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槿+浩博
少年時的興趣
指引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二十多載熱愛與堅持
終使他的才情光芒綻放
提攜後進,誨人不倦
奉獻社會,樂助公益
他,是香港知名的攝影師
——蘇文郁先生
熱愛攝影事業,至今逾廿載
中學時代,學校佈下一份特殊的習作——用照片記錄一些香港交通狀況。在幾十年前,香港的交通遠不如今的四通八達,為了取得反映當時香港交通現狀的好圖片,蘇文郁先生與幾位同學拿著相機走遍了大街小巷,終而獲得B+的好成績,此舉令其對攝影產生興趣。
此後,攝影在他的生活中佔據很大一塊位置,但一直未曾想以此為事業。進入社會之後,他從事著一份行政工作:“做行政並非我想要的工作,時間一長,覺得自己困頓於此,無法實現人生價值,那時,我就決定撿起少年時的攝影夢,繼續當初的那股熱愛。”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轉行意味著從頭開始。但此時的蘇文郁先生為了心中的理想,決定從零開始學習專業攝影,從攝影助理做起。
憑借在攝影上以往的積累和努力,他先後得到兩位老師的親身教授,幸運的是,這兩位老師皆是蜚聲國際的殿堂級攝影師,故令其在多個攝影范疇均別具心得。此後,他不斷地學習、積累,厚積薄發。
其後,他在友禾出版社擔任攝影師,為不少知名的演員和歌手拍下出色的人像作品,離開友禾之後開設個人工作室。
在創作中,他善於融入一些新的想法,例如在一慣使用白色高光的手表攝影中,他會嘗試用黑位體現手表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他這種拍攝法,被一些媒體稱之為“新商業攝影”因素,即在商業作品中融入了更多具有個人風格的藝術手法。“雖然拍出來的照片相比以傳統手法拍攝出來的更有深度,但前提是需要客戶接受這種新意。另一方面,作為專業攝影師,我們也有責任帶動整個創意工業不斷向前,讓以後的商業攝影界有更精彩作品湧現。”在這方面,他不斷在努力。
多年的學習、揣摩,蘇文郁先生不斷創新求變,無論在燈光,還是拍攝技巧,他都力求完美,作品廣受好評,從而贏得多家4A廣告公司、知名品牌及跨國集團的認可並與之達成長期合作。二十多年,他在商業攝影方面打造了許多精彩作品,一直被業界津津樂道。
“創意是一種態度,一種對生命的主動、積極、自主的態度。”雖說從事商業攝影,但蘇文郁先生一直保持著定期創作一些有自己想法的東西,不為商業攝影的思路束縛、固化,不斷湧現新的東西。例如在“道·界”展覽中,他的作品《釋》,以一張虛幻而美麗的臉,表現了每一個人出來社會工作後,都要戴著太多面具,面孔去對不同的人。久而久之,連自己最真,最原本純真的面孔都不見了。
醉心攝影教學,學員過千人
隨著攝影技術的提升,蘇文郁先生在攝影界佔得一席之地,日常工作變得異常忙碌。時常,他被邀參與業界的各種交流工作,例如以頒獎典禮嘉賓的角色出演《明珠絕色:萬里傲翔》、“拍?翼展翅”野生雀鳥攝影比賽、每年季度之“LENS攝影比賽”等,在全球華人攝影大賽中作《互聯網環境下商業攝影的取向》專題演講,分享心得……
而正式學習攝影之後,蘇文郁先生對攝影有了深入的理解,慢慢地,在他的身邊聚集起一些攝影愛好者,同時熱心解答大家在學習攝影之時的困惑。久而久之,隨著學習的人越來越多,遂開始教學。
早在1995年,他就開始接觸並使用數碼相機,為適應時代發展潮流,2003年,他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為香港開辦了首個數碼攝影及後期製作課程,於致美設計學院擔任課程設計統籌及導師,亦為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澳門理工大學的客席講師,還在香港正形設計學校擔任講師。特別是,他的課程生動活潑,注重實際操作,講解直抵主題,因而,他所到之處,廣受學生們的歡迎。
至今為止,蘇文郁先生的學生超過1000人,“我對學生的要求,前提是他是否有真正學習攝影的態度。無論學什麼,認真的態度很重要。”與此同時,他還鼓勵學生以一種人文情懷,以專長回饋社會。
一位攝影人的公益心,受惠市民數千名
2007年,由蘇文郁先生及修畢其攝影課程的同學共同創建了“蘇文郁攝影同學會”,旨在用攝影技術貢獻社會,期望惠及弱勢社群、有需要人士或團體,特別是長者及兒童。成立以來,同學會在蘇文郁先生的帶領之下,籌辦了多項義工服務,如“長者攝影日”、“寧養攝影服務”及“攝影工作坊”等。據粗略統計,蘇文郁攝影同學會每年平均舉辦義務活動多達20多例,受惠人數超過9000人。
“作為一位攝影人,除了提升技能外,還應關心身邊的人。”以攝影為途徑,他們定時為單親兒童、長者及癌癥病人舉辦拍照及開授短期攝影課程等,一方面向他們傳遞了來自社會的溫暖,以實際行動推動了社會公益,另一方面亦積極推廣攝影文化,讓更多人能近距離地接觸到攝影這門藝術,享受攝影所帶來的快樂、滿足。
將傳播美好與春風當作自己的使命,他不懈追求,不遺餘力。與此同時,像這樣奉獻愛心的公益活動,他每年都要參加許多次,數年來已融入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他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根本的拷問,亦融入在蘇文郁先生的藝術創作之中。數年前,一本由其部分藝術創作的集選《道·界》順利出版。其中,他表示:“在稍作歇息的時候,我希望思想的自由能帶領我們每一個人去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珍惜身邊的一切人與事。”
在市場上,《道·界》在市場上受到了廣泛的好評,而蘇文郁先生將該書的收入全數捐給致力於為世界各國盲人和眼疾患者恢復光明的國際性慈善機構——國際奧比斯,“使全球失明者重見光明”。
或許,在蘇文郁先生的眼中,攝影這條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春夏秋冬,寒暑往來,他風雨兼程,常與攝影創作為伴。二十多年來,他一手拿相機,從事藝術創作;一手執教鞭,傳遞攝影知識,對美的藝術有了更深的認識;幾多耕耘,幾多收穫,二十多年來,他從一名攝影愛好者蛻變成香港資深專業攝影師,將商業攝影中引入新的商業攝影因素,在業界首屈一指,其中割捨不斷的就是心中那份攝影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