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黃遵憲:不求功名的亂世外交官
李芳
1884年是美國的選舉年,正在美國任職的晚清詩人黃遵憲目睹了時任總統、共和黨人切斯特·阿瑟和民主黨候選人格羅弗·克利夫蘭兩派相爭的過程,令這位拖著大辮子的清朝官員目瞪口呆,他寫詩形容兩派拉票的場面,“開口如懸河,滾滾浪不竭。笑激屋瓦飛,怒轟庭柱裂”;兩派候選人互相揭底的演講,“彼黨訐此黨,黨魁乃下流”。在感到驚奇、不解的同時,他既做出“共和政體萬不能施行于今日之吾國”的結論,卻也在其他詩中表示不必遵從古法。
作為一名生活在動蕩時代的文人,他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結合時事、世事,讓人回味不已。
1848年,黃遵憲出生在廣東梅州嘉應(今廣東蕉嶺)。此地與大清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島僅一水之隔。
黃遵憲的高祖名叫黃潤,家境貧寒,以替人書寫牛契為生。當時,外國銀元剛剛在廣東的市場上流通,他能夠通過銀色、聲音的差異來辨別真偽。于是,他在集市上擺一張桌子,替人鑒別、兌換銀元,廣聚四方之財,幾年后就發家致富了。30歲時,黃潤開始創立自己的典當鋪,并在晚年把當鋪發展到四五家。

黃遵憲(前排中)與日本友人合影
雖然自己棄儒經商,黃潤卻沒讓兒子繼承家業,而是讓其專心讀書。黃遵憲的父親是咸豐朝舉人,曾在貴州、廣西等地為官。黃家先輩在儒、商之間的身份轉換,讓子弟們意識到科舉并非唯一的通天途徑。
黃遵憲4歲入塾,10歲時,先生出題“一覽眾山小”,命諸位學童作詩,黃遵憲吟出“天下尤為小,何論眼底山”,先生為之驚嘆。親自教導過他的曾祖母聽后極為高興,認為“此兒志向遠大”,更對其鐘愛有加。
黃遵憲在二十二三歲時兩次赴廣州參加鄉試,均未中。他在考試后繞道游歷香港,大開眼界。27歲時,赴京師考試,仍不中。因他的父親當時在京任職,他于是留京侍奉,并與一些同為粵籍的京官過從甚密。
黃遵憲很早就認識到大清不能固步自封,他對通曉洋務的翰林院侍講何如璋說:“中國必變從西法。其變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強,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轄,或如波蘭之瓜分,則我不敢知,要之必變?!彪m然料不到將來會變成什么樣,但他認為中國絕對會被西方制度所影響。這種對未來的通透,讓他深受何如璋賞識,為日后赴海外任職埋下了伏筆。
沒有功名卻有見識的黃遵憲,當時不單被一位大人賞識。丁日昌任福建巡撫時,曾邀請他入幕;李鴻章與他一番交談后,稱他為“霸才”。29歲時, 黃遵憲終于考中,名次在百名以外,以五品銜揀選知縣待用。也就是說,已經有了當知縣的資格,準備準備,就能入仕了。正在此時,何如璋被選為首任赴日正使,即邀請黃遵憲當隨行參贊。
清朝晚期社會動蕩,變法的雷聲隱隱,波譎云詭,遠離京師、朝廷,充任一個未有先例、前途未知的外交官,是需要極大勇氣的。黃遵憲卻不顧親友們的勸阻,毫不猶疑地選擇了赴日。他自幼居住在僑鄉,有過海外游覽的經歷,而且,他對古人之學始終抱有懷疑的態度。
1877年,何如璋率第一屆駐日使團乘輪船從上海出發,抵達長崎。在龍旗飄揚、21響禮炮聲中上岸。他們到任第一天,就有琉球臣子前來拜謁,痛哭流涕,說日本阻撓進貢,力圖廢藩。此后,日本又覬覦朝鮮,日、俄兩國都希望將朝鮮據為己有,英、法、美、德也希望與之通商。黃遵憲與何如璋商議,應該先發制人,上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將朝鮮廢為郡縣,以絕后患。此計不行,又請求派使主持朝鮮外交。在朝鮮使者訪日時,黃遵憲勸朝鮮親中國,聯美國。日本人得到情報,刊載在報紙上,并稱贊黃遵憲的見識遠超李鴻章??上Сr并未聽從。
在日期間,黃遵憲一人獨行,走本州、過北海道,在鐮倉的江之島、伊豆的熱海先后停留半月?!安娠L問俗,搜求逸事”,打聽日本民間風俗習慣,光書就看了200余種,準備數年,最終寫成《日本國志》和《日本雜事詩》,上到國俗遺風,下到民情瑣事,無一不編入其中。黃遵憲說,寫作的根本目的在于“為我國所用”,所以“凡牽涉西法,尤加詳備,期適用也”。
