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機關幼兒園 張 鵬
從安全的角度談師幼的合理站位
甘肅省酒泉市機關幼兒園張鵬
近年來踩踏事件時有發生。預防踩踏事件,應從內、外因兩方面著手。我認為杜絕內因須幫助人們樹立“安全站位意識”,讓每個人內心自然生發出與他人保持合理間距、選擇安全站立點的需求與愿望,自覺遵守規則;外因方面,突發狀況引發的恐慌通常是踩踏事件的導火索,只要人們保持相互間科學、合理的安全間距,緊急情況出現時能有余地躲避、相互扶助,就能鎮定地選擇安全站立點,踩踏事件自然無從肇始。
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幼兒園開展“安全站位意識”教育,幫助幼兒從小養成“相互間保持合理間距、選擇安全站立點”的良好習慣,對徹底消除踩踏事件,促進幼兒安全、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日常的教育引導中,教師與幼兒的“站位”都很關鍵。從主導的角度看,教師的“站位”科學、合理,就能將每位幼兒的活動納入視野,及時發現潛在危險,幫助幼兒學習保持安全站位的原則、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習慣;從主體的角度看,幼兒保持安全間距、選擇安全站立點,是他們安全、愉悅地參與活動,完善站位方法,建立健全安全站位意識的基礎。
㈠事前約定,明確規則。
幼兒正處于秩序敏感期,運用商議、討論、實驗、反思等方式,引導他們在各項活動中實踐并完善保持合理間距、選擇安全站位的具體方法與細節處理,可起到先入為主規避危險,樹立“安全站位意識”的作用。
1.先體驗,后預設。
在活動準備階段,教師體驗幼兒要進行的活動,親歷其中保持安全間距、選擇安全站立點的具體方式、方法,思考、預設幼兒所處位置、活動的環境、同伴的相互接觸、可能遇到的安全站位等處置方法。
2.先約定,后試玩。
教師的預設不一定完全適用于幼兒集體活動。因此,引導幼兒預計、約定規則并現場驗證就顯得十分必要,而且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他們做活動的主人,思考、選擇具體的安全站位方案。具體步驟是這樣的:活動開始前,我先請幼兒觀察現場設施、材料,討論、制定具體規則,再保護他們按約定規則試進行活動,驗證其中保持安全站位的各項具體措施的合理性與實用性。
3.再討論,定規則。
通過實踐,幼兒會發現之前未預料到的問題,反思約定規則對于活動的正、負面作用。由此,師幼共同完善先前方案、約定新規則的活動便自然生成。如,原來預計排隊時相互間保持“一臂遠”的間距,經過驗證、討論,大家認為一臂遠的前后間距不足以預防“一人跌倒引起眾人傾倒”的現象,便細化為前后“一臂半”,左右“兩臂遠”(并排兩人伸直胳臂,中指相對)的統一規則。
4.先演示,后活動。
由于幼兒以直觀形象思維、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對規則的理解會有不同。如對玩滑梯的規則“等前面的小朋友滑下去自己再滑”,有的幼兒理解為可以緊隨前面的幼兒往下滑。通過演示大家統一要求:等前邊的幼兒滑到地面并起身離開滑梯,自己才能往下滑。因此在活動開始前演示規則,引導幼兒安全有序地參與活動非常必要。如教師用語言告知幼兒上下樓梯扶好扶手靠右走,相互間保持三個臺階的距離。因為預料不到違規的危險性,幼兒不會太重視,但當親眼看到演示“不扶扶手往下跑”“前腳跟后腳上下樓梯”或“在扶手上滑滑梯”的西瓜,失去控制碰撞在樓梯、墻面、地板上瓜瓤迸濺的景象,瞬間就牢記住規則,自覺遵守。
