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嚴+程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46年前,一個不經意的決定
促使她締造了今天的方方樂趣教育機構
她,愛為本,善先行
崇尚有教無類,相信教育無處不在
在香港、內地創建了五間幼兒園、兩間英文小學、
一間國際學校……
受到學生的真心喜愛、家長的高度信賴
幾十年來,經由其教育的孩子長大成人
一批批走向社會,成為有用之才
但仍不忘其當年之教誨
今天,她的桃李溢清香,芬芳滿人間
前 言
邊陳之娟博士,一位心有大愛的女性。
她,出生大家庭,承傳了家族優良品質,既有北方人的豪邁義氣,又有南方人的溫柔細膩。家族歷史縱穿南北,生活軌跡橫跨東西。
她,深得母親與人為善之影響,自幼耳濡目染母親善待他人的點滴,長大後關愛婦女兒童,熱心教育,成為知名教育家,受人愛戴。
她,育有兩兒兩女,兩兒都跟隨其父行醫,救傷扶傷,兩女如她,心有大愛,除了當醫生之外並投身教育,在大學擔任醫科講師,教書育人。一家六口,四個兒女都已成家並有孫兒輩九名,真乃社會之典范家庭。
愛,教育之根本
或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要不然為什麼當年一個小小的舉動,竟然會演化成一個名揚四方的教育機構;或許是邊陳之娟博士在教育領域的天賦,令她在教育之上所做的一切都水到渠成,成就卓然。
邊陳之娟博士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加上表親、堂親,人數眾多,“家中的孩子很多,有的小上學、有的只有一兩歲,每當家庭聚會時,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耍,打打鬧鬧很開心,彼此捨不得離開,看起來儼然一個小型幼兒園。當時,我就建議辦一所家庭式幼兒園,那樣孩子們每天可以聚在一起、學在一起,多好。”
沒想到,她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1970年,一所家庭式的幼兒園正式開業了,當然,首批入園學生全部來自她的大家庭。
雖說幼兒園是以玩樂為主,但邊陳之娟博士絲毫不敢怠慢,認真地設置課程,讓孩子在玩樂的同時學得一些知識。慢慢地,附近的家長見她如此用心,亦放心將孩子交到這里。之後,孩子越來越多。發展至今已成為方方樂趣教育機構,擁有5間幼兒園、2間英文小學、1間國際學校……
“辦教育,愛是根本,在這個基礎之上再談其它。”邊陳之娟博士的這番教育理念,與許多教育界翹楚的理念一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表示“愛的教育應是整個教育的主旋律”。誠然,愛是教育中永恒不變的主題,是每個人生長的營養土壤。以愛為出發點,方能指導教育走向好和對的方向,達至最終教書育人的目的。
因為愛,所以關心,邊陳之娟博士視每個學生為自己的孩子;因為愛,所以用心,在她創建的學校中處處顯示出對孩子細心呵護,如校園內鋪墊的軟墊,防止碰撞、夾手而包裹起來的墻角、門角;因為愛,所以有責任心,一旦有孩子掉隊,她會投入十二分精力去挽回……
視學生為自己的孩子,邊陳之娟博士基本上能記住每一個孩子的名字,而許多孩子都視她為自己最喜歡的長輩、朋友。“當走在我們任何一家學校中,假如沒有孩子們圍上來、唧唧喳喳地與我聊天,代表我在做教育上的失敗。”而實際情況是,在方方,高年級中有大部分都是從幼兒園升上來的;離開幼稚園的孩子們長大後因彼此感情深厚,自發創建了網上的大家庭——幼稚園校友會,而且經常活躍在校友會的成員多達千人,這種現象在全香港都鮮有的,每當有大型紀念活動時還特意叫上他們親愛的校長——邊陳之娟博士參加,感謝其當年的用心栽培;還有一些學生的下一代也開始入讀其幼兒園,實現兩代人共同在其幼兒園受教育的“盛況”……這樣的一幕幕,令她十分欣慰。
有教無類 獻身教育
《論語·衛靈公》中,記錄著孔子的教育原則——“‘有教無類”。這也是邊陳之娟博士的堅持:每一個孩子都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權利。
“一般,學習優秀、做事乖巧的孩子更容易得到人們的青睞,而學習差、脾氣壞的孩子相對不受關注。但是,作為一位教師,千萬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區分對待孩子們。因為,每一個孩子都非常重要。”
有一年,邊陳之娟博士帶領學生團外出交流,有一位學生因父親早逝、母親因工作鮮少跟他真正相處,導致其脾性有些古怪,難以管教,一些老師因怕他惹麻煩而不想帶他一同前往,但她卻特意帶上了他,別人問,“他這麼難管教,經常惹出亂子,為什麼還要帶上他?”“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好好地教育他。”邊陳之娟博士說的“教育”並非冷冰冰的懲罰,而是去了解對方、潛移默化地感化對方。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在出發前,邊陳之娟博士就與這位學生輕鬆交談,建立信任,又安排一位老師專門照顧。整個活動中,她還將其視為自己的兒子,給予許多鼓勵,慢慢地打開了他的心結。最後在活動結束時,邊陳之娟博士又特意頒發其“最佳進步獎”,當領到這個獎項時,那位學生開心不已,臉上綻放出喜悅的光芒。從那以後,他像換了個人似的,尊師守紀,學業也進步了。