《日本國志》出版之時,中日戰爭已爆發,而大清節節敗退。有人將此書推薦給張之洞,并遺憾地說,如果早點讀到此書,可以為大清王朝節省2億兩白銀——正是《馬關條約》中向日本賠款之數。
1883年,黃遵憲35歲時,奉命調任美國三藩市(現譯作舊金山)。2月12日抵達美國,3月,美國國會通過限制中國移民法案。因赴美之國人多為華工,此項法案實際是針對華工的,但學生、商人、游客,乃至僑胞也受到波及,被視如囚犯。黃遵憲向負責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求救無果,于是自圖良策,為回國的僑胞頒發護照,作為返回美國的憑據,盡可能提供便利。
當時三藩市的華工貧苦,往往數十人擠在一個屋子里住。美國法律中有一條“方尺空氣”的規定,即每人需享有56平方米空氣的范圍。違者,房主處以500美元以下罰款,房客處以50美元以下罰款或監禁。黃遵憲抓住這條法律,在視察華工住地后,又親自探望關押華工的美國監獄,見到數十人被囚禁于同一牢房,就叫隨從丈量監牢面積,責問美國人必須按照“方尺空氣”給予相同待遇。
在美國任滿后,黃遵憲歸國探親,適逢朝中賞識他的大臣失勢,他又不屑自降志氣,逢迎上司,于是賦閑在京。數年后才再任駐英二等參贊,后調任新加坡總領事。只是,晚清懦弱,又不擅外交,往往以求和了事,他感到才華沒有發揮之地。在新加坡任職4年后,國內政局不穩,張之洞為招攬人才,特地調他回國。據說他“自負而目中無權貴”,在拜見時“昂首足加膝,搖頭而大語”,引起張之洞不滿,最終未受重用。
黃遵憲一生游歷日、美、英及新加坡等國家共13個年頭。他曾說:“儒生不出門,勿論當世事。識時貴如今,通情貴憫世。”長年出門在外的他,用詩歌的方式,介紹了諸如電燈、電車等新鮮玩意兒。比如他筆下的電車,“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既表現了新的時代特點,又有傳統詩歌的情感意境。
黃遵憲生活在近代中國前所未有的巨變時期,一生與保皇黨、改良派都有所交往,并情誼甚篤。
1880年,他在日本結識改良派思想家王韜,天天游宴,酒酣耳熱中談論天下大事。從海外回國后,黃遵憲與康有為、梁啟超二人過從甚密。他自發捐了1000元,作為梁啟超《時務報》的開創基金。黃遵憲對梁啟超的文章更是贊賞有加,親切地稱梁是“羅浮山洞中一猴”,東游之后,修煉成了孫悟空,有72變,愈變愈奇。而自謙“吾輩豬八戒”,對梁啟超只能合掌膜拜而已。
晚年,黃遵憲協助陳寶箴、梁啟超在湖南推行新政,先后創辦時務學堂、南學會、保衛局、課吏館、不纏足會、《湘學新報》《湘報》,使湖南成為當時全國最活躍最有朝氣的一個省。
因新政之功,1898年,黃遵憲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當他抵達上海時,戊戌變法發生。據說事發之后,他藏匿了康有為、梁啟超二人,還不畏危險,立刻通知康有為的學生離開,并通過自己的影響,聯絡英國領事館,解囊資助,保護康、梁家人。由于英國駐上??傤I事和日本駐華公使等人的干預,清政府沒有追究,而是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1905年3月黃遵憲逝世,享年57歲。
黃遵憲的詩現存1000余首。詩文在他看來,是提不上臺面的“余事”,卻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他的《日本雜事詩》總數達200首,內容涉及日本歷史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逐客篇》寫美國排斥華工運動;《紀事》如實描繪了美國的總統選舉。至于他心血之著《日本國志》更是給近代中國以巨大影響——梁啟超評價為:“乃今知日本,知日本之所以強;乃今知中國,知中國之所以弱?!贝骷咎照f道:“中國到日本去留學的人不少,除了30年前黃公度(即黃遵憲)先生著了一本《日本國志》而外,我沒有看見有什么專論日本的書籍。”傅斯年說道:“其《日本國志》成于甲午之前,今50余年,不聞有書可代之也?!敝茏魅藙t謂:“其中學術志2卷,禮俗志4卷,都是前無古人的著述。至今也還是后無來者。”
以詩歌來觀中國、看世界,呼吁人們學西方、維新救國,黃遵憲的詩可以稱為一代“詩史”了。
(責任編輯:亞聞)
(郵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