠帶來更明確的解釋。
中德互為主要貿易伙伴,經濟高度相互依存,且都是外向型經濟大國,都支持全球經濟貿易自由化,本應是高度契合的伙伴。若聽任第三方從中作梗,未免顯得荒誕,對此兩國應保持高度的清醒。▲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