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以色列特派記者 趙覺珵

一個沙漠中的小國,自然資源匱乏,地緣政治環境惡劣,卻在短短幾十年間成為“中東的硅谷”:年平均研發投入占GDP總量4%,居世界首位;每萬人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比例居世界第一;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數量全球第三;擁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在這里,每天都上演著沙漠變良田、海水變淡水、農民成為科學家、軍人變身創業者的故事——這就是以色列。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前往以色列采訪,探訪這個“創業國度”背后的故事。
專注于一個領域
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大部分是技術驅動型,且往往針對具體的細分化領域進行創新。即使是以色列最大的上市公司、總市值達90億美元的Mobileye,也只是專注于研發智能行車預警系統,沒有以此為基礎向無人駕駛等相關領域再邁一步。
《環球時報》記者走訪的Medinol是一家以色列知名的醫療器械初創公司,專注于心血管支架的研發與制造。該公司創始人柯比·克里特與朱迪絲·克里特都是醫學博士,他們1992年從大學下海創業時,便一心要在心血管支架領域做出名堂。如今,Medinol的相關技術在全球已經申請了300多項專利,年銷售額達9億美元??卤认颉董h球時報》記者展示了Medinol最新研制的微型血管探測器,僅有硬幣上一個字母大小,遠比目前的主流產品迷你很多。
之所以Medinol能研發出這樣的產品,是他們將微電子技術運用到傳感器制造中的成果。作為全球心血管支架行業的領軍公司,Medi?nol所有員工中,只有10%的博士與27%的碩士,31%的員工僅擁有專業文憑或高中學歷。朱迪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公司員工的專業背景十分多元化,有學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科學的,真正從醫學院畢業的員工不是多數。但不同領域最新科研成果的相互借鑒、融合,正是Medinol得以在心血管支架領域領先的訣竅。
以色列把0變成1,而中國喜歡將1變成100
在對待創新、創業的理念上,以色列和中國無疑有著巨大差別。以色列魏茨曼研究中心莫里斯與薇薇安藥物研發主任哈伊姆·巴爾這樣概括以色列創新理念:“我們只需要不斷前進,不斷創新,而不需要太大的規模。”一位以色列風險投資人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以色列的初創公司都在把0變成1,而中國公司喜歡將1變成100?!?/p>
這種只追求將單一領域做到極致的創新,創造出一種以色列獨有的創業現象:創業者將某項具體技術做到極致,然后將其賣掉,再將資金投入下一個創業項目中。在其他國家,評價初創企業是否成功的標準往往是成長速度、規模、銷售額和利潤額,但在以色列,成功的標準完全不同,正如一位以色列創業者所說:“一家小公司,推出了一個流行產品,很快就被大公司買下來,這就是以色列的創業夢。”這主要是因為,以色列本國市場規模有限,初創企業很難在國內獲得長足發展,而且以色列相對缺乏把一家小公司轉型為大公司的經驗。
以色列IVC風險投資研究中心和畢馬威會計事務所發布的最新融資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以色列高科技公司退出交易(即投資人或創始人將股權變現)額高達到33億美金。而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同期融資總額僅為28億美元。
“產學研”間有旋轉門
在以色列,大學教授同時是多家初創企業創辦者或合伙人的現象十分常見。這一現象的主要推手是,以色列大學普遍存在的“科技轉化公司”,它為學術和產業間打開了一扇“旋轉門”。
有統計數字顯示,以色列的7所研究型大學是以色列在國內外主要的專利擁有者。相對于同樣的研發經費來說,以色列的大學獲得的專利數量是美國大學的2倍多,是加拿大大學的9倍。從1959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成立第一間技術轉化公司——耶達(YEDA)研究發展有限公司開始,以色列各高校和研究機構已經探索出一套利用技術轉化公司完成“產學研”結合的成熟方案。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大衛·皮萊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年銷量高達40億美元的多發性硬化癥治療藥物格拉替雷(Copaxone)就是耶達的“代表作”。有了技術轉化公司的幫助,魏茨曼的科研人員只需要專心從事研究,科研成果商業化的相關工作都可以交給耶達代勞。與此同時,耶達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良好的回報,技術專利收入的40%都歸研究者個人或團隊所有。
以色列6所大學擁有自己的技術轉化公司。以色列理工學院T3技術轉化公司經理本杰明·索弗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T3公司目前擁有超過80個公司的股份,僅2013年,公司通過技術轉化獲得的收入就有2000萬美元。Sealtantics就是通過T3孵化出來的初創企業。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托瑪爾·福克斯告訴《環球時報》,Sealtantics致力于提供藻類仿生組織粘合劑,主要應用于術后傷口愈合。8年前,該技術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首先研發出來。在T3的幫助下,Sealtantics于2010年成立,目前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
對于以色列大學這種轉化模式,索弗爾將其形象地概括為“港口與拖船”,“大學是港口,技術轉化公司是拖船,負責把港口的貨物運向市場。”▲
環球時報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