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對話》雜志網站10月27日文章,原題:新研究發現,私人房地產開發商確實在推高中國債務中國存在債務問題。但研究顯示,該問題并非工業領域或國企所致,而是迅猛增長的私人房地產市場。
國際清算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自2008年,全球每新增2美元借款,中國就占近1美元。中國債務占GDP的比重已從2008年底的147%增至254.9%。這甚至高于人均收入4倍于其的美國。
如今企業占中國總債務的2/3,政府和家庭占1/3。許多評論員都將此歸咎于效率低下和虧損的國企,尤其是建筑行業和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對中國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進行的研究證實,鋼鐵、煤炭和電力企業的債務水平確已升高。但就占GDP的比重而言,相關增幅很小且基本上已被工業下屬其他負債水平降低的行業所抵消。
與GDP相比,2008年至2015年,中國工業企業的負債僅增長4.4%,建筑業增長7%。但房地產行業的債務驟增29%。因此,盡管建筑和產能過剩的工業正在加劇中國的債務問題,但并非主要推手。
就國企和私企的債務而言,調查數據顯示,在債務高企的房地產業,私人開發商的債務水平仍在上升,而國企開發商的債務水平已呈下降態勢。2008年至2012年間,所有行業的國有或國家控股企業占總債務水平增長的3/4,但此后開始拉低總體債務水平,而私企則成為唯一推手。
盡管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購房者支付的首付款比例較高且家庭債務僅占GDP的40.7%(美澳分別高達78.4%和125.2%),但考慮到房地產業和私企在中國債務難題中占據核心位置,應該歡迎中國政府抑制樓市的投機行為。▲
(作者詹姆斯·勞倫斯森,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6-10-29