㈡事中督促,鞏固習慣。
1.創設情境,游戲引導。
盡管事先明確了規則,幼兒一旦玩得興致高漲起來,難免會忽略規則。此時,若直接制止會影響情緒,甚至終結他們的游戲。我一般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在快樂的游戲狀態中保持合理間距、選擇安全站位。如較多幼兒擠在一起滑滑梯,我就扮“交警”:“前方交通堵塞,請聽指揮有序通過。”幼兒會興高采烈地聽從指揮,保持合理間距玩滑梯;也可以扮“收費員”:“請車輛自行刷卡繳費。”快速滑下的幼兒會饒有興趣地用手掌在滑梯邊上“刷卡”,滑行速度自然減慢;“交警”:“前方車輛請迅速開往休息區。”滯留在滑梯口的幼兒會愉快地離開;“司機”:“乘客請由前門上車。”從滑梯下方倒著向上爬的幼兒,會愉快地由臺階處登上滑梯……這些設置游戲情境的引導提示,既能保證安全,提升游戲趣味性,又可讓幼兒體驗到保持安全站位的愉悅感受,可謂一舉多得。
2.違規行為,區別對待。
幼兒的違則大致可分三類:
⑴尋求刺激,明知故犯:因為明確記得規則,所以這些幼兒在嘗試危險動作前,會試探性地看教師的反應,這時老師只需一個害怕、焦慮的眼神即可打消他們違規的念頭。
⑵過于興奮,忽略規則:對這類孩子采用游戲化情境提示與引導,內容如上不再贅述。
⑶引起注意,誠心搞怪:由于平時接受的正面評價較少,這類孩子需要把大家的眼球集中到自己身上。
因此,我選擇表揚遵守規則的幼兒,以誘導這些孩子向同伴學習。當他們為贏得贊譽保持安全站位時,我再施以特別關注以正面強化。如,按照約定,兩米長的便池,每次站四位男孩解小便,把頭的兩人面朝里站,中間兩人背靠背面朝外站。林林故意擠在四人中間,我立即說:“軍軍、洋洋、小偉、亮亮站得又穩又合適!真棒!”林林聽到后即刻退出。稍后,等他站在合適的位置上,我便豎起大拇指:“真棒!”林林很得意:“哦,老師夸我啦!”自此,林林在我的關注與鼓勵中漸漸不搞怪了,每次解小便都能遵守便池安全站位規則。
3.正面強化,榜樣帶動。
行為心理學認為不斷重復某個行為,會使其得到強化。據此,我選擇以表揚的方式來強化幼兒的安全站位習慣;以忽略來消退其危險行為。如:A、B、C三個幼兒關系很好,有時會忍不住擠在一起玩兒,我特意在他們保持合理間距的時候給予表揚和肯定。逐漸地,不但使他們三個形成了保持安全間距的良好習慣,而且在我表揚他們時,其他幼兒也會格外注意保持好自己的站位。
㈢事后總結,自我反省。
總結能幫助幼兒梳理活動中值得肯定的安全行為和需要修正的危險舉動。我一般這樣與幼兒完成總結:首先,請幼兒表揚遵守安全站位規則的小朋友;然后大家一起談談活動中危險行為的規避方法;最后我補充、分析活動中較為突出的、幼兒尚未意識到的問題。
因為喜歡尋求新奇,所以幼兒的活動中容易隱含危險因素。怎樣及時解除安全隱患呢?我認為教師選擇站位要注意將每位幼兒的活動納入視野,及時發現并以適宜的方法消除隱患。如:幼兒玩滑梯,教師站在臺階與滑梯之間,既能觀察到由臺階向上的幼兒,又能看到向下滑行的幼兒,可隨手扶住臺階或滑梯上跌倒的孩子。若是臺階與滑梯呈180度平角的滑梯,滑梯和臺階旁則需要各站一名教師防止發生意外。若玩的是螺旋形滑梯,教師則應站在滑梯第一個轉彎外側,既可防止幼兒用力過猛沖出滑梯,又可隨手扶住跌下旋梯中間空檔的幼兒,還能觀察到滑梯上端、下端和臺階上幼兒的活動情況。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探尋更科學、適宜的安全站位教育策略,才能引導幼兒完善選擇安全站位的方式方法,確保幼兒安全、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