“許多像這樣的孩子,他們內心缺愛,假如真正地去關愛他們,用一顆愛心、關心去跟他交談,他們會很受安慰,很受鼓舞的。”因為邊陳之娟博士所擁有的大愛精神,許多學生包括一些家長都愿意找她聊天,告訴她一些心里話,也往往能從她那里得到力量。
同樣,在福建武夷山的喜樂孤兒院,那里的一群孩子也牽動著邊陳之娟博士的心。一年多前,她被當地有心人士的邀請前往籌辦幼兒園,“最近,喜樂孤兒院收養了兩個小女孩,沒想到她們倆特別聰明,特別是其中一位4歲的小女孩,音樂感非常強,唱起在學校學的英文歌時,不但音凖,感情也很到位,而且還把那些英文歌教會了比她大的初中生。”看著她將幼兒園里教的東西悉數學會並能傳播開去,邊陳之娟博士十分興奮,她像挖到一個大寶藏似的,強烈要求院方不要放棄了這麼好的音樂苗子,並掏腰包讓她學習鋼琴。
雖然那位小女孩是位孤兒,但她有幸遇到邊陳之娟博士,希望她身上的閃光點能得以好好培養,在未來更大的舞臺上大放光彩。“無論是誰,只要進了我們的校門,我們都將一視同仁,都將用愛心和耐心去感化,發現他們身上鮮為人知的優點,加以培養。”心中有大愛的邊陳之娟博士,她的愛如同綿綿的細雨,潤物無聲。
靈活教育 培育品質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誠然,教育無處不在。“做教育,只要我們教師能做個有心人,善於觀察,用心思考,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每天中的任何時間,都可用來捕捉教育的契機,孩子就能在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每當新春開學之際,邊陳之娟博士鼓勵學生每人帶一個在新年中收到的紅包回到學校,然後,大家拿來一個盒子,將收集到的紅包請家長監督一一拆開,所得的錢如數捐給事先聯繫好的慈善公益機構,“每當新春開學之際,孩子們都很期待這個環節,通過這樣的方式,希望能培養他們從小對社會的關愛。”
為了使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認識祖國,邊陳之娟博士又花費大量心血自創了大型音樂劇《走遍祖國大地》,演繹了一群小朋友暢遊內地各地的經歷,中間加插《我愛你中國》、《始終有你》等愛國歌曲,以及升旗環節。意料之外的是演出後,獲得了空前成功,臺上臺下一片歡呼,一方面家長們對這種教育方式十分認同;另一方面孩子很享受排練的過程及成功演出的喜悅,還在無形中增加了對祖國的進一步認識。“教育並非生搬硬套,更是孩子對事物的參與、體驗與感悟。”
幾十年來,邊陳之娟博士的教育理念深得家長們認同、孩子們喜愛,在她的學校里,許多孩子都慕名而來,特別是其開設在深圳的方方樂趣中英文學校,學生來自深圳及在深圳居住的香港、臺灣地區及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意大利、法國、美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
在教育事業近半世紀的付出,邊陳之娟博士的功績有目共睹,陸續獲得了中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特別獎、中國時代新聞人物卓越貢獻獎、中華之魂全國十大傑出人物、美國總統終生成就獎,揚名中外。
後 記
“我的外公是第一批留日、留德的學生,在清朝時曾擔任駐日、駐韓大使,在他的培育之下,我的母親自幼聰明能幹,極具愛心,假如她生活在當今社會,必定會是一位女強人。”邊陳之娟博士回憶,雖然生活困難,但母親總是大方接濟他人,碰到有人受傷倒在家門口,總是喚其進家並幫其包扎,因而左鄰右舍都喜歡找她幫忙,稱讚她。同時,父親也是一位慈善之人。在父母的影響之下,邊陳之娟博士仁者愛人,立志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教育事業。
“一眨眼,46年過去了,我也沒想到自己堅持了這麼多年,是大家的信任和認可讓我堅持了這麼多年,才有方方樂趣教育機構。這一路,無論是辛苦、沮喪、失望、失敗還是快樂、喜悅、收穫和成功都似一陣風一樣吹過去了。唯一讓我倍感欣慰的是,我還保持著培養孩子的那種情懷,看著孩子的成長和成就,我內心倍受鼓舞。未來,我希望找到合適的接班人,將方方樂趣教育機構更好地辦下去。”
在邊陳之娟博士和她未來的接班人的用心筑造之下,方方樂趣教育機構即將走過半世紀的辦教歷程,迎來“百年品牌”的輝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